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胃不和所致之“不得卧”,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系指不得眠卧,其二认为系指不得平卧。[6]前面言目不瞑,而后言其卧立至,可见“卧”在此与“瞑”同义,显指睡眠而言。如此看来,前者所言息病之不得卧与后文所指不同,其为不得眠之义昭然。从临床见证来看,胃不和之证虽可致不得眠,但一般而言,并非不能平卧。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所指之不得卧证,与不得眠同义,当属今之失眠证范畴。

关于胃不和所致之“不得卧”,历来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系指不得眠卧,其二认为系指不得平卧。前一种认识,自古迄今,医者广阐其理;至于不得平卧一说,古代亦有不少医家阐发其理,更有今人曾撰文从其语源医理及字义予以论证[42],然其所论,笔者不敢苟同,试陈管见。

(一)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卧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和金文偏旁看,像一人低头俯视形,篆文分离为从人臣(人低头时的竖目形),会人低头俯视之意。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写作卧。本义当为人低头俯视,引申为低头打盹休息。可见“卧”字的本义是与睡眠(寝)有区别的,但仅从史书与训诂学著作的记载来考察,至少在汉代已有睡眠之引申义了。

从《黄帝内经》的记载来考察,卧字既有睡眠之义,又有躺下之意。如《灵枢·邪客》云:“……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6]前面言目不瞑,而后言其卧立至,可见“卧”在此与“瞑”同义,显指睡眠而言。而《素问·评热病论》曰:“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5]文中不得卧系指不得平卧,而非不得眠。

可见,从文字学的角度而言,“卧”字之本义虽不指睡眠,但后世字义之演变,已引申作睡眠之义,上引《内经》文例可证。

(二)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素问·逆调论》原文载:“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5]

本段经文论述了由于肺胃肾三脏逆气所致的卧与喘息之病,虽然黄帝之问有六个问题,但依据文意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两组,一组为卧与息之病,即:不得卧而息有音,不得卧而息无息,起居如故而息有音;另一组为卧与喘之病,即:得卧行而喘,不得卧不能行而喘,不得卧卧而喘。卧与息之病中,卧有不得卧与起居如故之别,息之病有息有音与息无音之别;卧与喘之病中,卧有得卧与不得卧之别,喘有行而喘、不能行而喘与卧而喘之别。不难看出,息之病中,与不得卧相对应者,为起居如故,喘之病中,与不得卧对应者为得卧。如此看来,前者所言息病(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所指)之不得卧与后文所指不同,其为不得眠之义昭然。

从医理证之,张介宾曾注云:“本篇所论喘息不得卧者,有肺胃肾三藏之异。在肺络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病之微者也;在胃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甚于肺者也;在肾者,不得卧,卧则喘也,又其甚者也。夫息有音者,即喘之渐。”[64]张氏以息有音为喘之渐,甚是。历代医家皆言喘不得卧(不得平卧),或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多系指喘促呼吸不利,或有痰饮水气阻塞,使气道不通而言。息有音,可见肺气虽有不利但气道仍通,既为喘之渐,则似无不得平卧之理。

从临床见证来看,胃不和之证虽可致不得眠,但一般而言,并非不能平卧。举常见易解之证,如过饥过饱皆可引发不得眠,虽然过饱或可影响平卧,但过饥引起的不得眠,则无不得平卧之理了。况胃不和所指,其义甚广,并非皆如此过食之极。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所指之不得卧证,与不得眠同义,当属今之失眠证范畴。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结肠壁的巨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引发睡意的睡眠因子——胞壁酸,为此也有不少人认同《黄帝内经》所论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并把睡眠归于有免疫功能的卫气,以及在治疗上重视调理肠胃,寓意殊深。此虽不能作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问题的确证,仍可聊备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