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商业发展简史

天津商业发展简史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历史上,天津的商业是伴随着漕运的繁荣,从“集市”商业起家的。明代漕运的兴盛,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城市经济的发展。至此每月天天有集。由“集”到“市”,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原以北大关、估衣街、天后宫为代表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南部移动,即向租界地南移。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历史上,天津的商业是伴随着漕运的繁荣,从“集市”商业起家的。“集市”指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集”和“市”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集”是定期或临时的,如“逢三有集”,就是说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定期赶集;而“市”却是常设的,每天都有。另外,“集”是综合性的,对各类商品没有限制;而“市”却多为某一大类的专业性商品。“集市”的发展刺激了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因为旧时“集市”不单纯是各类商品的销售,同时对饮食、茶点、服务、旅店、交通、理发、澡塘、戏曲、演艺等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拉动。

明代漕运的兴盛,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城市经济的发展。天津最早的商业网点,就是明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在城厢附近设立的五个集——鼓楼的宝泉集、东门里的仁厚集、南门里的货泉集、西门里的富有集、北门里的大道集。各集分别逢农历不同时日,每隔十天左右行集一次。后来,随着经济需求,到了明弘治六年(1493)又添设了五集一市:东门外的通济集、北门外的丰乐集、北门外靠西边的恒足集、张官屯的永丰集、天后宫的宫前集和西门外的安西市。那时,天津有每旬轮流举行一次的十个“集”,还有常设的一个“市”。至此每月天天有集。俗语“天津卫,天天集,今天不齐明天齐”“常赶集没有不碰上亲家的”等就道出了集市是亲友邂逅的场所,更显示出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天津老地名中带“集”字的已不多见,例如津南外环线十八号桥附近的“北马集”“南马集”,南开三马路附近的“马集胡同”,北门内大街的“鸽子集胡同”等。

由“集”到“市”,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津老地名中带“市”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集”,例如:南市、鸟市、西市(俗称鬼市)、粮市、针市街、菜市街、鱼市大街、肉市口大街、马市胡同、驴市口、盐市街等。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原以北大关、估衣街、天后宫为代表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南部移动,即向租界地南移。进入民国以后,历经壬子兵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国民革命军北伐等一系列事件,使京津政局动荡不安,一批军阀、官僚、政客、富商纷纷迁入租界,致使租界人口剧增。至二十年代末,法租界人口达五万二千多人,为租界之最。毗邻的英租界三万九千多人、日租界三万六千多人。居住在租界中的华人多是富裕人家。

百货大楼位于日租界的“旭街”,即今和平路与多伦道交口处,1928年正式营业,当时叫“中原公司”,当时是天津最大的商场,以经营中高档日用百货而闻名华北地区。1932年,中原公司又在法租界繁华的绿牌电车道(今滨江道)成立分店(今中原公司),以上两家与原法租界的劝业场号称为天津“三大商场”。此后几十年中,百货大楼都是天津数一的地标性建筑。

劝业场坐落在和平路与滨江道(原法租界杜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交口,1928年建成开业。采用股份制,设分柜台招商,集购物与娱乐于一处,适应了现代商业的经营模式。其规模较此前开业的天祥商场(1924)、泰康商场(1926)以及日界的中原公司都大。与其楼边十字路的三大建筑兴业银行(1925)、惠中饭店(1926)、交通旅馆(1928)形成商业中心的典型景观,标志着天津商业中心由华界东北角地区转移到法租界劝业场一带的格局已开始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商业企业文化,当年的百货大楼的理念是卖真品、标实价,而劝业场则是业态形式丰富,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购物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