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不得,多不得,也错不得

少不得,多不得,也错不得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篆小篆一九五一年国家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其中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七种;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名号七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准确表达思想,传达感情;错用标点符号,往往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取消了逗号,“规定”就能统摄两个方面。标点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标点问题不能小视。

小篆

小篆

一九五一年国家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其中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七种;标号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名号七种。一九九〇年三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名发布了修订本《标点符号使用法》,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总共十六种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准确表达思想,传达感情;错用标点符号,往往造成严重后果,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少用标点造成错误。如,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合同,言明“货到全付款”。由于少了一个标点,产生歧义。甲方说是“货到全,付款”;乙方说“货到,全付款”。由于销售的是工业产品,钱币数字很大,双方争执不休,只好中止原来合同,就送到的货物结账。一个学生在家中留条:“今天到姑母家去吃晚饭一定回家。”少了一个逗号,家长困惑的是:是到姑母家吃晚饭,(饭后)一定回家呢?还是今天到姑母家去,晚饭一定回家吃呢?家长无奈,只好准备了晚饭等着他。还有更荒唐的。外出职工向领导发来电报:“同行的某某病故请领导指示。”故字前少了一个逗号,厂领导以为某职工病故了,慌了手脚,由于发报人没有留下地址,领导也无从指示。折腾了几日,收到第二封电报,说某某病愈了,这才放了心,闹了个大笑话。还幸亏厂方未通知“病故”者家属,否则问题就闹得更大了。

标点也不宜多用。多用同样影响表达。某一外贸公司向粮食部门订购若干吨黄白芝麻。合同上写“黄、白芝麻”,后粮食部门按合同送黄、白芝麻各若干吨,交指定外贸部门。想不到外贸部门拒不接受这批货物,因为他们要的是“黄白芝麻”,不是“黄芝麻和白芝麻”。就因为多了一个顿号,造成财力、物力重大损失,也影响了对外贸易的信誉。再如宪法草案有这样一段话:“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有人大代表提出:“给予补偿”前多了一个逗号,这逗号不当用。不取消这个逗号,原草案就会理解为句中的“规定”只规范了征收征用,没有规范后面的“给予补偿”。取消了逗号,“规定”就能统摄两个方面。

标点符号,也不能错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则羊皮购销合同,口头约定,所供每张羊皮,一律四尺以上,不带剪刀斑痕(刀伤疤痕);而契约写成:“所供羊皮每张四尺以上、剪刀斑不要。”顿号应是逗号,合同错把逗号写成顿号。于是供应方硬是要把四尺以下羊皮提供对方,理由是顿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四尺以上与刀伤你都不要。法律重证据,损失可想而知。错用标点的情况很多,争议的不少。如李煜《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一本《南唐二主词析释》里,前面用问号,后面用叹号。董桥在1996年6月23日《新民晚报》上谈起,他主张前句“……何时了”后用“!”号,后句“……知多少”后用“?”号。又如《论语·泰伯》讲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常见的译文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总以为孔子是主张愚民政策。而康有为在这两句中加了两个逗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说“老百姓认识可以了,就让他们去做;如果认识还不够,就教育他,使他们懂得。”两种点法不同,两种译文也不同,前面否定了孔子,后面肯定了孔子,康有为是有他的见地的。

标点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标点问题不能小视。要细致,要认真对待。英国文豪王尔德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次,王尔德举行宴会,客人到齐了,却不见主人。其后,王尔德匆匆赶到,向客人施礼致歉,说自己修改一份诗稿耽误了。客人说:时间很长了,你做了不少工作吧!王回答:“做了一件重大工作,删去了一个逗号,反复思考,又把逗号加进去了。”听来好像一则笑话,但从中可见王尔德对待标点,那个认真的态度

注:

①故事见于根元、张朝炳、韩敬体《语言的故事》197页,东方出版社。

②刘保全、苏许仙《写作趣闻集》3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