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诊断的原则

心理诊断的原则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心理诊断应遵循下列几个主要原则:心理诊断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运用心理诊断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诊断对象的客观心理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诊断的客观性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诊断的原则

心理诊断是一项复杂、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进行心理诊断必须从客观上掌握开展心理诊断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指导思想。这些基本要求与指导思想体现为心理诊断的原则。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心理诊断应遵循下列几个主要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心理诊断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运用心理诊断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诊断对象的客观心理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诊断,防止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诊断的客观性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从事心理诊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它直接关系到收集到的资料是否真实、观测的数据是否可靠、诊断的结果是否科学、可用,咨询与治疗效果能否有效等。贯彻客观性原则,要求咨询者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心理诊断确定的目标或指标要客观,应选择那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作为焦点进行观测和探讨;(2)收集资料时要尊重来访者的客观心理需求,不能以诊断者主观感受和体验来代替所获得的现象或事实;(3)在实施测量中,要运用适当的心理诊断工具,严格按有关的操作标准进行,对测量结果以科学的慎重态度解释;(4)在作诊断结论时,要对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全部事实(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以保证诊断结果的科学性

2.整体性原则。

心理诊断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诊断过程中运用系统观点,既要对被诊断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又要对被诊断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在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时,还与外在系统发生一定联系。

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行为有密切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我们在心理诊断中具体注意以下几点:(1)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应从整体出发,从内在心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去把握和认识;(2)对心理现象的诊断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侧面进行分析。要从横向与纵向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3)既要研究被诊断心理现象的构成,又要研究其所起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体认识。

3.动态性原则。

心理诊断中的动态性原则是指心理诊断人员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能通过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止僵化的诊断模式或倾向对诊断工作的干扰。动态原则在心理诊断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1)从身心发展特点看,在校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时期,由于不成熟,往往表现出某些心理问题或征兆,并非明显的心理障碍,而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活动或暂时的失调。如果心理诊断人员不以动态的观点机械套用现有诊断标准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鉴别或归类,就会造成诊断上的失误,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2)从心理问题的产生看,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外界影响也是多源多种多样,并且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如果不以动态发展观点分析,往往不能寻觅到心理问题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不能全面的诊断和咨询。

心理诊断中贯彻动态性原则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要研究来访者的心理在社会环境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因而,在实际诊断中往往要探求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对其影响;(2)探求与分析来访者在不同年龄,特别是成长早期的心理活动变化;不仅要善于发现与分析正在形成和当前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还要预测将会出现的心理迹象,以求从发展角度对心理现象作全方面的诊断。

4.综合性原则。

心理诊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在心理诊断中除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要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诊断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