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脓肿与膈下脓肿

肝脓肿与膈下脓肿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细菌感染 开放性肝脏外伤,细菌往往被直接带入体内,导致肝脓肿或膈下脓肿的发生;闭合性肝脏外伤,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液侵入,亦可由于合并其他空腔脏器损伤而污染。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往往提示肝内,特别是膈下脓肿的发生。主要适应于大的多房性肝脓肿;脓腔内坏死组织多,需清除的脓肿;穿透性肝脓肿;采用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难以治愈的脓肿。

肝脏及其周围间隙中的感染是肝脏外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15%,多发生在肝内残腔或右膈下间隙中。

【原因】

1.肝脏外伤手术处理不当

(1)肝脏深部创面断裂的血管和胆管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导致术后肝内血肿和胆汁漏的发生,并继发感染。

(2)肝脏中央部裂伤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后可形成含血液和胆汁的所谓创伤性肝囊肿,继发感染后形成肝脓肿。

(3)采用大块多重肝组织缝扎,导致术后肝脏组织坏死、液化,易合并细菌感染。

(4)肝内血肿及失活组织清除不彻底,或肝内残留死腔。

(5)引流物选择不当,术后引流不畅,或引流物拔除过早,导致肝内残腔或肝旁间隙中积液、积血、或积存渗漏的胆汁。

(6)合并肝内胆道损伤且处理不理想时,未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胆道减压。

2.机体抵抗力降低

(1)全身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2)肝脏受创严重,肝脏功能极度下降,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术后出现大量腹水,易合并细菌感染。

(3)合并其他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等。

3.细菌感染 开放性肝脏外伤,细菌往往被直接带入体内,导致肝脓肿或膈下脓肿的发生;闭合性肝脏外伤,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液侵入,亦可由于合并其他空腔脏器损伤而污染。此外,填塞压迫止血后,因纱条与外界相通,易发生继发感染。引起脓肿的病原菌多为混合性感染,以大肠杆菌、厌氧菌及链球菌为主。

【临床表现】

肝脏外伤术后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

1.毒血症表现 术后患者体温日趋下降或正常后再度增高,或术后体温持续不降,呈弛张型高热,伴寒战。同时患者精神萎靡,大汗,脉搏、呼吸加快。

2.消化道症状 右上腹或肝区呈持续性钝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当炎症波及右侧胸腔,深呼吸或身体转动时,右季肋部疼痛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等。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往往提示肝内,特别是膈下脓肿的发生。

3.胸腹部体征

(1)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右季肋部饱满,皮肤凹陷性水肿。

(2)肝区叩击痛明显,肝浊音界扩大。

(3)肝脓肿者,在右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脓肿表浅者,可触及波动性肿块。

(4)患侧胸部呼吸动度减低,语颤减弱,右下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湿性啰音。

4.引流物性状改变 术后肝区引流管引流物可由血性变为淡黄色,后转变为脓性。

5.其他 严重感染者,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诊断】

肝脏外伤术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病。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指标。

1.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可达20× 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超过90%,并可出现核左移和中毒颗粒;肝功能检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增高,白蛋白含量减低;血生化检查可发现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胸腹部X线平片检查 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肋膈角模糊或有少量反应性胸腔积液,右下肺炎性浸润或肺不张。当脓肿内有产气菌感染时,可见膈下气液平面。肝脓肿时,可见肝脏阴影增大。

3.B超检查 是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其无创、简单、经济、安全、可反复使用,便于随访观察。B超可显示脓肿的大小、数目、部位及深浅度,多表现为肝内或膈下的液性暗区,其内有絮状回声。诊断符合率约90%。此外,B超可为脓肿穿刺引流定位,为手术引流入路提供方案。

4.CT检查 能够确定脓肿的部位、大小、数目,特别是能够显示脓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CT图像上脓肿表现为边缘不甚清楚的密度减低区,其内气体可清晰显示,其诊断符合率达95%。CT检查的准确性不受体位和肠道气体的影响,特别适用于肥胖或有肠胀气的患者。

5.诊断性穿刺 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膈下脓肿患者,可在B超或CT的引导下穿刺脓肿,抽得脓液可确定诊断;脓液亦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处理】

1.非手术疗法 对于脓肿早期、脓肿尚未局限或肝内多发性小脓肿的患者,或重症感染但不能耐受手术者,应先行非手术治疗:

(1)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

(2)抗感染性休克治疗,包括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4)输血、补充白蛋白和新鲜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

(5)补充各种维生素,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手术疗法 对于脓肿较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及时行手术引流。

(1)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随着影像学设备与技术的发展,采用在B超或CT的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来治疗肝脓肿或膈下脓肿,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一技术具有不污染游离腹腔、手术创伤小等优点。与传统切开引流术相比,在治愈率、脓肿愈合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适应于局限的单房脓肿。

主要操作包括:①根据B超或CT检查,确定穿刺部位、方向和深度;②在B超引导下穿刺脓腔并置管,抽吸脓液后,用加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流出液清亮后,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或负压吸引;③穿刺中,需避开内脏器官、胸腔和大血管;④手术3d后,继续用抗生素生理盐水每天冲洗;⑤当脓腔<1.5cm或脓腔消失时,拔除引流管。

这一方法的弊病在于不能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术后因引流管较细,容易打折或被黏稠脓液及坏死组织堵塞,造成引流不畅。可能需反复多次,才能达到治愈脓肿的目的。

(2)切开引流术:目前仍是治疗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适应于大的多房性肝脓肿;脓腔内坏死组织多,需清除的脓肿;穿透性肝脓肿;采用经皮穿刺插管引流术难以治愈的脓肿。术前应通过B超或CT检查,确定脓肿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包括经腹入路、经腹膜外入路和经后腰部入路。

主要手术步骤:①通过合理手术入路,寻找并确定脓肿位置。做好术野保护,防止脓液污染;②穿刺抽出脓液后,切开脓肿,吸尽脓液;③用手指伸入脓腔,打通多房脓肿的间隔后,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④反复冲洗脓腔后,放置引流管。对于肝脓肿,可用带蒂大网膜填塞脓腔并缝合固定,脓腔底部放置引流管。

(3)肝部分切除术:对于肝外伤后合并肝脓肿,局部坏死组织多,感染严重,特别是并发胆道或腹腔大出血者,需采用肝部分切除术来消灭肝脏局部病灶。

【预防措施】

(1)充分显露肝脏深部创面破裂的血管和胆管,尽量在直视下缝扎处理。清除失活的肝脏组织,避免做大块肝脏组织的集束缝合,合并胆汁漏者应行肝外胆道减压。

(2)及时发现并处理肝脏中央型裂伤和血肿。

(3)应用大网膜填塞技术,避免术后肝内残留死腔。

(4)术中合理放置引流物并保持通畅引流。

(5)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对引流管和纱布填塞物的无菌护理,减少或避免逆行感染。

(6)术后加强保肝和营养支持治疗,及时补充新鲜全血、血浆和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加患者抵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