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多久

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多久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Kassander明确提出糖尿病性胃轻瘫这一概念。Mchugh及Erbas等统计,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其中以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欠佳的1型糖尿病病人为多见。糖尿病性胃轻瘫钡餐表现为胃扩张,胃蠕动减慢或消失,钡剂滞留和十二指肠球部弛缓。肌源性损害时收缩波幅明显减低,糖尿病神经源性损害,餐后持续出现MMCⅣ期。糖尿病胃轻瘫时半排空时间延长。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约见于50%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多累及消化道,导致胃排空延迟,称为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1945年Rundes首先报道了胃排空迟延与糖尿病的关系。1958年Kassander明确提出糖尿病性胃轻瘫这一概念。Mchugh及Erbas等统计,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其中以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欠佳的1型糖尿病病人为多见。

【发生机制】 正常的胃运动受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NA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Ach释放,使胃运动减弱。NA还与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结合而抑制胃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对消化管起兴奋作用,增强胃运动。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胃运动的兴奋效应。另外,肠神经系统(ENS)是指胃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之外完整的反射装置,现已证实人的肠神经原数达8亿~10亿个,对胃运动和分泌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胃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周期发生是由ENS的神经环路和激素信使所调节,对胃平滑肌收缩活动进行调控。ENS还可减慢胃的排空。胃运动的另一个调节机制是胃肠激素调节。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多肽、速激肽、生长抑素可增强胃排空,而胃泌素、胰高血糖素、阿片肽、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胰液素、酪酪肽、神经降压素、蛙皮素、甘丙肽可减弱胃排空。糖尿病时常有胃排空迟延,导致胃轻瘫发生,其发生机制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多见并发症,约见于50%糖尿病患者,引起胃运动功能障碍

2.糖代谢障碍 胃排空受血糖浓度的调节,血糖浓度与胃排空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可逆的,高血糖时胃窦压力波振幅降低,MMCⅢ期胃窦活动异常及幽门压力振幅增高,引起非消化性固体颗粒食物的胃排空迟延。高血糖又能抑制迷走神经。高血糖还可破坏胃起搏点活动,可引起胃动过速。

3.糖尿病微循环障碍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内镜探头从内镜活检孔直接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明显低于无糖尿病的健康人。黏膜活检胃镜证明胃黏膜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内皮细胞显著肿胀。微循环障碍也可影响自主神经和肠内神经系统微循环灌注,促进胃轻瘫发生。

4.内分泌功能紊乱 内源性前列腺素可能引起胃慢波节律紊乱的形成。胃泌素、胰高糖素、阿片肽、胆囊收缩素、酪酪肽等血中浓度增高可引起胃排空减弱。

5.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 据报道糖尿病胃轻瘫与Hp感染有关,有胃轻瘫比无胃轻瘫糖尿病病人Hp感染阳性率显著增高,其机制尚不明了。

【诊断】

1.根据糖尿病多年病史,或血糖控制不佳者

2.根据胃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较少患者存在早饱、恶心、呕吐、腹胀、上腹不适及上腹痛等。其中恶心呕吐最常见。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同一患者的症状程度,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传入神经通路敏感性降低有关。由于胃排空迟延而致胃潴留,可有反复胃石形成。当并发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如反酸、反食、胸骨后痛、胃灼热感等,重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此时也可有食管外如肺、气管、喉症状,表现哮喘、咳嗽、肺纤维化、声嘶、喉痉挛、慢性喉炎、球状感、口臭等。MMC异常除可导致上述症状外还可引起小肠结肠排空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泻等症状。糖尿病性胃轻瘫钡餐表现为胃扩张,胃蠕动减慢或消失,钡剂滞留和十二指肠球部弛缓。

3.胃动力检查诊断

(1)闪烁扫描法:放射性核素法是已被证明临床评估胃动力最有效的方法。用99mTc和111In双标记的固体和流体试餐,可测定各个时间的胃排空率(GERS)及胃半排空时间(GET1/2)。正常人液体食物的胃半排空时间为30~45min,固体食物半排空时间为(60.4±16.2)min。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半排空时间,胃排空率都明显延长。

(2)胃肠测压技术:主要用于胃收缩功能的检测,包括收缩活动发生的时间、收缩强度、收缩频率、收缩的协调性等。常用胃窦幽门十二指肠测压,其临床意义有助于区分肌源性还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病变。肌源性损害时收缩波幅明显减低,糖尿病神经源性损害,餐后持续出现MMCⅣ期。胃窦幽门十二指肠测压通常适用于可疑有胃轻瘫的病人,糖尿病胃轻瘫病人常表现胃窦动力低下,胃窦部不出现MMCⅢ期,常见有餐后胃窦动力低下,胃窦的收缩波幅和频率均低。目前多采用灌注导管法检查胃腔内压力变化。

(3)胃电图描记技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见有胃电节律紊乱,可用胃电图记录诊断(参见本章第三节糖尿病性胃节律紊乱综合征)。

(4)阻抗测定:上腹部的电阻受胃内容物的影响,可用来测定胃排空功能。当摄入低传导性液体后,在上腹部测定电阻抗的变化能准确地判断液体的排空。上腹阻抗图是测定胃液体排空方法之一。

(5)超声测定胃排空:目前常用的试餐有①无气水(温开水、蒸馏水、矿泉水、橘子汁);②含气水(如汽水);③含营养物液(如蛋白质、脂肪、蔬菜等)。摄入试餐后,动态监测胃腔不同切面的径线变化,可计算出不同时间某一部分的体积和面积变化,从而获得胃排空情况。侯晓华用温水500ml,胃半排空(23.5± 5.9)min;刘永革用营养物液400ml,胃半排空(56± 12)min;金震东用营养物液500ml,胃半排空(48.9± 34.8)min。糖尿病胃轻瘫时半排空时间延长。

(6)放射学技术:通过测定不被消化且不透X线的固体物质排空(包裹着钡的聚乙烯小丸)可得到消化间期运动的间接资料,胃轻瘫时收缩频率和幅率均减低。

【治疗】

1.原发病的治疗 血糖水平的高低与胃排空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积极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这样可部分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胃排空延迟。

2.饮食治疗 对有症状的胃轻瘫病人均应给予饮食的指导,给予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目前未对饮食调节的疗效进行评估,根据一些作者报道真正的疗效使人失望。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具体食疗方法,结合胃排空的变化和症状减轻、消失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作出科学的疗效判断。

3.促胃动力药的应用 过去几年,大力推广使用西沙必利为全胃肠动力药治疗胃轻瘫,近年又使用换代制剂莫沙必利。国内叶萍等报道40例糖尿病胃轻瘫病人用西沙必利治疗,消化不良在1周左右明显缓解,对早饱、腹胀、恶心、呕吐的有效率100%,对腹胀、餐后不适为87.5%和85.7%。用阻抗胃排空法检测服药前、服药后患者的胃排空改变,结果显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服药前的胃阻抗排空检查明显延缓,而服用西沙必利4周后胃排空阻抗波的平均上升时间和平均阻抗波的速率,均较服药前明显减小(P<0.05,表35-4,35-5)。周吕等报道西沙必利可促进PGE2和胃动素释放而促进MMC收缩活动。西沙必利通过PGE2对胃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达到抑制胃黏膜的损伤。有些文献尚报道西沙必利不仅能促进胃排空,而且能够有利于血糖水平趋于正常或趋于稳定。

表35-4 西沙必利对糖尿病患者胃阻抗排空振幅的影响(珔x±s)

注:饮水后各组相比P<0.05,相差显著

表35-5 西沙必利对液体排空的时间和速率的影响(珔x ±s)

注:饮水后,用药前与用药后相比P<0.05,相差显著

新近又提倡用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药,不良反应少,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对胃轻瘫病人取得较好疗效(参见本章第一节糖尿病与胃肠动力)。

以上胃动力药治疗胃轻瘫需要至少用药3个月,甚至超过1年。

4.胃动素(motilin) 胃动素是由小肠上段黏膜合成分泌的多肽,由22个氨基酸组成,静脉注射生理剂量胃动素可加速胃排空,但其半衰期短,难用于临床。

5.红霉素 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药,小剂量[1~3mg/(kg·h)]的红霉素可刺激典型的胃Ⅲ相收缩,并向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推进。静脉给予200mg红霉素后,液体和固体食物的胃排空时间显著缩短。口服红霉素250mg,3/d,用药4周也能改善胃排空,但作用较弱,长期口服作用下降,同时也因红霉素的胃肠反应严重,故大大影响它的临床应用。

6.外科治疗 对药物、饮食等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幽门成形术,胃空肠吻合术及窦部切除术,但真正疗效也很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