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后双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

前后双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Berger提出双切口技术,完全从肌间隙解剖入路进行操作,不切断肌肉,借助小切口技术特殊设计工具和C-臂机监护,可以成功完成常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

2001年Berger提出双切口技术,完全从肌间隙解剖入路进行操作,不切断肌肉,借助小切口技术特殊设计工具和C-臂机监护,可以成功完成常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笔者在国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对前侧和后侧入路稍作改良,以寻求更适应中国人的双切口入路。

术前模板测量,拍摄耻骨联合为中心标准骨盆正侧位片,相同放大系数模板测量髋臼、股骨及颈假体大小,截骨位置以及股骨头旋转中心与大粗隆顶点的相对位置(图19-23)。

前方切口:全麻下,患者平卧手术台,C-臂机透视下龙胆紫标记股骨颈基底上、下缘精确颈基底位置。自髂前上棘下约三横指、偏外1cm处起,向下沿S-P切口远1/3做皮肤切口约4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深筋膜表面寻找股外侧皮神经,予以保护;切开深筋膜,沿股直肌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于切口近端,股直肌深面见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周围有脂肪团,结扎该血管束后向内、外推剥显露关节囊前方,两把单点状霍夫曼拉钩分别置于股骨颈基底上下,沿颈纵轴方向切开关节囊,再于颈基底方向切开关节囊,将两把拉钩改置于关节囊内,透视下确定小粗隆上股骨距截骨位置(参照术前模板测量,一般为1.0~1.5cm),锤入一枚斯氏针作标记,轻度屈曲外旋髋关节,电锯沿斯氏针上缘至颈基底上缘截骨,取出股骨头,将两把拉钩改置于髋臼内前上与外后上,显露髋臼,清除髋臼盂唇和骨赘。根据术前测量大小及术中透视,确定髋臼大小,以同等大小的成形髋臼锉置入髋臼,透视监护前倾角和俯倾角,打磨髋臼;以带offset弯柄髋臼安放器,透视下打入髋臼,置入试模内衬(图19-24)。

后方切口:患侧臀后垫高20°,完全内收外旋髋关节,于大粗隆顶点近端3cm后外侧作3c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臀肌,组织剪自外展肌与梨状肌间隙进入(另一手于前方切口颈基底外上对应处手摸心会配合),透视下T形直手锥开口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套筒保护下由小到大逐级使用外侧扩髓器扩大髓腔,注意只扩近端外侧,不要过度扩向远端(图19-25)。改用髓腔锉逐级锉髓腔,直到透视下锉齿已达内皮质,置入股骨假体,慢慢打入,直到透视下柄近端圆孔下缘平截骨面。特殊头安装器,自前方切口内由外向内安放试模头,透视检查颈长短,活动关节检查髋关节稳定性,然后安放内衬和金属头,缝合前方关节囊,逐层关闭切口,后方切口置甲状腺引流条一根(图19-26)。常规抗生素使用3d;术后6h做肌肉和关节活动锻炼,第2天扶拐下地练习行走。

前方切口Berger选择股骨颈纵轴切口作为前方切口,笔者采用S-P切口远1/3颈基底切口,我们的体会是:①远离重要血管神经,较易显露股外侧皮神经,便于保护;②切口相对偏外侧,磨锉髋臼时,皮肤及股骨近端对拉钩的限制较小,有助于保持良好的髋臼前倾角;③后方切口手术时,采用髋关节内收外旋位,避免准备股骨髓腔时髋臼锉颈与髋臼外后方撞击阻挡,因而皮肤切口相应改为与股骨纵轴成50°~60°夹角,大约为股骨颈解剖前倾角加上外旋的度数,有助于髓腔锉通过切口。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与手术技术密切相关,特别是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所致,过度用力或锉髓腔时股骨髓腔锉旋转不良是其可能的原因。手术病例的选择同样重要,除了过度肥胖患者,理论上无畸形、脱位,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的病例均可适用这一技术,体瘦、关节活动度好的年轻患者更佳;股骨颈囊内骨折的老年患者,因其受伤前髋关节周围组织及解剖结构基本正常,易于操作,更适合早期阶段的初学者,但应注意皮肤切口的定位。因为切口小,手术显露不如传统手术清楚,因而C-臂机的术中监护是必需的(图19-27)。

图19-23 双切口体表定位

图19-24 在透视监护下打磨髋臼

图19-25 套筒保护使用外侧扩髓器扩大髓腔

图19-26 双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切口

图19-27 双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透视监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