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特点

肝脏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特点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腹腔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腹腔感染主要是近期感染,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2.胆道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细菌感染一般发生于移植2周之后,常与胆道和血管并发症有关。因胆管狭窄持续存在,故此类患者移植术后胆道感染常反复发生。3.切口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除前述危险因素外,整个手术过程中肝脏移植拉钩压迫手术切口,导致切缘组织数小时处于缺血状态,也是切口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肝脏移植具备上述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故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发病率较高,腹腔及切口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胆道感染一般发生于移植2周之后,往往继发于胆道和血管并发症。下面就腹腔、胆道和切口感染的特点加以分析。

1.腹腔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腹腔感染主要是近期感染,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病人临床少伴有腹痛,以发热为主,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其发热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轻者低热为主,重者体温可高达40℃,伴有寒战,午后体温略高于清晨。实验室检验血白细胞常升高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超过0.70。影像学检查:B超提示腹腔内液性暗区,CT表现为低密度区,偶见分隔,常见部位依次为:胆囊区、右侧肝肾间隙、肝脏左叶下、右侧膈下间隙,常为包裹性积液。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行细菌培养可以确诊并找到病原菌。病原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临床观察,肝脏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较为多见,而革兰阴性杆则较少,这一点不同于一般的腹部手术。同时发现,培养结果往往存在混合感染,这与前述危险因素有关。

2.胆道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细菌感染一般发生于移植2周之后,常与胆道和血管并发症有关。黄疸、发热、胆汁性状改变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胆管吻合口狭窄及血管并发症引起的胆管非吻合口狭窄,导致胆汁流出不畅,进而细菌滋生,造成感染,胆汁进一步滞留,被氧化为深绿色。因胆道细菌入血更为迅速,故患者发热时常伴有寒战,少数患者可引发菌血症。实验室检验血白细胞升高至(10~25)×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超过0.80,血胆红素波动在一个较高数值,持续不降。影像学检查:早期经T管胆道造影、后期ERCP及MRCP为主要检查手段,可见胆管吻合口处或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常可见充盈缺损,因移植肝胆管顺应性差,往往增粗幅度较小。胆汁细菌培养可明确感染病原菌,常见病原菌有: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等。胆道感染多为单一细菌感染,极少数患者存在混合感染。因胆管狭窄持续存在,故此类患者移植术后胆道感染常反复发生。

3.切口感染 肝脏移植术后切口感染较为常见,除前述危险因素外,整个手术过程中肝脏移植拉钩压迫手术切口,导致切缘组织数小时处于缺血状态,也是切口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切口感染一般出现于手术后1周以内,部分患者因临床表现隐匿,可能1周以后才被发现。肝脏移植术后切口感染主要表现为切口渗液以及切口的红、肿、热、痛,术后换药时,可见伤口红肿,挤压切口,可见坏死组织流出,拆除缝线后见切口皮缘及皮下组织灰白,缺少血供,无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切口内可见积液或坏死组织,后期可有积脓。切取少量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可检出病原菌。常见病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等,混合感染也不少见。值得提出的是,部分术前状况极差的患者,术后常同时合并切口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属真菌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切口脱水干硬,完全处于不愈合状态,处理较为棘手,真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