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检验医学发展简史

检验医学发展简史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数人认为,检验医学奠基于列文霍克发明显微镜的1673年。微生物检验开创了检验医学的先河。从发明显微镜算起,检验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250多年。同期,放射性核素技术用于临床。同期,美国医生布朗伯格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976年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2000多年以前,我国传统医学文献中便有利用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辨识病人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状、气味等以辅助疾病诊断的记载。这也许可以视为检验医学的初始。之后,进展比较缓慢:公元1000年,埃斯迈尔(Ismail)提出尿液检查的7项指标,即尿量、颜色、气味、透明度、稠度、泡沫和沉淀;16世纪初,有人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蒸发浓缩,发现其固体物质增多,认为是某种盐类;1674年,威利斯(T.Willis)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有“蜜糖般的甜味”但不知其为何物;直到1776年,杜布森(M.Dubson)才用发酵法证实其为葡萄糖。一个对尿糖的认知,就历经了200多年。

多数人认为,检验医学奠基于列文霍克(A.Leeuwenhoek)发明显微镜的1673年。他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红细胞、细菌及原虫等。1876年,缪勒(Muller)对细菌进行了分类。同时期,科赫(R.Koch)发明固体培养基、细菌染色法和动物实验,1877年出版《细菌学检查法》,相继发现结核杆菌(1882)和霍乱弧菌(1883),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1905)。1884年,革兰(Gram)发明革兰染色法,奈瑟(A.S.Neisser)发现淋球菌,克雷伯(Klebs)发现白喉杆菌(1883),耶尔森(Yersson)发现鼠疫杆菌(1894),志贺发现痢疾杆菌(1897),肖丁(Schaudinn)发现梅毒螺旋体,罗斯(Ross)发现疟原虫(1905)。微生物检验开创了检验医学的先河。

伴随微生物学的发展,免疫学也有了巨大进步。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先后发明了多种疫苗和血清学试验,例如:琴纳(B.Jenner)发表牛痘接种试验报告,卡尔迈蒂-介林(Calmette-Guerin)发明卡介苗,巴斯德(L.Pasteur)成功地进行预防炭疽病和狂犬病试验,博尔代(J.J.B.V.Bordet)发现补体(1895)和补体结合反应(1898)并于1919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肥达(Widal)建立伤寒凝集试验(1896),瓦色曼(Wassermann)创建梅毒血清学补体结合试验(1906)等。

19世纪中叶,血液细胞学和细胞病理学兴起:1842年当奈(Donne)发现血小板,1853年威凯(Welcker)创建红、白细胞计数法,1878年海姆(Hayem)创建血小板计数法。1901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K.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1930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临床化学检验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1673年蒂凯斯(Dekkers)发明尿蛋白检测的加热醋酸法,1787年,马拉伯利(Marabelli)建立尿胆红素测定的硝酸法,特罗迈尔(Trommer)发明尿糖检测的碱性铜法,1873年马格奴斯(H.G.Magnus)建立血气定量分析法,19世纪末杜鲍斯克(H.G.Dubosq)发明光学比色计,20世纪初傅林(Folin)及吴宪等发明无蛋白滤液制备法,并逐步建立一系列血液化学分析方法。

20世纪30年代,以显微镜技术为基础的临床血学体液学检验、以定量分析为重点的临床化学检验、以直接涂片和培养为核心的临床细菌学检验、以抗原-抗体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为内涵的临床免疫学检验等,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检验医学体系。从发明显微镜算起,检验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250多年。

20世纪50年代,国外开始研制自动化分析仪。同期,放射性核素技术用于临床。60年代初,美国雅洛(RS.Yalow)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1977年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1963年,苏联医生阿勃列夫(Abelev)发现甲胎蛋白(α-FP)。同期,美国医生布朗伯格(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976年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70年代后,酶联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IFA)等技术相继建立,检验医学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