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小儿健康成长,预防小儿疾病发生

促进小儿健康成长,预防小儿疾病发生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妊娠期间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生活要有规律,这样才能避免各种诱发小儿胎病的因素。除了孕母在妊娠期间饮食起居不当会引发小儿疾病外,《小儿药证直诀》中亦记载了小儿出生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进行简单介绍。小儿脐风症见小儿全身各部呈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笑状,属危重疾病。虫病症见小儿消瘦

古人有“百日内小儿,每多胎病”之说。小儿在母腹中,因受母体寒温忧惊的相侵而在出生后发病的,称为“胎病”,包括胎寒、胎热、胎惊、胎疸、胎搐等。《幼幼集成》载:“……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而母之饥饱劳逸、喜怒忧惊、食饮寒温、起居慎肆,莫不相为休戚。”可见,如果要预防小儿胎病,妊母一定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劳逸,情志调和。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的孕妇在妊娠时期,由于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导致婴儿出生后容易发生的几种病证。

1.胎搐 又称“胎痫”,是由于孕妇妊娠时曾受惊恐,气传于子,以致子生后频频抽搐,其后身热面青,手足痉挛,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古人称此证为胎痫。治宜先服至宝锭清热止痉,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钱乙又将此证与高热惊厥作了鉴别:如因身热而作者,必先啼叫,虽因胎病,有外因也。

2.胎疸 又称“胎黄”,即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小儿药证直诀》载:“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这是由于孕妇过食辛热,造成湿热内蕴,遗于胞胎,故儿新生后即发生胎黄,症见面目通身皆黄如金色、壮热、便秘、尿赤。治宜清热化湿。若小儿先天元气不足,脾气虚弱,寒湿不化,面色暗黄无泽,肢冷,便溏,治宜温脾化湿。

3.丹毒 《小儿药证直诀》载:“(儿生后)热毒气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皮,上赤如丹。”即为丹毒。丹毒感于未生之前,发于已生之后。此病证是由于胎儿在母中时,孕母不戒口味,饮食失节,致湿热化火,火烘熏灼,传于胎儿,或父母不能节欲,欲火昌炽,使胎儿受侵。症见婴儿皮肤色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或遍于全身。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4.胎肥 儿母在怀孕期恣食甘肥及辛热助火的食物,以致湿热太过,流入胞中,婴儿生后形体虚肥。《小儿药证直诀》对“胎肥”作了详细的描述,小儿生下后,肌肉肥厚,满月以后,渐渐肌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吐涎。治宜清泄湿热,可并浴体法治之。

5.胎热 婴儿胎热的发生,是因母亲在妊娠时,多食辛热炙烤之物,或患热病未及时清解,以致遗热于胞胎。《小儿药证直诀》对其作了详细的描述,小儿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惊烦啼叫,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治宜用清热解毒之法。

以上为《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记述的五种小儿初生容易发生的病证,虽各有其因,但关键在于孕妇妊娠期间的饮食与起居是否合理。妊娠期间饮食要清淡而富于营养,生活要有规律,这样才能避免各种诱发小儿胎病的因素。

除了孕母在妊娠期间饮食起居不当会引发小儿疾病外,《小儿药证直诀》中亦记载了小儿出生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进行简单介绍。

1.初生儿呕吐的调护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载“夫胎在腹中,月至六七则已成形,食母秽液,如儿五脏。食至十月,满胃脘中,至生之时,口有不洁。产母以手拭净,则无疾病。俗以黄连汁压之,云下脐粪及涎秽也。”婴儿初离母体时,口中含有恶汁,必须乘其啼声未出的时候,急用手指裹以消毒软棉,拭净口中不洁的恶汁。若啼声一发,势将吞咽入腹,则以后很可能产生很多病证。清代《医宗金鉴》“初生门”中有对初生婴儿“拭掠”的记载,其亦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若初生时,未及时为婴儿拭净口中不洁,使秽恶下咽,停留胃内,则易引起呕吐的病证,症见腹中胀满,大便秘结,进乳即吐或少停而吐。钱乙治此证用木瓜丸,近世常用“一捻金”(大黄、黑丑、白丑、人参槟榔)以驱秽逐瘀,小惺惺丸方后也有“小儿才生,便宜服一丸,除胎中百疾”的记载。“俗以黄连汁压之”以清解胎毒之法,至今仍为新生儿护养所常用。这种做法也是古人“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2.初生儿脐带的护理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如果初生小儿脐带护理不当,则易产生脐风之病。小儿脐风症见小儿全身各部呈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笑状,属危重疾病。而产生的原因多为小儿断脐时处理不当所致,如剪脐带太短、结扎不紧等,致使外风侵入脐中;或因用铁器断脐,被冷风侵袭;或因小儿洗澡时水湿乘隙侵入脐中所致。治宜镇痉息风之法,如撮风散等。

3.发痘疹期间的调护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小儿在发痘疹期间,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哺乳的母亲应当注意饮食禁忌,不能凭喜好随意饮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之食物不能食用,多吃一些清淡的素食或清蒸的肉类。这样的饮食可避免因乳汁腥发蕴热而使小儿痘疹加重。二是在痘疹透发期间,如果对小儿调护不周,使其遭受了风冷,则风冷束闭肌表,邪不外透则势必内陷,郁遏蒸灼,化火而煎熬阴液,导致肾阴枯涸而痘疹变黑,出现这种情况则为难治。

4.喂养得当防疳积 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无度,或恣食肥甘生冷,以致中州壅滞,脾气不运,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成疳证。《小儿药证直诀》中就有对疳证的详细论述,如“诸疳”一章,将疳证分为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筋、骨等七种类型,并分别制定了治疗之方药。推究现代小儿疳证之成因,多是由于父母溺爱,任儿恣食肥甘生冷,积滞停留腹中不能运化,久则脾胃健运无权,津气日耗渐延成疳。症见面色黄暗无华,肌肤羸瘦,气血不荣,或肚腹膨大,青筋暴露,形体虚惫。此病缠绵难愈,甚至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所以,对于小儿的喂养一定要得当,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方法必须定质、定时、定量,一切饮食的调配必须与小儿脾胃受纳运化相适应,这样才能避免小儿疳证的产生。此外,小儿吐泻日久,或误用下法,也会损伤津液,导致疳证的产生。

5.吐泻惊痫 《小儿药证直诀》载:“(小儿)大喜后食乳食多,成惊痫。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泻。”小儿大喜而激动心火,又加被乳食所伤,化火蒸痰,痰热蒙蔽清窍,而成惊痫之证。小儿大哭之后,气阴损伤,又调护失宜,乳食过多,中焦失升清降浊之功,故而成吐泻之证。从此条文可知,在小儿情绪过于激动之时或之后,不宜多予乳食,以免损伤脾胃,造成吐泻惊痫之证。

6.讲究卫生防虫病 近年来,小儿患虫病的趋势有所增多。《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虫痛”一章,论述了小儿虫病的症状,并与积痛、食痛、虚痛、痫等进行了鉴别。虫病症见小儿消瘦、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厌食或喜食异物,脐周腹痛,面颊及眼球巩膜有灰白色虫斑。导致虫病的原因,多是小儿不注意卫生,玩泥土、玩具等物后,不洗手即取食食物,或小儿习惯吮手指,这些都易使小儿误吞虫卵,导致虫病。预防虫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小儿的个人卫生,食用食物前要洗手,不要养成吮手指的习惯。在治疗上,《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有治虫病的安虫散和使君子丸。

7.龟背龟胸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龟背龟胸”一章,“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龟背是指背脊弯曲高突,形似龟的背脊。造成龟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儿骨质未坚,曲背久坐,又风邪吹入脊背而致。此病多因先天原阳不足所致。龟胸,又称鸡胸,指胸骨高耸,形如鸡的胸廓。造成龟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儿饮食不节,导致体内积痰,痰热炽甚,又风邪所伤,风热相搏,以致肺热胀满,高如覆杯,形成鸡胸。此处的龟胸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佝偻病有别。《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治之以龟尿点筋骨”法,有待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