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疮肿之疾,秘传十方

疮肿之疾,秘传十方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医得效方》的第十九卷为“疮肿科”,共有14篇。认为内因、外因均可造成疮肿,强调指出善、恶之证的鉴别,以便于预测疾病的转归,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于疮肿之疾,危氏十分重视善、恶之证的鉴别。

宋元时期中医外科有较大的发展,在病机上已很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危亦林不仅对创伤外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疮肿之疾的治疗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家的临证经验,对疮肿之疾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具体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贡献了危氏家族世代运用的秘传十方。下面加以简要介绍。

《世医得效方》的第十九卷为“疮肿科”,共有14篇。开篇为“总说”,然后是图文并茂的“五发形图”,接着是具体的治疗方药。

“总说”篇首先提出“疮肿科”的总纲:“人之一身,血气周流则平。若冷热不调,喜怒不常,饮食不节,稍有壅聚,则随所发现。痈疖属表易治,疽、癌、瘭、痼,发属脏腑,发于脑、背、颐上,最为难治”。认为内因、外因均可造成疮肿,强调指出善、恶之证的鉴别,以便于预测疾病的转归,采取相应的治疗。根据所发疮肿大小的不同,危氏将其分为6种:“径一寸二寸为疖,三寸五寸肿圆赤为痈,八寸为疽、癌、痼、瘭”,认为它们“名各不同,其色亦异”。对于痈及八寸的疽、癌、痼、瘭这五者,“五发形图”中有图文并茂的说明。然后,危氏论述了“疮肿科”的辨证论治:“若按而后痛者,其脓深,小按即痛者,其脓浅。按之软而复者有脓,按之强而不复者无脓。焮赤(焮赤:红肿)肿高者为实,软慢冷肿者为虚。初作宜宣热拔毒,外以洗涤角敷,以敛其痕瘢,是大要法也。已溃则排脓止痛,朝夕亦洗涤,以舒其毒气。脓尽则生肌敷痂。次第施治,不可仓皇失序,亦不可拘一,酌量轻重形证逆顺,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导以针石,灼以艾炷,破毒攻坚,以平为期”。危氏认为应辨清有脓无脓、脓肿位置的深浅、已溃未溃以及虚实寒热等,根据不同的病情,施以不同的治则、治法。对于疮肿之疾,危氏十分重视善、恶之证的鉴别。他具体概括出“五善证”与“七恶证”:“饮食如常,一善;实热而小便涩,二善;肌肉好恶分明,三善;用药如所科,四善;外无杂证,五善”。“渴而喘,大小便滑,一恶;内未溃,肉黑而陷,二恶;已溃,青腐筋骨黑,三恶;发背透膜,四恶;未溃,肉先溃,面青,五恶;发痰,六恶;发吐,七恶”。危氏认为“所谓五善见三必瘥,七恶见四必危”。另外,疮肿之疾中的恶证还有“外证形候不治者亦五”,它们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缺盆平满,背脊平满,掌心平满,脚心平满,脐头凸出”。“逆证者有五:大渴痛不止,一逆;声细色脱,二逆;服药呕吐,三逆;睛细白大,四逆;肩胛全身转不得,五逆”。“难治者亦有六证:两脸红似坯染,心病深;得之久,全不肿起,亦不觉痛,乃脏腑受病深;病处硬如牛领之皮,又如石榴之状,用药三五日不软者,病深;病人无时喜笑,乃神气脱,病深;口小内阔,常出青白脓汁,不疼痛,内坏,病深;病处贴膏药后,出鲜血黑血间杂血,病深”。由上可见,疮肿之疾若累及脏腑,或所发疮肿内陷、恶化、面积扩大等,多为恶证,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发疽,危氏根据不同的病情病势分为外发与内发。外发病轻、毒发外透,为善证;内发病重、内陷不出,为恶证。危氏论道:“初发疽时,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肉亦热,肿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后肉色红紫,此为外发,虽大若盆碗,如用药有理,则全活必矣。初发疽时,不拘大小,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之间,渐渐开大,不肿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坏烂,破后肉紫色黑,此为内发,未作之先,脏腑已溃烂,则不治矣”。

危氏在“总论”中先论述了心痈、肾痈、肺痈、肠痈和附骨疽的辨证论治,其后有“心痈”、“肾痈”、“肺痈”、“肠痈”与“附骨疽”各篇与其相对应。

痈证多为善证,预后较好:“心痈者,乃心经有热,或好饮酒,或嗜热物,积聚成热,久而不散,熏发于皮肤之外,气血不流,凝滞而生,虽曰原道(原道:原来的情况)颇险,而实可治。宜用托里活血之剂,攻出外来,肿高不陷,可保无虞。若陷入里,亦不可恃。如不饮食,急须扶脾;能食,疮已破穿见肉膜,亦未为害,但要洗涤净洁,以生肉药掺四畔,自然而愈。肾痈乃与内肾相对,皆由肾气衰败而成。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难瘥。如精神清爽,颜色红润,饮食不减,多起少卧,此为善美也。颜色黑黄,饮食全减,斯为可忧,惟须详审速疗。肺痈乃将理失宜,劳伤气血,风寒之气乘间而入,内舍于肺,及挟邪热,其气结聚,或作寒热,脉数而实是也。肠痈乃荣卫相干(相干:文渊本作‘相乖’),气为败浊,小腹如肿,大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寒热是也。若腹皮急,按之濡,身无热,乃阴冷所成;小腹坚痞,按之痛,身有热,乃结热所成。脉数,脓已成,不可下;脉迟紧,脓未成,或下瘀血而愈”。

附骨疽则较为难治:“附骨疽痛深,按之无益(无益:文渊本作‘无疼’),着骨而生,脓水腐溃,碎骨出尽方愈。治之宣热去毒,又当温肾,未可专用凉剂,更在针烙其病,务详浅深,刺拔其根则易愈。不尔,则顺脉流走,遍体洪肿,卒致不救,惜哉!”

最后,危氏又对诸疮做了总体论述:“疔疮含蓄毒气,疮头黑硬如钉,四畔带赤如火,瘢痕突起,痛痒异常,随变焦黑,未几肿大而光,转为湿烂,深孔透肌,如大穿针之状;外证心惊头疼,拘急恶寒,四肢痛强,或寒热交作,颊舌间赤黑,点点如珠;若毒入腹心,则烦闷呕逆,恍惚痴眠,其毙可立而待。治之当清心行血,破毒拔疔,则或愈矣。瘰疬生于项腋之间,凡人少小以来,动即蓄怒,或忧思惊恐,抑郁不伸,遂致结核,日积月累,风热毒气聚焉,于是肿湿开疮,起伏无已,甚则牵连腋下,延蔓心胸;外证寒热往来,或痛或不痛。治之须用斑蝥、地胆,使其根从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块血,或如烂肉,皆其验也。治疗不早,则无及矣。漏疮之由,多发于项腋阴僻肛门之间,治之失时,即生寒热。凡痈疽诸发,随所在处,苟有宿脓、败肉、朽骨停蓄其间,皆为之漏。治法,温散风冷,收水生肌,用窒(窒:抑制,遏止)寒之药,必得痊平,惟须戒房事耳。瘾疹为病,风热在表,天时炎暄,而燥气乘之,则为赤疹;天时寒凉,冷气折之,则为白疹。治之须疏风行气,气行则消矣。其有疥癣等疮,各自不同,浸淫不已,皆由脾肺风热,或心肾久虚所致。热则平血解毒,冷则清心温肾,又何患其不瘳矣”。

“五发形图”中有“痈发”、“疽发”、“癌发”、“瘭发”与“痼发”五幅图,图后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痈发,肿赤高起或长或大,见图11-1。

“此疾或在妇人乳房上,为血宫积滞,气壅血涩而成也。内有脓血,其病易治;内有白脓,其病难治”。痈多为善证,但危氏提醒临床如见“白脓”,则预后不良。

疽发,肿赤坚硬,见图11-2。

图11-1 痈发

图11-2 疽发

“此疾初发之时,毒气在皮,作热坚硬,百节疼痛,虚渴不已,昏沉不省人事。破后疽出血如蚕,多口出脓汁,七日之后急用药。有鲜血难治”。发疽以外发为善,尚可治之。若疽破之后,所出“有鲜血”者,当为内发,预后不良。

癌发,内阔大色不变,见图11-3。

“此疾初发之时,不寒不热,肿处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坏烂。二十以前者积热所生,四十以后者皆血气衰也。须早为治,十可全一二也”。癌发者年龄不同,病机不同:二十以前为积热;四十以后为血气衰弱。但癌发之证均极为难治,应注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瘭发,四畔生牛唇黑硬,见图11-4。

图11-3 癌发

图11-4 瘭发

“此疾初发之时,疼痛。二十以后四十以前者,皆积伤之毒,入胃壅聚而成;四十以后六十以前者,乃血闭不能行,壅热积血得之。如出清水汁,难治”。

痼发,见图11-5。

图11-5 痼发

“此疾发时,浑身壮热,手足不遂,增寒头痛,虚渴多汗,呕逆,四肢沉重,五脏烦闷是其候。若出米泔滓者,难治”。痼发症状明显,难于治疗,若出米泔滓者,更是难于治疗。

危氏在“五发形图”之后特列“秘传十方”以告世人。他根据方药的治疗特性,冠以“前锋正将”、“引兵先锋”、“四面楚歌”、“水师晶明”、“固垒元帅”、“护壁都尉”等形象的名称。

方一:“前锋正将”。“治一切痈疽,不问发肩发背,作臖疼痛,并宜服此,即便消散,其效如神”。方药组成:荆芥、薄荷、山蜈蚣、老公须、天花粉、芜荑、茹片、败荷心、川白芷、猪牙皂角(切,炒)、赤芍药、淮乌、红内消(倍其数)、甘草。服用方法及临床加减:“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茶清调下。欲快利,用酒调效。若服经日未见效,恐是凉药涩血,可加当归、羌活。如热重,雄黄酒调。乳痈,加萱草根研汁调。其余候,只用酒下。不饮,麦冬去心煎汤亦可,但较缓耳”。

方二:“引兵先锋”。“凡用内消,先用此药退潮止渴解热”。服用时间为“上膈食前,下膈空心”,即膈上病者饭前服,膈下病者饭后服,服此药前可先服升麻葛根汤散表。本方与“前锋正将”都有荆芥、薄荷、白芷、天花粉、赤芍药、甘草,适用于疮肿科早期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荆芥轻扬辛散、可疗疮。《本草汇言》中说:“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本草纲目·卷十四·薄荷》中说:“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及瘰疬,疮疥为要药”。白芷、天花粉均可消肿排脓,《日华子本草》记载天花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时热狂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赤芍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甘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引兵先锋”中还有麦冬清心润肺,生干地黄清热凉血,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木通利水通淋、泻心火、通血脉,山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车前子利水、清热利湿、清肺化痰。《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其中一条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清心泻火、凉血之药可以治疗疮疡肿痛。另外,使用利水通淋之品,使邪内有出路,诸药合用,使毒邪外可散,内可清。

方三:“四面楚歌”。方药组成略(下同)。此为敷药,“诸般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用至疮口合而止”。

方四:“水师晶明”。此为洗方,“诸发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脓溃烂,最要洗净,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净干,再用角贴掺药,一日一次”。

方三与方四均为外用之品,都有荆芥、赤芍药、大柏皮、土当归、山大黄与土白芷,清热凉血、消肿排脓,适用于疮肿的早期与中期。

方五:“替针丁香丸”。此为外用药,“上为末,酸醋调点”。方中药物共3种:草乌尖、硇砂、白丁香。其中草乌消肿溃坚、祛腐,硇砂破瘀散结、消积软坚。需要说明的是白丁香,其别名有雀苏(《雷公炮制论》)、雄雀矢(《别录》)、青丹(《本草拾遗》)、麻雀粪(《滇南本草》)、雄家雀粪(《黑龙江中药》)。古本草著作记载为雄雀粪入药,但现在市售品雌雄不分,均作为药用。白丁香的功效为消积除胀、消肿解毒,还可明目去翳。危氏的秘方之中选用白丁香,并命名为“替针丁香丸”,可谓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此药虽名为“替针”,危氏还是在文中提醒:“将破者令速溃,但有急,则无如刀为快”。

方六:“固垒元帅”。又名“加味十奇散”。此为内护方,“治痈发已成未成,服内消三五日不效,或年四十以上,气血衰弱,成者速溃,未成者速散,服至疮口合而止。内能固济,去旧生新”。

方七:“护壁都尉”。“治诸发已溃,去旧生新,老人气血虚弱,宜补之。此溃后服至愈而止”。

“固垒元帅”与“护壁都尉”二方中均有人参、当归、甘草补益气血,川芎、厚朴行气活血,桔梗、白芷排脓等。由于二方中均有补益气血之剂,疮肿早期或年轻体盛者均不宜用。“固垒元帅”一方中另有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力更大,可用于气血虚弱患者的早期治疗,加速已成疮肿的溃散或未成疮肿的消散。“护壁都尉”一方中另有黄芪补气升阳、托疮生肌,更适用于年老气血虚弱之人或疮肿的中、后期治疗。

方八:“生肉神异膏”。“治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方中仅雄黄、滑石二味药,但雄黄解毒,滑石祛湿敛疮,使毒去肉生,可配合内服药使用。

方九:“止痛拔毒膏”。“治一切疮发,臭烂不可近,未破则贴破,已破则生肉,杖疮、疔疮皆用之”。方药组成:斑蝥四十九个,柳根四十九条,木鳖子七个,乳香、没药、麝香少许,松脂三钱。用法:“上用真清油十四两,煎黑柳条焦枯,滤去滓,入黄丹五两,滴入水中成珠为度。却入诸药搅及匀,入瓷器中收了后用”。危氏认为此方“神妙”。

方十:“敛疮口黄丹散”。疮肿后期,如果创口久不收敛,将会延长病程,消耗患者体力,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危氏的“秘传十方”之十即专为收敛疮口而列。但在应用之时,“用不可太早,须脓血去净,临好方用”。不然,使脓无去处,内留为患。

“秘传十方”之后为“通治”篇。篇中列有膏药六帖,“太乙膏治五发痈疽,一切恶疾软疖,年深日远,已成脓未成脓,贴之即效,蛇、虎、蝎、犬、刀斧所伤,并可内服外贴”。此药根据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善应膏治诸般恶疮肿毒,发背脑疽,疬子牙肿,打扑接骨,闪肭,刀斧伤,杖疮,蚊虫毒,狗马咬,汤火漆疮,疥癣,贴之即愈。又治妇人吹乳,以药丸如梧子大,新汲水下二十丸。肺痈、肠痈,亦可为丸吞服。温酒、米饮,或北梗、甘草煎汤皆可,不可犯荤辛及火焙”。方后附有详细的膏药制作过程。“玄武膏治痈疽、发背、疔肿,内外臁疮,阴疰下诸恶疮,及头项痈肿,不问已溃未溃,皆可用。大能排脓散毒,止疼生肌,累有神验。”“金丝膏治伤筋动骨,损痛闪肭,风毒恶疮,风湿筋寒诸病”。“神白膏贴五发未破”。“乳香膏止痛”。

“杂证”篇中“治发背作渴”用“干葛饮”;“诸发愈后宜服六一汤”;“老人气血衰弱,发背作渴不止,宜服八味丸”;“嘉禾散治疽后气弱不食”;“乳香丸治发背及一切疽疮溃烂,痛不可忍者”;“黑附丸治气虚血弱,老人疽发后,四肢倦怠无力,或燥渴好饮水不止者”;还有“苏子降气汤”、“缩砂香附汤”、“人参败毒散”与“参苓白术散”,以上诸药“升降散毒,理脾和气。凡诸发临愈,皆可投数服”。危氏认为:“痈疽缘气凝血滞,气闻香则行,初发亦宜缩砂香附汤”。

“心痈”篇列方二首:“凉血饮”与“次用内托散”,即“秘传十方”中的“引兵先锋方”与“前锋正将方”。二方均可用于“治心肺有热,或作寒热,口干好饮水,浑身疼,腹内作热,头面赤色”。此篇,扩展了“秘传十方”在痈科的具体运用。“肾痈”可用“八味丸”或“加味十奇散”。“肺痈”篇中有“桔梗汤”、“葶苈散”、“牡丹散”、“补肺散”、“理肺膏”与“加味败毒散”。“肠痈”篇中有“败酱散”、“薏苡汤”、“牡丹汤”与“蜡矾丸”。

“附骨疽”中共列三方,有“治附骨疽久不瘥,脓汁败坏,或骨从疮孔出”的“蟾蜍膏”;“治附骨疽未破已破,或脓出不尽者”的“黑鲫膏(文渊本作‘焦鲫膏’)”;“治附骨疽脓汁淋漓,久而不瘥,已破未破皆可用”的“赤术丸”。另外,“乳痈”篇中所治有乳痈、乳劳痈、吹乳结实疼痛、奶头裂与石痈。危氏所列方剂有内服,有外用,但多为一至三味药,简效易廉。“痈疽高肿坚硬不破,名曰石痈”,用灸法治疗。

第十九卷中还有“诸疮”、“疔疮”、“瘰疬”、“漏疮”、“瘾疹”、“癣疮”等篇。“诸疮”篇是其中较大的一篇,它又分为“热证”、“虚证”、“通治”、“甲疽疮”、“月蚀疮”与“肾脏风痒疮二十方”。“月蚀疮”指耳上生疮,时发时止,随月而生,月盈则疮剧,月亏则疮衰的病证。它还可以指“旋耳疮”,又称“月食疮”、“月蚀耳疮”、“月蚀疳疮”、“月蚀月饮疮”等,指胆脾二经湿热上蒸,或耳道流脓延及外耳所致耳后缝间滋水淋漓、湿烂作痹、搔破则出血水,甚者耳后摺缝裂开、缠绵难愈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后间隙性湿疹。危氏提出可外用“胡粉散”治疗“月蚀疮”。“肾脏风痒疮二十方”中列有“活血驱风散治肝肾虚为风毒所入,湿痒生疮”;“青木香丸疏导肾经风水,肾虚挟邪浮肿,多用安肾丸,少用青木香丸夹和,盐汤下,屡效”;“小牛黄丸治肾虚挟热,阴囊痒痛多疮”;“乌荆丸治肝肾风痒”;“神授丸(文渊本作‘神妙丸’)治外肾湿痒”;“不换金正气散疏导脾肾湿气”。另外还有治疗茎物肿烂淫汁、肾脏风发疮疥、外肾疳疮等外阴疾病的外用方。

总之,对于疮肿之证,应辨清其善恶,早日发现,及早治疗。在本卷中,危氏大胆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毫无保留地公开了治疗痈疽的十个秘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危氏收集、整理、记载的方剂都是建立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之上的,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