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

湿邪致病与脾胃的关系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湿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分,其致病特点有同有异,但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引起多种疾病,在辨治与脾胃相关的疾病时,高老强调须重视湿邪致病。高老认为无论外湿还是内湿,其发生皆与脾病相关,外湿侵入,最易伤脾;脾失健运又可滋生内湿。6.湿疹 高老在临床治疗许多湿疹的患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湿疹的发生以湿邪为主要病因,与脾胃功能受损相关。

湿邪有外感与内生之分,其致病特点有同有异,但皆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引起多种疾病,在辨治与脾胃相关的疾病时,高老强调须重视湿邪致病。

外湿者,从外感受之湿气也,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浊内生,即为“内湿”。高老认为内湿非单指水湿之邪,此为狭义的概念,凡是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均可归为内湿的范畴。痰、饮、水、湿四者,异名而同类,水化生湿,湿聚成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四者皆为内生之湿,属内湿。

高老认为无论外湿还是内湿,其发生皆与脾病相关,外湿侵入,最易伤脾;脾失健运又可滋生内湿。故临床多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临床中,高老强调须重视外湿伤脾及内湿所导致的疾病。

清代叶桂在《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中曾说“湿胜则阳微”。湿性属阴,湿邪侵入,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恶湿。高老认为,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多种疾病,如泄泻、水肿、心悸、带下、痹证、湿疹等。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侵入人体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邪困脾致脾胃运化失职,纳运失司,饮食水谷不归正化,水停为湿,湿蕴成痰,则成痰饮之证,日久化热,则为湿热之证,影响气血运行则成血瘀之证。

1.泄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胕肿。”泄泻虽病位在肠,但主病之脏在脾,主要病因则是湿邪为患,《医宗必读》更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泄泻有虚实之分,然必与湿邪相关,暑湿之际,外湿壅盛,侵入机体,困遏脾阳,脾胃运化失权,小肠无以泌别清浊,则饮食水谷与水湿相携而下,发生泄泻;若饮食不节,食滞亦可生湿,导致泄泻,《景岳全书》指出“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素体脾虚,亦或久病伤及脾肾而致脾肾两虚,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或有外湿侵袭,则发生泄泻。泄泻的发生责之于脾病与湿邪,两者相互影响,脾病则易受湿邪侵袭,且脾病可生湿,湿盛可伤脾,皆可称为泄泻发生的重要病机。

对于泄泻,高老强调运脾与化湿为治疗泄泻之大法。因暴泻多湿胜,化湿兼以分利,不宜骤用补涩。久泻多脾虚,肾虚,宜以健脾兼以益肾,不宜漫投分利。因湿盛所致的急性泄泻,多用藿香正气散治疗,以祛湿止泻;因脾虚湿蕴所致的久泻,多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以健脾助运止泻。

2.水肿 脾主运化水液,可调节水液代谢,脾不仅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水湿之邪内侵,脾阳受损,运化转输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排泄,形成内湿之邪,外泛肌肤,则成水肿之证。《丹溪心法》指出“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言水肿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脾为土脏,脾病则土不制水以致水液妄行,浸渍肌表四肢而成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高老强调凡肿者多从湿邪论治,重视调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主张健脾以运化水湿,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以培土之法治疗,脾土健旺则水液归于正化,水肿自消。如肿而红热,多由湿邪化热,郁于营分,治宜化湿兼以清热;如肿久不消,为湿、痰、瘀三者交结滞留,致关节畸形者难治,治宜祛湿逐瘀化痰,方用小活络丹化裁。

3.心悸 《证治准绳》曰:“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心属火,水湿饮邪皆属水,火恶水,若水湿盛则心火受扰,不能自安,发为心悸。

脾主运化水液,水饮与水湿之邪质同而名异,皆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水液不归正化,致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则心中悸动,惊惕不安,发为心悸。

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亦可致痰湿之邪内生,阻滞气机,扰乱心神,亦可发为心悸。

因此,对于心悸的治疗,高老强调除了从心论治,亦要重视从脾论治,不可忽视痰饮水湿在心悸发生中的作用,对于因痰饮水湿扰动而发心悸者,当健脾利湿化痰以调畅气机,宁心安神,多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

4.带下过多 高老在临床中治疗许多妇科疾病,对于带下过多的发病,高老认为主要与湿邪相关,与脾及肝相关。《傅青主女科》言“夫带下俱是湿症”,高老亦非常重视这一观点。带下本是女性的一种生理性分泌物,并非病态,若带下量过多或伴有色、质、气味的异常,则为疾病。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虚运化失司,水液不能上升以化生精血津液,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带脉则发为带下过多。脾虚生湿,湿蕴日久化热则成湿热之证;或脾虚肝郁,气郁亦可化热化火,肝郁又可乘脾,致脾虚湿蕴,肝火脾湿下行,伤及带脉,则发为湿热性质的带下。

对于带下过多的治疗,高老强调以健脾燥湿为主,兼以调肝。健脾则水液归于正化,水湿之邪可散,调肝则气机条畅,水液可上腾下达,不会聚而成湿。多用完带汤加减治疗。

5.痹症 痹症的发生与多种邪气相关,《素问》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湿邪可与诸邪相兼致病,与风、寒、热邪相兼袭人,痹阻经络,影响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的气血运行,则发为痹症。风寒湿邪虽从外感受,但多源于机体正气虚弱,高老强调湿邪既可外感,又可内生,与脾的功能失常有密切的关系。脾气虚弱,运化无力,精气化生不足,卫外不固,诸邪皆易外感;且脾虚可生湿,外感湿邪与内湿相合,或外感风、寒、热邪与湿邪相合,则成多种痹症。湿盛可困脾,致脾胃功能虚衰,无力化生精血津液以滋养肌肤筋脉关节,则成虚实夹杂之证。

因此,对于痹症的治疗,高老强调当祛邪与扶正兼施,而湿邪为主者尤其要重视健运脾胃以化湿浊,扶助正气以除邪气。治久湿不愈或兼麻木者,需结合补脾益气,正所谓“脾旺能运湿,气足麻痹无”。临床对于湿邪偏盛所致着痹,多用薏苡仁汤加减治疗。

6.湿疹 高老在临床治疗许多湿疹的患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湿疹的发生以湿邪为主要病因,与脾胃功能受损相关。湿疹主要是由于湿邪蕴结于肌肤不得外泄,酝酿而成疹。脾胃虚弱,脾为湿困,加之脾虚生内湿,内湿外湿相合,蕴结于肌肤则发为湿疹;或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煿之品,伤及脾胃,酿生湿热,复感外邪之风、湿、热者,内邪与外邪相搏结,浸淫肌肤而发为湿疹。若湿邪淫盛,浸淫肌肤,甚者可见肌肤湿疹浸淫流水等。

对于湿疹的治疗,高老常用消风散加减治疗,热毒盛者,配伍金银花、连翘,以清解热毒;久病脾虚湿蕴者,配伍茯苓、白术以健脾祛湿。

无论内湿外湿伤人致病,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在内湿的生成过程中,高老强调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具有特殊意义。因脾主运化,不仅津液在生成方面起主导作用,而且对津液的输布具有重要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转输。脾运正常,则水液上行下达,畅通无阻,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最易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说明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皆与脾相关。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可致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甚或酿而成痰。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而脾主运化有赖于阳气的温煦。由于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故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乃至肾阳,而致阳虚湿胜之证。另外,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痰饮水湿四者的形成与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息息相关,但四者又有形质之别,故致病各具特点。

水液停聚凝结形成质稠浊而黏腻的病理产物即为痰,形成痰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高老认为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关键。脾主升举清阳,若脾气不升,以致水谷精微内停,水液未能正常输布,其中水精停聚则凝结成痰。《医宗必读》:“脾为生痰之源”“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痰的生成与脾的功能失常、水湿不化而凝聚密切相关。脾气的升腾转输功能失常,水液停聚于体内的腔隙或胃肠,转化成一种较痰清稀、较水浑浊的病理性产物即为饮。饮邪的形成与痰的形成机制基本一致,但饮邪一般停留于胃肠、胸胁、心包、肺等身体的管腔部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将饮分为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其区别在于其所停留部位的不同:“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此为饮邪停于胃肠,阻滞气机,胃失和降,症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辘辘,称为狭义的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此为饮邪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压迫肺脏,则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称为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此为饮邪停于心包,阻遏心阳,阻滞气血运行,则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称为支饮。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液停聚,形成一种质地清稀、流动性大的病理产物,乃水湿之邪,又称水停证。其形成机制与痰饮的形成无太大差异,只是病理产物的形式不同。临床以水肿、少尿、身体困重等为主要表现。从病因角度看,痰饮水湿为内在病理产物,为内生病因,皆属湿邪,痰饮水湿内停,影响气的运行,阻碍气机升降,导致脾气升清功能失常,更易诱发痰饮的生成,且湿邪性质黏腻,如此则病程迁延而反复不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