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抑郁症的诊断和诊断标准

抑郁症的诊断和诊断标准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抑郁症状并不能诊断为抑郁症。另外,诊断抑郁症时还要排除许多其他疾病,这是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项可靠的实验室指标用于抑郁症的临床诊断,而抑郁症状却可见于许多疾病,如脑器质性的心理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心理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因此,在做出抑郁症的诊断之前,必须排除上述疾病。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尚无客观的实验室依据,目前主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首先,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情绪(心境)低落,往往还可以出现许多伴随症状,常见的有: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③精神状态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⑥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缺乏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明显减退。如果一个人出现情绪低落的同时,伴有上述症状中的四项时,就可以确定病人存在抑郁症状了。

有了抑郁症状并不能诊断为抑郁症。因为正常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也会感到忧郁悲伤,据估计15%~30%成年人一生中某一时期曾出现过抑郁症状,但不一定都是病态。一般来说,只有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影响社会生活或生理功能才算病态:这就是诊断抑郁症必须具备的时间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即抑郁症状持续至少2周,以及由此造成病人社会功能受损,给病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另外,诊断抑郁症时还要排除许多其他疾病,这是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项可靠的实验室指标用于抑郁症的临床诊断,而抑郁症状却可见于许多疾病,如脑器质性的心理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的心理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因此,在做出抑郁症的诊断之前,必须排除上述疾病。这往往需要通过了解患者的全部病史、给病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关的心理测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生化、心电图、B超、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等)才能完成。

由此可见,临床上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抑郁情绪、抑郁心境或者是心里不高兴来诊断抑郁症,而是要全面、系统、综合地分析病人的情况后方可诊断抑郁症。

抑郁症的美国精神疾病(DSM-IV)诊断标准:

1.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病人表现出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这些症状必须是病人以前没有或者极轻的,并且至少包括症状(1)和(2)中的一个。

(1)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或者由病人自我报告(例如感到伤心、心里空荡荡的),或者通过旁人的观察(例如暗暗流泪)。注意: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以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明显的心情抑郁。

(2)在每天大部分时间里,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或者通过病人自我报告,或者通过旁人的观察。

(3)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注意:儿童可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4)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每天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不止是主观感觉到的坐立不安或者不想动,旁人都可以观察到)。

(6)每天感到疲劳,精力不足。

(7)每天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可能出现妄想)。这不仅是普通的自责,或者是对自己的抑郁感到丢脸。

(8)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自我报告或者是旁人的观察)。

(9)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计划,或者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2.排除双向躁郁。(双向躁郁的诊断标准,请参见狂躁抑郁症。)

3.上述症状对病人的工作生活或其他重要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4.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素分泌降低)。

5.上述症状不能仅仅由丧失亲友等事件来解释。(如果有丧失亲友的事件发生,那么上述症状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两个月后仍存在,而且伴随着显著的工作生活方面的功能缺损、病态的自罪自责,自杀观念或精神、运动迟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