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节少尿与无尿

第二节少尿与无尿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肾性少尿 由于肾脏实质损害所致,常见于以下情况。肾小球受累致GFR降低,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故尿少,尿中有形成分增加致尿比重高。慢性肾炎晚期往往出现肾功能损害,是该病少尿的第三个原因。B超、泌尿系统X线片、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除尿路梗阻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会阴部手术后也可发生尿潴留。围手术期凡遇患者少尿或无尿,首先需排除血容量不足,或因手术操作、麻醉过浅等所致肾血流量减少。

肾脏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每分钟心排血量25%的血流(约1 200ml血液)流经肾脏,其中92%通过肾小球。由于出球动脉比入球动脉细而长,故肾小球内压很高,相当于主动脉压的60%左右。肾血流可自动调节,平均动脉压在60~150mmHg波动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成年人每天排出固体代谢物至少50g,需排尿1 500ml,其比重为1.006~1.025。每天尿量600ml时,其比重为1.030。成年人24h尿量<400ml或<0.5ml/(kg·h),则称为少尿;24h尿量<100ml或12h内完全无尿者,则称为无尿(或尿闭)。持续少尿或无尿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可致急性肾衰竭(ARF),而常伴有血尿素氮(BUN)与肌酐(Cr)升高、水与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等。

【分类】

少尿与无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三类。

【原因】

1.肾前性少尿 常见病因有如下情况。①休克;②低血压;③心功能不全;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⑤进行性水肿;⑥重症肝病(如黄色肝萎缩、肝衰竭、肝肾综合征等);⑦重症低蛋白血症;⑧偶见双侧肾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或严重狭窄;⑨邻近器官肿瘤压迫等。这些因素可引起全身有效血容量减少和(或)肾血液灌流量不足、肾小动脉痉挛、肾小球滤过压及滤过率(GFR)降低而致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若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则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而致尿量更加减少。此外,有些生理因素也可导致暂时性肾前性少尿,此为身体缺水的代偿反应。

2.肾性少尿 由于肾脏实质损害所致,常见于以下情况。①严重创伤、肾中毒、肾小管阻塞(如磺胺、游离血红蛋白、右旋糖酐-70等所致肾小管阻塞)及急性肾炎等引起ARF;②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多囊肾等引起的慢性肾衰竭;③双侧肾皮质缺血坏死,GFR极度下降,尿量持续减少以致无尿;④肾移植后的急性排异反应。

3.肾后性少尿 由各种尿路梗阻所致,多见于以下情况。①泌尿系统本身的病变,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尿路梗阻;②肾外压迫、粘连(如肿瘤)而造成的尿路梗阻。

以上三个环节常互为因果,如血容量不足早期仅为肾灌注不足,若不能及时诊治可引起肾实质损害,此时即使补足血容量也不能使尿量立刻恢复。下尿路梗阻早期肾滤过功能尚属正常,如不能及时解除梗阻,则使肾盂大量积水压迫肾实质而引起肾皮质萎缩,严重影响肾小球滤过,此时即使解除梗阻也不能使尿量立刻增加。肾实质病变如不能及时治疗,可因水肿逐渐加重而致胃肠功能减退并使血容量下降,从而加速肾功能损害而使尿量进一步减少。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失水、失血、药物过敏或中毒史,或有休克、肾病、心血管疾病、排尿困难及糖尿病史等。

2.临床表现 可有脱水、低血压及末梢循环灌注不良,或有皮肤出血点、紫癜、皮疹等。下尿路梗阻可伴前列腺肥大、膀胱积尿及肾肿大等。

3.辅助检查

(1)尿量、尿常规及尿比重:为查明少尿原因,应逐日记录尿常规、尿量与比重,并依病情需要查血细胞比容,必要时测CVP。血生化着重检查肾功能、酸碱平衡、电解质。如怀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应做“3P”实验、血小板及D-二聚体检查。

(2)B超、CT、MRI检查:有助于确定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肾盂积水及结核等。

【鉴别诊断】

1.脱水 有失液、大出血或烧伤史,且有口渴及眼球凹隐等脱水面容。除尿少外,尿比重高达1.024以上,尿渗透压也高,尿Na<20mmol/L。脱水时肾衰指数(尿钠×血肌酐/尿肌酐)<1,红细胞增多且于补液后尿量立刻增加。

2.ARF 尿少比重低,一般固定于1.010~1.012。尿渗透浓度正常值为770~1290mOsm/L,ARF其值降低。尿Na≥30~40mmol/L,肾衰指数>1。血液稀释,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降低或正常。补液不能使尿量增加,且易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本章第十二节)。急性肾衰竭所致的少尿与低血容量所致的少尿的鉴别,见表22-1。

3.急性肾小球肾炎 常有链球菌感染史,感染后潜伏2~3周,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受累致GFR降低,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故尿少,尿中有形成分增加致尿比重高。尿Na<20~30mmol/L,尿肌酐/血肌酐>20∶1。

4.肝肾综合征 有慢性肝病史及肝硬化腹水体征,部分患者有肝性脑病及门脉高压或有肝细胞性黄疸。尿Na<10mmo/L,尿肌酐/血肌酐>20∶1。

表22-1 急性肾衰少尿与低血容量少尿的鉴别

5.慢性肾衰竭 由多种原发或继发肾脏疾患持续发展恶化所致,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镜下血尿、少尿、低比重尿。B超、CT检查可见萎缩肾。

6.急性肾小管坏死 尿比重<1.015,尿渗透浓度<350mmol/L,尿肌酐/血肌酐<20∶1,尿Na>40mmol/L,肾衰指数>2(本章第十二节)。

7.慢性肾小球肾炎 主要原因是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而引起低蛋白血症,各型慢性肾炎均可出现少尿,尤以肾病型最常见。另一原因是肾脏对水、电解质代谢异常,引起水钠潴留也可少尿。慢性肾炎晚期往往出现肾功能损害,是该病少尿的第三个原因。

8.尿路梗阻 主要见于下尿路,多出现排尿不畅的症状,如尿频、尿线变细、尿不尽感、充盈性尿失禁和尿潴留等。B超、泌尿系统X线片、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梗阻部位及病因。

9.尿潴留 膀胱内充满尿液却不能排出称尿潴留,其原因与排尿困难相同。除尿路梗阻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及会阴部手术后也可发生尿潴留。置放尿管放出大量尿液即可好转,长期尿潴留且不宜置导尿管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或造口。

【病因治疗】

围手术期凡遇患者少尿或无尿,首先需排除血容量不足,或因手术操作、麻醉过浅等所致肾血流量减少。其次,考虑肾功能不全(尤其原有肾功能损害者)或导尿管阻塞不通、脱出等原因,查明少尿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

【对症处理】

1.扩容治疗 低血容量是少尿的常见原因,大多由失血或脱水引起。CVP<4cmH2O需快速输液,通常静脉输注平衡液。若血浆胶体渗透压(COP)<16mmHg,应给予胶体液(佳乐施500ml)。失血较多者应予以输血,至少应保持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0.2)。成年人每天尿量<500ml且比重>1.020,是紧急补液的指征。

2.维持有效灌注压 肾小球最低有效灌注压,需维持收缩压≥70mmHg或MAP>60mmHg。为保障肾灌注充分,最好使MAP≥80mmHg。若低于此值,应予以提升(第20章第十节)。

3.支持心功能 输液过程中若CVP>15cmH2O而血压仍低且尿少时,应暂停补液而给予正性肌力药改善心功能(第20章第十节)。

4.扩张肾血管 血容量已得到足够补充(CVP达8~10cmH2O)且血压已达有效灌注水平(收缩压≥70mmHg或MAP≥60mmHg)而尿量仍<0.5ml/(kg·h),则应给予肾血管扩张药。常用小量多巴胺1~3μg/(kg·min)持续滴注,也可给予利尿药。

5.输液试验 为鉴别少尿为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引起,应做输液试验。成年人将平衡液100~200ml在10~20min内输完,若MAP和CVP增加不明显而尿量增多,说明血容量不足所致;若尿量不增加而CVP升高2~3cmH2O表明心功能不全,应限制输液并静脉注射利尿药(呋塞米1~1.5mg/kg);给予呋塞米后尿量仍不增加,则按ARF处理(本章第十二节)。

【手术与麻醉】

肾后性少尿或无尿,需手术解除尿路梗阻。麻醉应考虑如下事宜。肾功能障碍患者的麻醉重点是设法保护肾功能,并根据手术部位与方式选择麻醉方法。体表手术用局部麻醉即可,四肢手术宜用区域阻滞。尿毒症不是局部麻醉药的禁忌证,但局麻药中不宜加肾上腺素以免减少肾血流量。肾功能障碍患者选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间隙阻滞,只要不引起低血压并无危害。肾脏耐受低血压的极限是MAP为60mmHg仅30min,故应保持收缩压≥基础值80%或MAP≥ 80mmHg较为安全。大手术应选用全麻,地西泮、咪达唑仑、芬太尼、氯胺酮、羟丁酸钠、丙泊酚及氟哌利多等对肾血流均无影响,但高血压者不宜用氨胺酮。吸入全麻药中恩氟烷与异氟烷代谢后可产生无机氟[F-]而有肾毒性,但呼气末浓度不超过3MAC并未见肾损害。七氟烷与地氟烷,也可安全用于肾衰竭患者。

氯琥珀胆碱可致高钾释放,戈拉碘铵与泮库溴铵主要经肾排泄,均不宜应用。可用阿曲库铵、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米库溴铵,前两者为目前首选药。无尿者应控制液体入量,且禁用含K溶液(除非血K<2.0mmol/L)。此外,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除外)、四环素、两性菌素B、多黏菌素B与E、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啶、万古霉素、糖肽类(替考拉宁)、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土霉素、呋喃妥因、萘啶酸及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等。洋地黄类由肾排泄,也应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