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推进“治未病”工程,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治未病”工程,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扎实推进“治未病”工程,将此作为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举措和手段,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而仅能治已病的医生称为“中工”或“粗工”。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必须明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截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健康问题已排在世界各国民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的首位,能否有效地保障国民的健康,国家的医疗服务体制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这是中医药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当今中西医将长期并存的格局下,中医药能否更好地担负起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任,关键在于能否进一步提高其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当前我们必须把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这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生命和灵魂。

吴仪副总理曾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和全军技术比武大会上,两次提出中医药要加强“治未病”的研究,她指出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性的探索,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合作,把加强疾病防控作为重要研究发展方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扎实推进“治未病”工程,将此作为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举措和手段,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

●“治未病”思想体系是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核心内容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而仅能治已病的医生称为“中工”或“粗工”。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发三个方面的内容,治未病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

1.天人相应观 “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四时阴阳的变化,乃自然界万物发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根本因素。违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出现异常灾害,人类就会发生疾病;只有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使自身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工作时序与四时阴阳的规律相适应,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即“得道”。

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春、夏、长夏、秋、冬更替,地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制化,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生克。如此紧密的相应,就确定了人体内环境必须与自然界的外环境相一致,即春养肝以应春之生,夏养心以应夏之长,长夏养脾以应长夏之化,秋养肺以应秋之收,冬养肾以应冬之藏。一年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适应天地之气的更替。《素问》指出,一天之内阴阳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即早晨阳气初生,日中阳气至盛,日西阳气渐衰,夜半阴尽阳生。疾病也会随着这种变化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特点,依据自然界的变化,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使人们懂得“防患于未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就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2.形神合一观 治未病还应遵循形与神的和合,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调神与养形是统一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养形,主要是指脏腑、精血、肢体、五官九窍等有形机体的摄养。形体是产生神的根本,只有健康的形体,才会焕发出充沛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强调,只有“形体不敝”,才能“精神不散”。所谓养神,乃指调摄精神,理顺心理。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即“失神者亡,得神者生”。在养神方面,中医学更强调心神的作用,要求做到少思寡欲,恬淡虚无,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若单纯的强调养形(即形体的活动),而忽略养神(即心理的调节),心怀邪念,志向不明,即使健康的形体也会步入早衰状态;而片面的强调养神而不重视养形,劳心过度,思虑不已,则精神也会因无强健的体魄显得疲惫不堪。

中医学形神共养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关于健康概念是一致的。健康不仅是指强壮的体魄,还包括饱满的精神状态。精是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均赖精所化生的“气”而发挥能动作用,故常精气并称;精气充足则能养“神”,而“神”则能统帅精气的生成和敷布,使形体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3.动态平衡观 治未病的直接效应应当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相对平衡,以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阴阳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前提,滋阴以和阳、扶阳以和阴则是维持阴阳平衡的两大原则。“上工”的养生理念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疾病因素干扰情况下,祛邪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积极措施,而医生的职责则是“救其萌芽”,正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两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失去平衡,就会出现气血不生、不化、不行的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调理气血,使之达到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亦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课题,《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平正,长有天命。”

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状态。若某脏有病,就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及其相关联的五官、九窍。《金匮要略》云:“上工治未病……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包涵有“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的早期治疗思想。而“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治未病”必须明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截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中医学在未病先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如在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抵抗能力方面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调摄精神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加强锻炼上,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生活起居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在药物预防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篇》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防止病邪侵害方面,“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在早期治疗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善治者,治其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不及时治疗,病就会步步深入。在防传变方面,《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令得受肝之病。”此外,中医学强调的顺自然、调情志、养精神、保正气的养生学说,也在防治疾病中发挥重大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与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医学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更加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老年病、亚健康状态调整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逐渐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以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的目标是一致的,是这一医学核心价值的体现。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房事养生和娱乐养生等多样化保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中医药在治疗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高发传染病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独到之处。因此,以“治未病”为核心的前瞻性预防思想体系是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的积淀,它不仅有医学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属性,是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研究,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治未病”工程的开展是建立中国特色医疗服务预防保健体系的重大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卫生改革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卫生改革“七个一”:一个方向——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个本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一个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一个体制——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一个保障——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一个重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保障体系,卫生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个目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难度不言而喻,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能够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效”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卫生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学优势,因此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开展“治未病”工程——KY3H工程,就是由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和炎黄东方(北京)文化传媒发展公司牵头开展以健康文化为先导,以健康管理为核心,以健康保险为保障的三个子工程融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为我们探索建立中医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也是建立中国特色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它是一个实事工程,民心工程。随着“治未病”工程的深入开展,必将对我国卫生四大体系的建立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扎实推进“治未病”工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随着“治未病”工程的不断深化,它的中医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日益凸现,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导,坚持“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促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治未病”工程打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在打造中医药“治未病”体系的过程中,中医的养生文化、保健文化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治未病”工程的开展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事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好”体现在:一是千方百计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二是千方百计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快”就是要以只争朝夕精神加快发展,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中医“治未病”工程的深入开展,正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手段与措施,它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性的探索,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快推进“治未病”工程就要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要在全面系统继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挖掘和发展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从中医学整体发展角度开发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一是要充分认识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它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抓紧、抓好、抓落实。

二是要认真思考公益性和市场的关系,积极运用政策、价格、市场等手段,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建立以健康为中心,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健康管理体系,要突出中医健康文化,要把中医药的健康保健服务与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与企业联合、医药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面向百姓的平台,与疾病控制中心合作的平台,中医药社区服务的平台,使“治未病”工程,有效有序稳步推进。

四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重视中医药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一定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理念,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要努力做到自信、自警、自励,一心一意练内功,聚精会神谋发展,让中华民族创造的这一伟大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新贡献。

(赵国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