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觉障碍也称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听觉障碍儿童是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减退,造成言语交往困难的儿童。建立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网络,需要残疾人联合会和政府其他行政机构的支持。

一、听觉障碍儿童定义

听觉障碍也称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听觉障碍儿童是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减退,造成言语交往困难的儿童。听力障碍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婴儿听力损害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我国初生婴儿中听力损害的发病率为1/750,重度的达1‰。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听力障碍2004万人,占24.16%。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先天性遗传、后天性耳聋、有害物质引发耳聋、老年性耳聋等因素。

二、听觉障碍儿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障儿童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等三个方面。

(二)注意特点

听障儿童的注意最早表现为条件性的定向反射,比如注意人脸。半岁后,随着动作发展,注意范围扩大,周围的许多事物只要与视觉有关就能引起他的注意。但1岁内的注意都是无意注意。3岁后的幼儿期,随着听障儿童活动和游戏的增多,生活范围扩大,有意注意开始形成。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

(三)记忆特点

3岁以前,听障儿童的记忆基本属于无意记忆,3岁以后记忆水平明显提高。听障儿童的想象记忆优于词汇记忆。

(四)思维特点

听障儿童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听障儿童多半是通过列举概念的方法来阐明概念而不是通过内涵来解释概念。所以,听障儿童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发生扩大概念或者缩小概念的错误。此外,听障儿童难于理解和运用抽象词汇和意义不明确的虚词。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

(一)早期干预的方法

听障儿童早期干预是指利用医疗妇幼保健网络、社区服务网络、保教服务网络和聋童康复网络对0~8岁婴幼儿尽早进行听力筛查和诊断,并对新发现的耳聋婴幼儿尽早进行助听补偿和早期听觉言语康复训练,避免或减少由于耳聋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到聋而不哑,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听觉障碍早期干预越早越好,即:“早发现、早使用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

1.听力障碍筛查

我国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将儿童听力筛查纳入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内容,列入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结合新生儿探视、高危新生儿出院前常规检查、常规体检和计划免疫预防用药等环节进行。在幼儿园就读的儿童听力筛查由体检单位在每学期体检时进行筛查。

2.康复训练

(1)听觉刺激

①让听障儿童听不同种类的声音,如:鼓声、铃声、语言声;

②让听障儿童感受各种声音,认识声音的大小、远近、高低、有无,对声音反复定位、识别、理解、记忆、辨别;

③让听障儿童感受发出声音时物体的震动,如让听障儿童触摸敲击时的鼓面或感受扬声器的颤动。

(2)语言刺激

严重听力损害的儿童因为缺乏语言刺激及相应的环境,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时期的2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会造成语言、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及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在大量语言刺激的基础上让听障儿童逐步理解语言,这是最重要的训练。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听障儿童要边做边说,日常接触的事和经常看到的物,要给予反复强调,把词和事物联系起来。实行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来发展语言。同时还要重视听障儿童非言词性表达的训练,如肢体语言、表情等。

(3)发音训练

听障儿童发音中最常见的是尖声尖气的“假嗓音”和语调不准,由于送气不自如,发音不灵活,不能连续发出几个音节,所以语言缺乏流畅性。因此,根据年龄段引导听障儿童发简单的元音,从而让其逐渐学会发更多的音。要让听障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练习呼吸、活动发音器官、感觉发音部位。

(4)语言训练

听障儿童失去了正常的习得语音的自然环境,语言发展存在发音不清、发音不好、音节受限制、词汇量少于正常儿童等诸多困难。因此,让听障儿童进一步理解日常用语并积累词汇,从而逐步学会简单的表达,能把词和动作联系起来,能按指令行动,学习简单句式的使用。要多鼓励他进行语言实践,继续做好语言准备期的训练,做好语言发展期的过渡。

(5)社会交往训练

听障儿童到了4~6岁,其社会化过程开始形成,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较迟缓,其特点为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贫乏、社会适应性差等。家长和康复人员要关注听障儿童心理和性格健康的形成,在日常生活当中教会听障儿童交往的基本规则,要注意培养听障儿童的交往意识和意愿。应从多角度与听障儿童进行沟通,教他们学会表达。注意交往训练必须在实际生活当中,才有训练效果。同时允许他们使用口语、看话、手势语、书面语、提示语、体态语等各种有利于他们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鼓励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帮助他们扩大交友范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6)认知训练

听障儿童有注意力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认知训练的时候应以游戏为主,或者在生活中训练,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可通过让听障儿童参与动手游戏,比如搭积木、插片、涂画、穿珠子、折纸、画图、点数等,教会他们长短、方位等概念。在培养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时候要运用直观教学法,也可尝试教他们建立抽象的概念,为他们后续学习做准备。

(7)使用科技辅具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各种类型的助听器、电子耳蜗植入术、沟通工具、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提供了方便。

(二)早期干预需要的支持

1.建立完善的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网络

建立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网络,需要残疾人联合会和政府其他行政机构的支持。医院的妇产科、儿科、地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机构均是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成员单位,组织由上到下的网络;省、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和聋童康复中心是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技术的支持系统;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是听障儿童早期干预工作的资源指导中心。医生、家长、康复员、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都是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网络的组成人员。

2.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

听障儿童获得听力改善和声音放大,是听觉言语及语言学习及训练的基础。对于确诊为听力障碍的婴幼儿,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有责任运用多种测听手段,确切地了解儿童的听力状况,根据其听力损失程度选配适合的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语言训练。

对于困难家庭中的听障儿童,各级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应该给予政策和经费补助,并指派专人定期对助听器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3.重视家长和机构合作,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工作

听障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要重视以家庭干预为中心的综合干预康复模式。在进行家庭干预前,家长首先要接受专业培训,康复工作者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并对家长进行定期集中或巡回辅导,使家长逐步掌握听障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技能技巧,并参与制订儿童阶段性行为发展目标。家庭干预十分必要,但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进行干预。

4.融合教育安置形式

医院、各级听障儿童康复机构对听障儿童的听力水平、认知能力、社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档案,采取对该听障儿童最适合的安置形式,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普通幼儿园、社区家庭等。尽可能让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为他们提供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扩大听障儿童的社交范围,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听觉能力,练习说话。幼儿园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健听儿童的教育,让他们正确地和班上的听障儿童交往。

听障儿童早期干预是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使听障儿童学会聆听、获得语言,待他们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或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家长及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掌握有效的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方法。因此,采用何种方法以及何时进行早期干预,对提高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促进言语及语言发育至关重要。为每一个需要早期干预的听障儿童制订早期干预及康复计划,并运用科学和有效的干预和康复训练方法,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