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祛暑化湿剂(暑湿感冒)

祛暑化湿剂(暑湿感冒)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暑湿感冒多因夏月感寒伤暑挟湿,脾胃失和而成。西医之急性肠炎、感冒见此症状均可用之。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暑月外感最易出现这种外感风寒、湿阻气机的病机,故本药为暑天之常用药物。全方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作用。多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病。本药系暑天常备的急救药品。西医之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表现,可用本药。

28.暑湿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 藿香、佩兰、香薷、紫苏叶、白芷、防风、半夏、陈皮、杏仁、茯苓、大腹皮。

【方义分析】 本方由11味药物组成。暑湿感冒多因夏月感寒伤暑挟湿,脾胃失和而成。暑性炎热,湿性黏滞。故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清暑祛湿为君。紫苏叶、香薷、白芷辛香发散助君药外解风寒,芳香化湿;防风疏解风寒以逐夏令寒湿之邪为臣。湿邪易阻气机,损伤脾胃,以半夏、陈皮、杏仁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肃肺;茯苓健脾运湿;大腹皮行气化湿,湿得健运则化,皆为佐使药。全方配伍芳香辛散,健脾燥湿并用,有清暑祛湿,芳香化浊之功,对夏月伤暑挟湿感寒之证尤为合宜。

【临床运用】 本方系清暑、散寒、化湿、健脾之剂。临床上多用于暑湿感冒、霍乱、呕吐、泄泻等病症,凡见感受暑湿兼夹风寒者都可用本方。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身热不扬,恶心呕吐,或大便溏泄,舌苔腻,脉滑濡,并兼见鼻塞,头痛,周身酸困不适,小便黄少,不思饮食等。

1.暑湿感冒 身热起伏,微恶风寒,汗出热不解,心烦口渴,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纳呆,苔白腻,脉濡数等。西医之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表现者皆可用之。

2.霍乱 暴起呕吐下利,或初起下利夹带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下利似米泔水,不甚臭秽,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濡弱等症。西医之食物中毒、霍乱等病,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均可用之。

3.呕吐 表现为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等。西医之急性胃炎、感冒等病见此症者皆可用之。

4.泄泻 表现为泄泻清稀,甚至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等症。西医之急性肠炎、感冒见此症状均可用之。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8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2袋,一日3次,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宜清淡饮食,忌生冷油腻,药后宜微汗,忌汗出太过。

【配方来源】 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持开发。吉林、辽宁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册152页。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参  考】 临床报道:临床观察感冒病暑湿证候类型(胃肠型感冒)309例,治愈131例,占42.39%;显效140例,占45.31%;好转31例,占10.03%。

☆辽宁本溪三药有限公司

29.藿香正气丸(浓缩丸、胶囊、合剂)

【药物组成】 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

【方义分析】 本方由13味药物组成。暑月外感挟湿,气机阻滞,波及三焦。外感风寒之邪,卫阳被遏,则出现恶寒发热等表证;湿阻气机,乱于上焦则胸膈满闷,逆于中焦则恶心呕吐,阻于下焦则肠鸣泄泻。故本方以广藿香一味,芳香化浊,理气和中,解表散邪为君。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为臣。三药相伍则解表化湿之功益彰。姜厚朴、大腹皮理气祛湿化滞;陈皮、制半夏理气降逆,和胃化湿;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助运;桔梗宣肺利膈,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为使药。诸药合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俾风寒解而寒热除,表气通而湿滞化,气机畅而胸膈舒,脾胃调而吐泻止。

【临床运用】 本药是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之剂,多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湿阻等病症。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缓。暑月外感最易出现这种外感风寒、湿阻气机的病机,故本药为暑天之常用药物。

1.感冒 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而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西医之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2.呕吐 表现为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者。西医之急性胃炎而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3.泄泻 表现为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西医之急性肠炎而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治疗。

4.霍乱 表现为突然呕吐下利,便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胸脘痞满,恶寒。急性胃肠炎,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属之。

5.湿阻 表现为胸脘满闷,纳谷不馨,恶心嗳气,腹胀便溏,头重如裹,肢体困倦,口中黏腻,不欲饮水。西医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可按此治疗。

【制剂与规格】 ①水丸剂:每袋9克;②蜜丸剂:每丸9克;③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温开水送服。①水丸剂:成人一次6克,每日2次;②蜜丸剂: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12岁以下小儿服成人二分之一量,婴幼儿需遵医嘱;③浓缩丸:一次8丸;④胶囊剂:一次4粒;⑤合剂:一次10~15毫升,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 忌生冷油腻。

【配方来源】 藿香正气散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部颁7册205页、11册212页、7册206页。

【参  考】 ①临床报道:使用藿香正气丸治疗85例急性腹泻,疗效甚佳。(广东中医)。②实验研究:藿香正气丸对肠平滑肌的作用。本药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对水杨酸毒扁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离体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有显著的解痉作用;对水杨酸毒扁豆碱所引起的狗及家兔在体肠管的痉挛有抑制作用。藿香正气丸与肾上腺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其抑制作用并非通过兴奋α受体(中成药研究)。③广东联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加味藿香正气丸,处方同。

☆广东联康药业有限公司

30.藿香正气水(颗粒剂、口服液、片、软胶囊)

【药物组成】 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陈皮、生半夏、厚朴、苍术、茯苓、大腹皮、甘草浸膏。

【方义分析】 本方由10味药物组成。暑月外感易挟湿邪,气机阻滞,波及三焦,则见寒热,胸闷、呕恶、泄泻等症。方中以广藿香油,芳香化浊,理气和中,解表散寒为君药;紫苏叶油、白芷辛温香窜,解表散寒化浊为臣药;陈皮、生半夏、厚朴、苍术、茯苓、大腹皮理气降逆,燥湿和中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取酒水剂,助宣散以提高疗效,见效尤速。全方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药是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急救药品。多用于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病。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脘满闷,恶心呕吐,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缓。本药系暑天常备的急救药品。

1.感冒 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西医之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表现,可用本药。

2.呕吐 表现为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疼痛。急性胃炎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3.泄泻 表现为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急性肠炎符合上述表现者,可按此治疗。

4.霍乱 突然呕吐下利,胸脘痞满,恶寒。急性胃肠炎,见上述表现者属之。

5.中暑 表现为夏季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凡舌苔白厚腻者,可急用本药。

【制剂与规格】 ①酒水剂:每支10毫升;②颗粒剂:每袋5克;③口服液:每瓶10毫升;④片剂:0.3克;⑤软胶囊:每粒0.4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酒水剂:成人一次5~10毫升,一日2次。用时摇匀;②颗粒剂:一次5克;③口服液:一次5~10毫升;④片剂:一次4~8片;⑤软胶囊:一次2~4粒。

【注意事项】 忌生冷油腻。

【配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2000年版632页。2010年版1234页、1233页、1231页。WS2-51(X-41)-89。部颁15册221页。

【参  考】 实验研究,藿香正气水对离体豚鼠十二指肠自动收缩及对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回肠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对醋酸刺激肠管或肠系膜引起的内脏躯体反射性疼痛有镇痛作用,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小鼠子宫收缩。藿香正气水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8种细菌有抗菌作用(中草药)。

31.祛暑丸(露、片)

【药物组成】 广藿香、木瓜、丁香、檀香、茯苓、甘草、紫苏叶、香薷。

【方义分析】 本方由8味药物组成。暑为六淫之一。若夏月贪凉露卧,不避风寒,则内伏暑湿,外为风寒所闭。故方中以香薷、藿香、紫苏叶为君,辛温发散风寒,祛暑解表;木瓜、丁香、茯苓为臣,芳香醒脾,化湿和胃;檀香为佐,芳香辟秽,以解暑毒;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兼能益气,以暑易伤气故也。诸药相合,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药功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凡暑湿且外感风寒者均可运用。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腹胀吐泻,舌苔白腻等。

1.感冒挟暑、暑湿感冒 夏月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重身困,胸闷呕恶,口中淡腻,舌苔白腻,脉濡略数。

2.感冒挟湿 表现为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痛重,胸闷呕恶,甚则大便溏泻,口淡乏味,苔白腻,脉象濡数。

【制剂与规格】 ①蜜丸:每丸重9克;②露剂:每瓶100毫升;③片剂:每片重0.5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蜜丸: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下;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岁服成人三分之一量;②露剂:一次30毫升;③片剂:一次4片。

【注意事项】 忌生冷油腻。

【配方来源】 宁夏药品标准(1981年)。部颁8册159页、19册127页、3册129页。

32.暑症片

【药物组成】 猪牙皂、细辛、薄荷、广藿香、白芷、防风、陈皮、桔梗、白矾(煅)、木香、朱砂、雄黄、贯众、半夏(制)、甘草。

【方义分析】 夏日感受暑湿秽浊邪气,脏腑气机紊乱,心神被扰,可令人突然昏厥。治疗宜急当开窍启闭,除秽澼浊。方中用猪牙皂通窍开闭,豁痰除秽,细辛通关开窍,白矾燥湿祛痰开窍,此三味共为主药;藿香、薄荷、防风、白芷解表祛暑,共为辅药;雄黄、贯众清热解毒,陈皮、半夏、桔梗助主药化痰,木香行气止痛,与陈皮、半夏合用能调和胃肠,朱砂安神定志,以上诸药为之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可起到豁痰开窍,祛暑解毒,调和胃肠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药系豁痰开窍,祛暑解毒,调和胃肠之剂。多用于夏令感受暑湿秽浊邪气所致的中恶昏厥之证。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为:突然昏厥,牙关紧闭,腹痛吐泻,胸闷腹胀,痞满,呕恶,脉滑数等症。此证乃夏月急性胃肠炎或食物过敏所致。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含生药0.8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片、一日2~3次。必要时将片研成细粉,取少许吹入鼻内取嚏。

【注意事项】 孕妇忌用。

【配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1995年版617页、2000年版603页。

33.时疫救急丸

【药物组成】 广藿香叶、香薷、薄荷、薄荷脑、白芷、山慈菇、木香、檀香、丁香、沉香,厚朴(炙)、冰片、雄黄、六神曲(炒)、茯苓、木瓜、红大戟(炙)、千金子霜、甘草。

【方义分析】 此方由19味药物组成。暑湿之邪,侵袭人体,最易伤人脾胃,升降失司,出现脘腹胀痛,上吐下泻等症。方中藿香叶、香薷祛暑化湿,升清降浊;薄荷、白芷祛风胜湿;山慈菇、雄黄辟秽解毒;木香、冰片、檀香理气止痛,配丁香、沉香、厚朴温中下气,降逆止呕;神曲消滞和胃,茯苓、木瓜利湿舒筋;红大戟、千金子霜分利清浊;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收祛暑散寒,止痛止泻之功。

【临床运用】 本药具有祛暑散寒,升清降浊的功效,主要治疗暑湿及寒霍乱等病症。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头晕发热,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1.暑湿感冒 夏季暑热挟湿,侵袭人体,出现身热心烦,胸脘痞闷,口苦口黏,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2.寒霍乱 有明显的食物中毒因素,表现为上吐下泻,下利清稀,胸膈痞闷,腹痛肢冷,舌苔白腻,脉象濡弱。西医之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病,出现上述证候者,可选用此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水丸剂。每100粒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3克,一日2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1961年版)。部颁1册87页。

34.万应甘和茶

【药物组成】 藿香、紫苏、厚朴(姜炒)、苍术、白术、陈皮(制)、茯苓、泽泻、木瓜,甘草、砂仁、半夏(制)、苦杏仁、白扁豆、茶叶

【方义分析】 本方由15味药物组成。暑月感冒,最易挟湿,暑湿交炽,气机不畅,表卫不和,胃失和降,故方以藿香、紫苏、厚朴芳香化浊,解表祛暑、燥湿和中,为方中主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配杏仁则顺气化痰;白术、白扁豆健脾和中,化湿止泻;砂仁芳香开胃,疏畅气机,调整肠胃功能,茶叶性寒味苦,升中有降,共奏祛暑解表、燥湿和中,升清降浊之功,用于暑湿诸病最合病机。

【临床运用】 本药为芳香化湿,祛暑解表之剂。用于暑月外感而致感冒,泄泻,呕吐,霍乱等病。运用本方的主要指征为:发热恶寒,头身重痛,心烦口渴,胸闷不适,或呕吐、泄泻,苔黄腻,脉濡数,符合暑湿外感伤中之病机者。

1.暑湿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口渴心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舌红苔腻、脉濡数。西医之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有以上症状者可用之。

2.呕吐 症见恶心呕吐,脘腹胀闷伴发热、周身酸痛,舌红苔腻,脉细数。西医之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属之。

3.霍乱 症见上吐下泻,便下清稀,或米泔色,伴恶寒发热,胸脘痞满,舌红苔腻,脉濡数。西医之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4.中暑 盛夏季节,突然恶寒高热,汗闭,头晕恶心,泛泛欲吐,胸脘痞闷,甚则昏仆等可用之。

5.痞证 症见胸脘满闷,口中黏腻,渴不欲饮,纳谷不馨,恶心欲吐,腹胀便溏,头晕如裹,肢体困倦。西医之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迁延性肝炎、胆囊炎等,有上述症状者,可用此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茶剂。每袋重9克、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9克,一日2~3次,开水泡服。如感冒发热,另加生姜、葱、紫苏叶少许,同煎服。

【注意事项】 忌油腻生冷,阴虚者忌用。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77年)。部颁9册14页。

35.千金茶

【药物组成】 广藿香、香薷、厚朴、紫苏、荆芥、陈皮、半夏(制)、苍术、贯众、枳壳、柴胡、香附、甘草、石菖蒲、茶叶、玉叶金花、薄荷、川芎、羌活、桔梗。

【方义分析】 本方由20味药物组成。夏季感冒,暑热夹湿,故本方以藿香、香薷芳香发汗解表,清暑除湿为君药;厚朴和中化湿;紫苏、荆芥、羌活散风解表,兼化湿滞为臣药,陈皮、半夏、苍术理气降逆,燥湿和中;贯众清热解毒;石菖蒲、川芎芳香开窍,辟秽化浊;枳壳、柴胡、香附理气和中止痛;桔梗、薄荷、玉叶金花清热解表,利咽解毒,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芳香醒脾、化湿和中之效。茶叶苦能降火,清上而降下,有清心利胆、清热肃肺、开胃之功。上药配成茶剂,服用方便。

【临床运用】 本药专治暑湿诸病,运用本方的指征是:高热、肢体酸痛沉重,头痛如裹,心烦口渴、呕吐、泄泻等症。适用于以下之病症。

1.暑湿感冒 症见发热重,微恶寒,头身疼痛、酸沉,汗出不畅,或无汗,小便短赤,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西医之胃肠型感冒可用之。

2.暑湿泄泻 症见泄泻腹痛,或泻而不畅,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尿赤,或兼发热,恶心呕吐,舌苔腻,脉象濡数。西医之急性胃炎,有上述症状者,可用本药。

3.霍乱 症见呕吐频作,下利清稀,或状如米泔,腹痛,心烦,或发热、汗出、口渴、身重、舌红、脉弱。西医之急性胃肠炎、急性食物中毒,有上述症状者可用之。

【制剂与规格】 茶剂。每包12克、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包,一日2~3次,小儿用量酌减,开水泡服或布包煎服。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厚味。

【配方来源】 广东省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4册10页。

36.四正丸

【药物组成】 藿香、茯苓、白芷、紫苏叶、法半夏、枳壳、陈皮、木瓜、厚朴、大腹皮、白扁豆、六神曲、桔梗、香薷、山楂、麦芽、甘草、白术、槟榔、檀香。

【方义分析】 本方由20味药物组成。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变生诸证,或恶寒发热,头晕身倦,或恶心呕吐,腹胀泄泻。治宜散寒祛暑,利湿消胀。故方中以藿香、香薷散寒祛暑,消除四时不正之邪气为主;白芷、紫苏叶、茯苓、法半夏散寒驱邪,祛湿止呕为辅;枳壳、陈皮、厚朴、大腹皮、槟榔、檀香、桔梗理气行滞,疏导气机且能化湿,白扁豆、木瓜、六神曲、山楂、麦芽、白术健脾利湿,消食开胃共为佐药;甘草调诸药为使。全方配伍,散寒祛暑之品并用,理气祛湿之药共施,故对感受四时不正之气的感冒、泄泻、呕吐、腹胀、腹痛等病极为适合。

【临床运用】 本方为袪暑解表、化湿止泻之剂,治疗四时感冒,或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兼有气滞湿阻而变生诸证者。使用本丸主要指征为:四时感冒,恶寒发热,头晕身倦,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苔白或腻,脉浮或濡。

1.四时感冒 临床常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骨节酸楚,胸闷恶心,胸脘胀闷,食少纳呆,或胀痛泄泻,或恶心呕吐,脉浮或濡,舌苔白微腻。凡四时感冒见上述气滞湿阻之证,均可按此辨治。

2.泄泻 常见腹胀泄泻,泄物清稀,或杂不消化食物,腹部隐隐作痛,或有下坠感。胸闷食少,或嗳腐泛酸,头重身倦,舌苔白腻,脉濡缓。凡泄泻病人,见上述证候,可使用本丸治之。

3.呕吐 突然呕吐,病势较急,多因四时不正之气,动扰胃腑,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所致,兼见恶寒发热,胸脘痞闷,肢痛身重,食少纳呆,脉浮滑,舌苔白腻。西医之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贲门痉挛、胆囊炎等,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本丸治疗。

4.痞满 表现为胸脘痞塞,满闷不舒,头目眩晕,胸闷纳呆,恶心欲吐,身重倦怠,舌苔厚腻,脉滑。西医之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病,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用本丸施治。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6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儿童用量酌减。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 忌辛腥滋腻,孕妇慎用。

【配方来源】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部颁2册75页。中国药典2000年版432页、2010年版645页。

37.六合定中丸

【药物组成】 藿香、紫苏、香薷、茯苓、白扁豆、陈皮、厚朴、木瓜、枳壳、木香、檀香、麦芽、稻芽、山楂、六神曲、桔梗、甘草。

【方义分析】 本方由17味药物组成。暑本夏月之气,单感暑邪者,治应清暑;兼感外寒者,治以祛暑解表;兼感湿邪者,应祛暑利湿。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可祛暑解表,和中止呕;紫苏散风寒,行气宽中;香薷味辛微温,祛暑解表发汗,有“夏月麻黄”之称,三味合用为主药。茯苓、白扁豆淡渗利湿,健脾止泻;陈皮、厚朴、木瓜温中燥湿,行气消积;木香、檀香理气散寒止痛;枳壳行气宽胸,共为辅药。麦芽、稻芽、山楂、六神曲消积和胃导滞,为佐药。桔梗开提肺气,使肺通调水道,助茯苓利水,水利而大便实;甘草可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有祛暑解表,和中止呕,健脾止泻的功能。

【临床运用】 本药系祛暑解表、芳香化湿、消食导积、健脾止泻之要剂。适用于夏令外感暑湿,内伤生冷,停食停水所致之脾胃失调证。治疗暑月畏冷,胸闷恶心,头痛腹痛,或吐或泻,或吐泻并作等泄泻、霍乱病。本方药味配伍精当,夏季时令疾病应用较多。

1.呕吐 夏季偶中暑湿或内伤生冷,胃失和降,水谷浊气上逆而呕吐,吐物为不消化食物,恶心,腹痛不喜按,舌苔白腻,脉濡滑。西医之急性胃炎属上述证候者,可服本丸。

2.泄泻 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痛,或腹痛即泻,泻下气秽,且多为秽浊之物,色黄褐,舌苔白或舌苔薄黄,脉浮滑。西医之急性胃肠炎病,可属此药治疗范围。

3.霍乱 起病急骤,上吐下泻,初起泄泻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如米泔水样,四肢清冷,病势凶险。发病之初,可服用本丸。

4.暑湿感冒 外感暑湿之邪,头痛身热,四肢酸懒,恶心呕吐,胸腹胀满,腹痛作泻,舌苔白,脉浮者,可用此药治疗。

【制剂与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丸,一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岁儿童服成人三分之一量。水丸,一次3~6克。

【注意事项】 忌食生冷油腻,孕妇忌服。

【配方来源】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0年)。部颁7册30页。中国药典2000年版412页、2010年版595页。

38.莲花峰茶

【药物组成】 枳实、川木通、甘草、紫苏、桔梗、天花粉、滑石、小茴香、茯苓、广藿香、槟榔、香薷、木瓜、前胡、桑叶、桑白皮、柴胡、青皮、豆蔻、鬼针草、木香、丁香、山楂、茵陈、泽泻、半夏(制)、防风、九层塔、白术、白扁豆、苍术、陈皮(制)、大腹皮、铁苋菜、水龙、车前子、砂仁、丁葵草、厚朴、麦芽(炒)、桂枝、稻芽(炒)、荆芥、爵床、茶叶。

【方义分析】 本方由45味药组成。方中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辛而微温,入肺、脾、胃经,能疏风散寒、和湿化中、祛暑利水,为主药,防风、桑叶、荆芥、桂枝、紫苏、茵陈、广藿香祛风解表化湿,茯苓、苍术、白术、白扁豆、木瓜健脾利湿,共为辅药。厚朴、砂仁、木香、青皮、槟榔理气化湿,铁苋菜、鬼针草清热利水,九层塔、川木通、滑石、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利水消肿,天花粉滋阴清热,陈皮、桔梗、前胡、桑白皮、半夏理气化痰湿,柴胡和解表里,小茴香、豆蔻、丁香温中和胃,爵床、水龙、丁葵草清热解毒利湿、祛瘀,枳实、山楂、麦芽、稻芽消食导滞,茶叶清利头目,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奏疏风散寒、清热解暑、祛痰利湿、健脾开胃、理气和中之功效。

【临床运用】 本药为药茶制剂,适用于四时感冒,伤暑夹湿,以及水土不服等病症。

1.四时感冒 四时感受风寒,内伤饮食,所见低热微恶风寒,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头痛身困,舌苔白黄腻,脉象浮数。

2.伤暑夹湿 夏月感受暑湿,或外受暑邪,内伤生冷,症见低热恶风,脘腹胀满,呕吐泄泻,口黏而苦,头重身困,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此为伤暑挟湿之候,初起可用本茶治之。

3.水土不服 每到异地,头痛身困,不欲饮食,口淡乏味,恶心反胃,或兼腹痛腹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

【制剂与规格】 茶剂:每袋装3克;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泡服或煎服,一次6~9克。

【注意事项】 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部颁9册147页。

39.香苏调胃片

【药物组成】 藿香、香薷、木香、紫苏叶、厚朴、砂仁、枳壳、陈皮、茯苓、山楂、麦芽、白扁豆、葛根、甘草、六神曲(麸炒)、生姜。

【方义分析】 本方由16味药物组成。是以香薷散合香苏散为主,兼增理气健胃之品组成,主要适用于夏月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故方以香薷为主药,其气芳香,性辛温,既能发越阳气、疏散肌表之邪,又能祛暑和脾化湿,除中焦之寒湿,对夏暑感冒寒湿者,尤为适宜。辅以厚朴苦温燥湿,行气散满,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三味合用外能祛暑解表,内能行气化湿,达到表里兼治之效。佐以扁豆健脾和中,兼清暑湿,苏叶开腠理而散风寒,陈皮理气行滞,和胃畅中;木香、枳壳、砂仁理气解郁,宽中和胃;茯苓、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胃以助正气,消食除痞。使以生姜辛散,甘草和中。诸药合用,既能消暑解表,又能疏理气机,使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解而病自愈,是理气解表、表里双解之良方。

【临床运用】 本药系表里双解剂。适用于夏日贪凉以至外感寒湿,表里同病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畏寒、身热,头痛、无汗,恶心呕吐,泄泻等。

1.夏月感冒 形寒身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脘闷不适,不思饮食,兼有吐泻,苔薄白,脉浮缓。西医之胃肠型感冒,凡见上述症状者,可用之。

2.腹痛 由于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邪阻于中,气机阻滞。症见腹痛,得热则舒,恶心呕吐,并见形寒身热,纳差,苔薄,脉濡滑等。西医之急性胃肠炎,见上述症状,可用之。

3.胃脘痛 患者素有宿疾,复感寒湿,阻滞中焦,而致胃脘作痛,痞闷不适,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滑。凡西医之消化性溃疡等病,见上述症状,可用本药。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0.5克。

【用法与用置】 口服。成人一次4~6片,一日3次,空腹以温开水送服,儿童用量,1岁以内一次1~2片;1~3岁,一次2~3片;3岁以上,一次3~5片。

【注意事项】 风热感冒,或内热甚者不宜应用。

【配方来源】 北京市药品标准(1984年)。部颁3册120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893页。

40.甘露消毒丸

【药物组成】 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连翘、黄芩、木通、滑石、茵陈、川贝母、射干、薄荷。

【方义分析】 本方来源于《温热经纬》。湿热蕴结所致身热困倦、胸闷腹胀、颐肿咽痛、口渴溺赤、大便秘结、呕吐泄泻、淋浊、黄疸、暑疟等,治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本方用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浊,行气醒脾,为主药;连翘清热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木通、滑石、茵陈清热利湿,此五味药中,连翘、黄芩清热解毒于上,木通、茵陈、滑石清热渗湿于下,上清下渗以分消其势,共为辅药;川贝母、射干清肺化痰、清咽散结、清热解毒,为佐药;薄荷一味,辛凉清透,可使湿热之邪,从表而散,为使药。诸药合用,清热而不碍渗湿,渗湿而不伤阴,使湿去热清毒解,气机调和,诸症自解。

【临床运用】 本方系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剂。临床主要用于夏令暑湿季节,凡见湿温、暑湿、以及黄疸等,属于湿热并重,邪留气分者,皆可用本方治之。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身热困倦,胸闷腹胀,口淡尿赤,舌苔白厚腻或干黄。这些指征体现了湿热内蕴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

1.湿温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申时益甚,过时而减,头重肢酸,胸脘痞闷,食少呕恶,舌苔黄腻,或如积粉,脉濡数等。多见于夏末秋初季节。

2.暑湿 为夏季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身热持续,身困头重,胸脘痞闷,心烦口渴,汗多尿少,舌苔黄腻,脉虚数或濡数。为夏季常见的感冒病症。

3.黄疸 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目色黄,头重身困,食欲减退,胸脘痞满,腹胀便秘,小溲黄赤,舌苔黄厚腻,脉象濡数等症。西医之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等病见上述表现者,属此范围。

【制剂与规格】 水丸剂。每50粒约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6~9克,一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岁儿童服成人三分之一量。

【注意事项】 ①忌生冷、辛辣、油腻等饮食物;②凡湿热兼有阴虚津亏之证,应当慎用。

【配方来源】 《温热经纬》。浙江省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9册54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624页。

41.黔曲

【药物组成】 辣蓼、陈皮、香附(醋炒)、木香、青皮、大黄、牵牛子(炒)、枳实(沙炒)、藿香、莱菔子(炒)、白芷、紫苏、甘草、荆芥、山楂(炒)、法半夏(姜汁炒)、酒曲、茯苓、广香薷、青蒿、苍术(麸炒)、麦芽、麦麸、面粉。

【方义分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受纳水谷以资化源,若因饮食不节,肝郁气滞,或暑湿困脾可令中焦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失职而发病。方中辣蓼、陈皮、香附、木香、青皮为君,辛温芳香,行气开胃、消胀导滞;大黄、牵牛子、枳实、莱菔子、酒曲为臣,可清泻肠胃实热,宿食积滞。藿香、香薷、青蒿、苍术、茯苓、半夏为佐,芳香化浊,清暑解表、和里、利湿,对夏令暑湿时令诸症有良效。甘草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可令脾气升,胃气降、积滞消,暑湿化之功。

【临床运用】 本品系健脾开胃,理气导滞,清暑化湿之剂,临床主要用途如下。

1.食积 有明显的饮食因素,症见胃脘疼痛,胸闷胀饱,食谷难消,嗳气呕酸,舌苔白腻,脉弦滑等。西医之消化不良,见此表现者,可用之。

2.暑湿感冒 夏月感受暑湿,症见身热不扬,或恶寒,头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不舒,呕吐泻泄,舌苔白腻,脉濡细等,服此药为宜。

【制剂与规格】 茶曲剂。每包500克(16块)。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0.5~2块,一日2次,开水泡茶饮或配入汤剂水煎服。

【配方来源】 贵州省药品标准(1982年)。部颁2册296页。

42.闽东建曲

【药物组成】 丁香、草豆蔻(清炒)、稻芽(微炒)、木香、小麦芽(微炒)、甘松、甘草、艾叶、紫苏、藿香、山柰、枳实(麸炒)、山楂(清炒)、茯苓、高良姜、荆芥、青蒿、吴茱萸(甘草汤泡)、羌活、佛手、白芷、半夏(煮)、苍术(麸炒)、徐长卿、槟榔、香附(醋制)、厚朴(姜制)、陈皮、桔梗、枳壳(麸炒)、黄芩、防风、白曲、红曲、辣蓼、山姜子。

【方义分析】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水谷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功能。凡因胃脘素寒,或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寒凝于胃则可出现停食;又因中焦统领营卫,风寒外束,卫气被郁,则有恶寒发热之症。本品以木香、陈皮、香附、枳壳、枳实、厚朴、佛手、槟榔、辣蓼等辛温芳香之品醒脾开胃;吴茱萸、高良姜、丁香、草豆蔻、艾叶暖胃散寒,共为方中主药;辅以谷芽、麦芽、红曲、白曲、山楂开胃消积,防风、羌活、紫苏、白芷、荆芥辛温发散风寒,徐长卿以助解表散寒、通络活血、舒筋止痛之功。藿香、苍术、山姜子祛暑化浊。佐以黄芩、桔梗、半夏升清降浊止呕。全方共奏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祛风解表、祛暑化湿之功。

【临床运用】 本品有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疏风解表、祛暑湿秽恶之气等功能。临床可用于以下诸病。

1.胃脘痛 表现为胃脘疼痛,遇寒加重,膨闷胀饱,食欲不振,食谷难化,或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脉弦滑等胃寒诸症,服用本品较为适宜。

2.风寒感冒 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楚,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咳嗽痰白清稀,舌苔白腻,脉浮等风寒外束诸症,服之为宜。

3.暑湿感冒 表现为暑季因天气炎热,恣食生冷,夜卧受凉,遂发热恶寒,头痛身困,胸闷恶心,口黏而腻,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数。

4.其他 舟车晕吐亦可服用本品。

【制剂与规格】 茶曲剂。每块重15克、30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5~30克,一日2次。开水泡茶饮或配入汤剂内水煎服。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54年)。部颁19册1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