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诊断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特征为肝腺泡3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或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窦周纤维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推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诊断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SH临床研究病理工作组指南,常规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度积分和肝纤维化分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特征为肝腺泡3区大泡性或以大泡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伴或不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窦周纤维化。其病理改变及其肝组织脂肪变程度分级、炎症活动程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与AFLD类似。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推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学诊断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SH临床研究病理工作组指南,常规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度积分(NAS)和肝纤维化分期。

NAS积分(0~8分):

1.肝细胞脂肪变

0分(<5%);1分(5%~33%);2分(34%~66%);3分(>66%)。

2.小叶内炎症(20倍镜计数坏死灶)

0分(无);1分(<2个);2分(2~4个);3分(>4个)。

3.肝细胞气球样变

无肝细胞气球样变,0分;肝细胞气球样变少见,1分;肝细胞气球样变多见,2分。

NAS为半定量评分系统而非诊断程序,NAS<3分可排除NASH,NAS>4分则可诊断NASH,介于两者之间者为NASH可能。与成人不同,儿童NASH汇管区病变(炎症和纤维化)通常较小叶内严重。该指南规定不伴有小叶内炎症、气球样变和纤维化但肝脂肪变>33%者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变达不到此程度者仅称为肝细胞脂肪变。

肝纤维化分期S(0~4):

S0:无纤维化;

S1a:肝腺泡3区轻度窦周纤维化;

S1b:肝腺泡3区中度窦周纤维化;

S1c:仅有门脉周围纤维化;

S2:腺泡3区窦周纤维化合并门脉周围纤维化;

S3:桥接纤维化;

S4:高度可疑或确诊肝硬化,包括NASH合并肝硬化、脂肪性肝硬化以及隐源性肝硬化(因为肝脂肪变和炎症随着肝纤维化进展而减轻)。不要轻易将没有脂肪性肝炎组织学特征的隐源性肝硬化归因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必须寻找有无其他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原因。

国外学者还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积分也可以评价是否存在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积分=-1.675+0.037×0.037×年龄(岁)+0.094×BMI(kg/m2)+1.13×糖调节受损/糖尿病(是=1,否=O)+0.99×AST/ALT比值-0.013×血小板(×109/L)-0.66×白蛋白(g/dl)。当其评分<-1.455时进展性肝纤维化阴性的准确率较高,当其评分>0.676时进展性肝纤维化阳性的准确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58-361.

[2] 王辉,王江滨.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硬化关系的研究:附182例酒精性肝病临床病例报告[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24:652-653.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6):483-487.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1月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4):357-360.

[5] 查锡良,周春燕.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149.

[6] 任建林,焦兴元.现代消化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6-358.

[7]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8-373,381-384.

[8] 张爱民,常艳敏.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肝功能、血脂水平的观察[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1):64-65.

[9]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1-793.

[10] 刘明瑜.腹部超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6-20.

[11] 张缙熙.新编超声诊断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0-99.

[12]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0-386.

[13] 黄勇跃,金军,汤小俐,等.扩散加权成像和瞬时弹性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价值中的对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04:261-265.

[14] 马建海,王志坚.58例脂肪肝病理与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学,2005,11(1):42.

[15] Goldman L, Ausiello D.西氏内科学[M].22版.王贤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415-1417.

[16] 郑瑞丹,陆伦根,孟家榕,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和病理学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6):449-452.

[17] 朱皓嗥,郑瑞丹,孟加榕,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特点分析[J].肝脏,2007,12(1):10-12.

[18] 潘红英,叶荣夏,施军平,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与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384.

[19]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EASL clinical practical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 J Hepatol, 2012, 57(2): 399-420.

[20] 戴震.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总胆汁酸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847-2848.

[21] 尹珊珊,陈敏华,戴莹,等.超声造影定量诊断肝纤维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2):2206-2210.

[22] 崑黄,赵一,梁松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左叶被膜厚度在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c):2541-2542.

[23] 邹彪,孟令平,吴强,等.MR扩散加权成像和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分级诊断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6):933-936.

[24]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5-3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