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寿山骨伤经验集》序

《刘寿山骨伤经验集》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老的治骨伤学,凡历60余年,不仅肱经三折,毕竟丹成九转,故学与验俱丰,而获得卓越的成就。故刘老虽年逾80,而身轻步健如中年人。刘老已去世2年多了,所幸他的骨伤学有了传人,经奚达、孙树椿等同志进行系统地整理,终于把他的理论和经验编成专集,使中医骨伤学更能广泛地流传,日益发扬光大,刘老亦因之可以不朽云。

尝读《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具疗骨伤功用者42,如菟丝、续断、干漆、蜜蜡、干地黄、栝蒌根、药实根等,皆能愈折跌、续绝伤。可见中医学对骨伤的治疗,远在周秦之际,便已取得较丰富的经验。到了元代,随着医学分科的发展,正骨兼金镞已成为专科,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于正骨金镞篇,记叙四肢及脊椎骨折和脱臼、跌打损伤的整复手法,甚至先麻醉而后手术,说明这时的骨伤科学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以后薛己的《正体类要》、《医宗金鉴》的《正骨心法要旨》、钱松溪的《伤科补要》、俞星阶《伤科捷径》相继问世,或以手法称奇,或以药功见著,于此骨伤之学则斐然可观矣。

第伤筋与折骨,皆为有形之疾患,最急切之图,莫如及时恢复其伤损,而后以药力促其痊可,故精于此道者,无不重视手法的运用。诚如《正骨心法》所云:“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缺。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拳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简言之,操手法之精巧者,术后即能愈其多半,无待于药石。因手为血肉之体,只要心灵手巧,可由一己之卷舒。高下急徐、轻重开合,曲尽宛转运用之妙,则断者续,碎者合,斜者正,拘者舒,血气通畅,筋骨得以完全康复,远胜单凭器械加以拘制者多多。

寿山刘老操骨伤科数十年,特别以手法取效而闻名遐迩,尝持“七分手法三分药”之说。他对接骨、上骱、治筋各备八法,推、拿、续、整、接、掐、把、托,接骨法也。提、端、捺、正、屈、挺、扣、捏,上骱法也;戳、拔、捻、捋、归、合、顺、散,治筋法也。较之《医宗金鉴》的八法,则大有发展与提高。他在运用手法时,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刚柔相济,动作连贯,诚所谓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者。筋骨的损伤,恒多以外科目之,刘老独强调中医学的整体观点,谓伤虽自于外,病已及于内,伤虽在于筋骨,病已及于血气。故治外伤,当明内损,治疗筋骨,当虑气血。每临一证,既要辨患者之为青年、老年或妇女,亦要知其为脑力或体力劳动者。因为青年的气血充盈,老年则气血渐衰,妇女犹有经产的特殊生理。劳脑者多缺乏锻炼,劳力者形体恒坚实。故其受伤也,必因其体质之不同而各有所异。或气滞而血凝,或气虚而血瘀,或气亏而血少,或血虚而气滞,必随其虚实之所在,而轻重疾徐其手法。就药物治疗而言,一般又常有其共性,如在早期,宜活血去瘀,以通畅其血脉;中期宜和营顺气,以调理其气机;后期宜强壮筋骨,以促进其康复。伤筋者,当审其对骨骼之有无影响;折骨者,应察其所属筋膜之是否扭戾。于此不难看出刘老于骨伤学的造诣是不平凡的,既有整体观,又有辩证法,既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外科不离于内科,心法尤优于手法。

刘老的治骨伤学,凡历60余年,不仅肱经三折,毕竟丹成九转,故学与验俱丰,而获得卓越的成就。当19岁时,即从文佩亭先生游,佩亭受学于桂香五,均曾供奉于清廷上驷院,武术锻炼的功夫极深。故刘老虽年逾80,而身轻步健如中年人。其临证手法之所以宛转自如,都是和他毕生坚持锻炼分不开的。所以他无论教学生、对患者,都要求习导引,练功夫。从患者言,足以增强体力,促进损伤的修复;就医者言,体魄健壮,是提高手法运用不可少的基础。刘老已去世2年多了,所幸他的骨伤学有了传人,经奚达、孙树椿等同志进行系统地整理,终于把他的理论和经验编成专集,使中医骨伤学更能广泛地流传,日益发扬光大,刘老亦因之可以不朽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