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放疗化疗癌细胞反而扩散

手术放疗化疗癌细胞反而扩散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多见的泌尿系统肿瘤,约占小儿实体瘤的6.3%,90%病例见于7岁以前,2~4岁最多,成人及老年人罕见。肾母细胞瘤的致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和先天发育畸形有关。腹痛可因局部肿瘤浸润、肿瘤出血和坏死、肿瘤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超声波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及CT或MRI见肿瘤位于肾内,诊断可确立。双侧肾母细胞瘤的治疗主张一侧手术加术后放疗,另一侧用放疗20Gy后再用化疗。

肾母细胞瘤(Wilms瘤)是儿童最多见的泌尿系统肿瘤,约占小儿实体瘤的6.3%,90%病例见于7岁以前,2~4岁最多,成人及老年人罕见。

【病因】

肾母细胞瘤的致病原因可能与遗传和先天发育畸形有关。有关病因的解释有二次突变假说、肾源性剩余、伴发畸形、WT1基因功能丧失学说。

【病理】

大多数肾母细胞瘤为单侧发病,有5%先后累及双肾。其病理类型分为2型。

1.良好型 病变组织细胞形态与正常肾脏形态相似。包括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胚基细胞和混合型。

2.间变型 细胞核明显增大,可分为局限型、弥漫型。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临床表现通常是腹部肿块,约占83%,多是家长在给患儿更衣或洗澡时发现。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腹痛、血尿、发热、贫血等症状。腹痛可因局部肿瘤浸润、肿瘤出血和坏死、肿瘤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

2.体征 腹部肿块多位于上腹部一侧,肿块表面光滑,中等硬度多无压痛,较固定。肿瘤增大引发压迫症状,如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另外还可有高血压、精索静脉曲张、疝气、睾丸增大、库欣综合征、胸腔积液等表现。

(二)特殊检查

1.B超检查 可作为首选的筛选性检查,了解肿块是否来自肾脏,及对侧肾是否正常,肾静脉、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

2.静脉肾盂造影 可见患侧肾盂肾盏被挤压、移位、拉长、扩张、变形或破坏。

3.CT或MRI 能提供精确的肾及腹膜后解剖图像,显示肿瘤的性质、范围和对邻近组织是否有侵犯,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有诊断意义。

4.胸部平片 可发现肺转移。

(三)诊断与分期

1.诊断要点 婴幼儿上腹部包块,一般无全身症状。超声波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及CT或MRI见肿瘤位于肾内,诊断可确立。

2.分期

(1)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内,完整切除,肾被膜完整,术中肿瘤无破裂、无残留。

(2)Ⅱ期:肿瘤已扩展达肾周围组织,但可全部切除,肿瘤已浸润假被膜达肾软组织,肾外静脉内有瘤栓。术前曾做过穿刺或活检但仅限于肾窝,切除边缘无肿瘤残留。

(3)Ⅲ期:腹部残留非血源性肿瘤。

①肾门、主动脉旁淋巴结受侵。

②弥漫性腹腔播散,术前或术中肿瘤散落。

③腹膜有肿瘤种植。

④镜检或肉眼有肿瘤残留。

⑤局部浸润重要脏器,肿瘤未能全部切除。

⑥手术前或手术中不能确定肿瘤破裂到腹腔。

(4)Ⅳ期:转移瘤经血源性转移至肺、肝、骨、脑,或腹腔、盆腔外的淋巴结转移。

(5)Ⅴ期:双侧肾母细胞癌。

(四)鉴别诊断

本瘤应与神经母细胞瘤、畸胎瘤和肾盂积水相鉴别。

1.神经母细胞瘤 腹部的神经母细胞瘤应与肾母细胞瘤鉴别。前者腹部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固定、质硬。常出现早期远处转移,X线片见肿块内有泥沙样钙化,B超、肾盂造影见肿块位于肾外。

2.畸胎瘤 病程长,肿块光滑,呈囊实相间,腹平片可见骨骼、牙齿影或成片成块状钙化灶。B超检查见肿瘤位于肾外。

3.肾囊肿或肾积水 肿块表面光滑,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鉴别。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肾母细胞瘤对于放线菌素D及放疗均非常敏感,因此手术联合放化疗是该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1.良好型 Ⅰ期、Ⅱ期:手术+化疗(ACD+VCR)18周。Ⅲ期:手术+化疗(ACD+VCR+ADM)24周+放疗10~20Gy。

2.间变型 Ⅰ期:手术+化疗(ACD+VCR)18周。Ⅱ期、Ⅲ期:手术+化疗(ACD+VCR+ADM)24周+放疗10~20Gy。

3.预后差的组织结构和所有Ⅳ期 手术+化疗(ACD+VCR+ADM)24周+放疗20Gy。合并有肺转移的患者行全肺放射治疗(12Gy)。全肺照射后立即给予的化疗剂量应减少50%。

4.Ⅴ期 先化疗,病灶缩小后再行部分肾脏切除术。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能够手术切除的肿瘤应及时进行手术。如术中有残留应放入银夹,以便进行术后放疗定位。少数肿瘤过大,估计切除有困难时应采用术前短期化疗、放疗或两者联合应用,肿瘤缩小再手术切除。对已有远处转移的病例,如原发肿瘤能切除则切除,因为转移灶经放疗或化疗后部分病例还能达到根治。双侧肾母细胞瘤的治疗主张一侧手术加术后放疗,另一侧用放疗20Gy后再用化疗。

2.放疗 有研究证实,术后放疗开始时间超过10天会使腹部复发危险增加,因此要注意放疗时机。术后放疗主要针对Ⅱ、Ⅲ、Ⅳ期的病人,但对于年龄小于1岁,病变为Ⅰ、Ⅱ期者术后不做放疗。Ⅱ期术后瘤床照射20Gy,1岁以内婴儿用10Gy。Ⅲ期伴腹部播散者,应做全腹照射至15Gy。残留大块肿瘤时,应追加照射5~10Gy。预后差的组织结构,放疗量按年龄进行调节至12~40Gy。

3.化疗 常用化疗药物有放线菌素D(ACD)、长春新碱(VCR)、多柔比星(ADM)、顺铂(DDP)。根据治疗原则,可选择下列药物及方法化疗。

ACD15µg/(kg/d),连用5天,每6周重复,2个疗程后每3个月重复。单次极量为400µg。

VCR1.5mg/(m2/d),每周1次,连用10次,此后每2周1次,单次极量为2mg。

ADM40mg/(m2/d),每4周1次,总量300~400mg/m2,可与ACD交替应用。

CTX400~600mg/(m2/d),每4周1次,可与其他药物交替应用。

【预后】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发病年龄、肿瘤分期及肿瘤的组织结构。通过手术、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总治愈率超过85%,即使是高危的Ⅲ、Ⅳ期的病人,4年生存率也可以达到9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