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瘰疬(例)

瘰疬(例)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史:2周前患儿发热3天不退,遂发现颈部出现数个枣大结块。经某医院外科检查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尤多见于小儿和青年。随访10年未见复发。连续治疗5个月,服药100余剂而痊愈。急性的证治与颈痈相仿,慢性的临床上称之为瘰疬。内外结合,药证相投,是以宗法调治,终获痊愈。

案例一:瘰疬(颈淋巴结结核)

崔某某,女,9岁半。1971年3月初诊。

母代诉:患颈淋巴结结核10余天。

病史:2周前患儿发热3天不退,遂发现颈部出现数个枣大结块。经某医院外科检查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治疗,体温明显下降,但仍波动在37.5℃左右,颈部淋巴结肿势未减。

现症:患儿消瘦,颈部数处淋巴结增大,大小不等,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蚕豆,按之坚实,皮热疼痛,伴低热,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而滑。

诊断:瘰疬。

辨证:热邪稽留,痰热搏结。

【治则】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 板蓝根、忍冬藤、土茯苓各24克 夏枯草、海藻各15克 土贝母、黄药子各12克 全蝎、僵蚕各6克 蛇蜕4.5克 核桃4枚(打碎)

【用法】 水煎服。

二诊:上药连服6剂,热退痛止,颈部肿核消除大半,小者完全消失,大者明显缩小(如枣核大)。守上方之意加减续服。

【处方】 板蓝根、忍冬藤、土茯苓、黄药子、土贝母各24克 全蝎30克 丝瓜络、白芥子各10克僵蚕、化橘红各15克 核桃仁120克

【用法】 共研细末。每服15克,日服3次。

外用药

【处方】 斑蟊2个 轻粉、官粉、藤黄、山慈菇各3克 铜绿6克 冰片1.5克 蓖麻子40粒(去皮捣泥)

【用法】 上药研面和蓖麻子泥调膏敷患处。3日1换,忌食辛辣食物。

三诊:上药服完,瘰疬全消,诸症得愈。

按:颈淋巴结结核,中医学称之为瘰疬,大者为瘰,小者为疬。《证治要诀》云:“瘰疬之病……多结于颈项之间,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临床上尤多见于小儿和青年。本病之发,多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成痰,痰火结于颈部所致,常以滋阴补肺之法治之。但本例发于热病之后,热邪未清,与内湿搏结,炼液成痰,痰热上攻,结于颈项,遂成此证,且病程较短,故急用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之法以治之。方用板蓝根、忍冬藤、土茯苓、夏枯草、蛇蜕,清热解毒;土贝母、海藻、黄药子,化痰软坚,全蝎、僵蚕、核桃仁,通络散结,则服后立效。后又随症增减,添丝瓜络、白芥子、化橘红,助活络化痰,散结消瘰之力,更以解毒散结之膏药外敷,内外协攻而病获愈。

案例二:瘰疬(淋巴结核)

席某某,女,27岁。于1970年初诊。

病史:罹疾十载。开始颈下和腋下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大者如杏核,小者如豆粒,皮色不变,按之有轻度压痛,触之微热。继之皮色呈黯淡,瘰疬逐渐溃破,脓水清稀,并夹有豆渣样分泌物,溃破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色紫黯,并已成瘘,脓水经常淋漓不断。

现症:除上述症状外,伴有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病久伤阴,损伤气血,阴虚火旺,上炎为患。

【治则】 滋阴降火。

【方药】 清骨散加减。

【处方】 银柴胡9克 地骨皮9克 生牡蛎30克 知母12克 黄芪15克 夏枯草15克 白芍15克 川贝母6克 葎草20克 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玄参12克

【用法】 煎服。10剂。

外用金银花、甘草煎水,洗溃破处。洗后外敷九味生肌散,1日2次。

二诊:诸症大减,潮热、盗汗基本消失,溃破处长出鲜红色的肉芽。效不更方。10剂。

三诊:瘘管愈合,皮色红润。惟精神疲乏,四肢无力,脉沉细。此乃病久气血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治宜补气养血。给予人参养荣汤,连服20余剂而愈。随访10年未见复发。

案例三

张某某,女,19岁。于1970年春就诊。

病史:罹疾数载,周身淋巴结溃破,左乳房已烂掉。在北京某医院治疗半年,无效出院。

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疲惫,食欲缺乏。颈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如串珠,有的溃破,脓水淋漓不断。未溃破者小如杏核,大如桃核。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加之日久脓水淋漓不断,从而耗伤气血,津化为痰,凝聚为患。

【治则】 补气养血,化痰散结。

【方药】 香贝养荣汤加减。

【处方】 党参10克 茯苓9克 白术10克甘草5克 当归10克 杭芍15克 熟地黄15克香附6克 贝母10克 桔梗3克 陈皮5克 丹参15克 黄芪15克

【用法】 水煎服。

外用结核膏药贴敷,溃破处用甘草、金银花煎水外洗,后擦九味生肌散。

二诊:按上方治疗1个月后,病情大有好转,溃破处全部愈合,未溃破者逐渐缩小,部分已经消失。药虽中的,然时延日久。拟宗上方加夏枯草15克,何首乌15克,玄参10克。继服。对未消散的结核采用火针穿刺,效果显著。连续治疗5个月,服药100余剂而痊愈。

按:瘰疬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分急性与慢性两肿。急性的证治与颈痈相仿,慢性的临床上称之为瘰疬。其病因,多由于肝气郁结,脾失运化,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结于颈项而发为本病。其治疗:初期宜疏肝养血,健脾化痰,中期脓已成,宜托毒透脓,后期宜滋肾补肺。

案例二属肺肾亏损,阴虚火旺,故治宜滋肾降火,用清骨散加减。方中银柴胡、地骨皮、知母、玄参、白芍、北沙参、麦冬,养阴清热,滋阴降火,夏枯草、川贝母、生牡蛎、玄参,解毒散结,化痰软坚,由于久病耗伤气血,再以人参养荣汤补气养血,以固元气。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敷生肌散化腐生肌。内外合治,终使瘘管愈合。

案例三病程长,气血亏损严重。由于气亏血弱,津不化血,凝聚为痰。故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补气生血以健生化之源,香附、贝母、桔梗、陈皮、丹参,理气化痰散结。已溃者用九味生肌散祛腐生肌。内外结合,药证相投,是以宗法调治,终获痊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