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祛湿邪养生的个法宝

祛湿邪养生的个法宝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说“祛湿邪,万病灭”。空气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医家认为,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湿热共存,更使病邪难以祛除。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的隐患。

二、祛湿邪养生的3个法宝

中医说“祛湿邪,万病灭”。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热的人虽然体温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若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热,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那就等于是“雪上加霜”。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临床上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一)湿邪的危害

雨季节,气候越来越潮湿。空气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春夏季南方雨水不断,气候潮湿,再加上细菌、病毒繁殖,由外部“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是典型的外感兼夹湿邪所致。“内湿”则是因消化功能不足,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的病理产物聚积,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还常伴有困倦、精神委靡、嗜睡、身体乏力、四肢酸软沉重、大便烯、舌苔厚等症状。

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梅雨季节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

北方的降雨量虽然较少,但很多人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运动少,再加上心情不舒畅,也会导致脾胃功能欠佳,出现和“湿邪中阻”类似的症状,中医称“内生湿邪”,与南方的“外感湿邪”相对应。这时候,如果再淋一场雨,“内生湿邪”就非常容易与“外感湿邪”相结合,使人容易患病或病情更为复杂。所以,雨季里人们容易出现胸闷脘痞、恶心、眩晕、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腹泻,水肿、妇女带下、下痢赤白、淋浊、股癣等病症。

夏天又湿又热,易患皮肤病。虽然气温迅速回升,“湿气”却依旧作乱,甚至更为猖獗。许多人每到夏天,脚气病便要发作,不仅脚趾上长的小水疱,奇痒无比,并且还伴有脱皮等症状,但一到冬天症状就自然减轻。先后用过很多种药,却只能暂时缓解病情,反反复复。为什么这类皮肤病久治不愈,而又呈现鲜明的季节性变化呢?医家认为,湿邪致病,常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湿热共存,更使病邪难以祛除。临床上,一些常见妇科炎症多属于湿热症,治疗起来非常棘手,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性黏腻重浊,湿气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增生等病症。湿气在体内排不出来,甚至会导致一些怪病发生,如吃土块、砖头、墙皮、生米等异物,这是身体湿邪很重的表现。

(二)湿邪入侵的途径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可能有不少人会产生疑惑,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可夏天那么热怎么还有寒湿吗?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瘀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失调,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特别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所以猪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体湿重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中医里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被湿邪侵害的人好像身上穿了一件湿衣服,头上裹了一块湿毛巾,湿腻腻的难受!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造成“虚不受补”。

(三)机体有湿邪的自我判断

如何自我判断体内是否有湿呢?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1.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晕,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干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时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遂百病丛生。

3.洗漱时——看舌苔 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时间,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功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不干不净的感觉,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四)祛湿保健的3个法宝

要避免受到“湿邪”的侵扰,在梅雨季节应做到以下保健措施:

1.避免外湿伤身 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洗澡之后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劳动和运动后出汗,要及时更换衣服。大多数人在夏天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盖着被子吹空调,这种做法能让寒冷的湿邪之气直接侵入到人体,所以现代人真正受寒往往是在夏天。冬天天冷,人们都很注意保暖,反而没有那么多受寒的人。三伏天开空调本无可厚非,但切记一定不要让空调对着人吹,更不要睡觉时开一夜的空调,特别是盖着被子吹空调。吹完空调后感觉不舒服,可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可缓解身体不适。

2.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3.摄取祛湿的保健食物 根据临床观察,薏米红豆汤是一个很好的除湿良方。如果诊断出病人体内有湿时,即可服用薏米红豆汤。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红小豆),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这两味药既能祛除体内湿邪,还能当水喝、当饭吃。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赤小豆是红色的,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红豆还有减肥的作用。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养血、祛湿的作用。在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加绿豆。绿豆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