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绝大部分是脑炎或是其他脑疾病的后遗症所造成的。治疗帕金森病,单独使用本药,150~250mg/d,分3~5次服用。本品为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的协同药物,适用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疗效减退或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同开关现象等。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也可用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病。

(一)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时间因素

至今为止,没有发现帕金森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但与人的年龄阶段有一定的关系。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因此,在神经科临床上,帕金森病属于变性病的范畴,也就是说,帕金森病也和其他神经变性疾病一样,症状需要经过较长的临床演变时期才逐渐出现。这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年龄有所不同,后者几乎任何年龄都可发生。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绝大部分是脑炎或是其他脑疾病的后遗症所造成的。

(二)抗帕金森病药

1.拟DNA药物 包括吡贝地尔(Piribedil)、甲磺酸培高利特(Pergolide Mesylate)、司来吉兰(Selegiline)等。

(1)吡贝地尔:是一种多巴胺能激动药,可刺激大脑黑质纹状体突触后的D2受体及中脑皮质,中脑边缘叶通路的D2和D3受体,提供有效的多巴胺效应。在动物实验中,吡贝地尔可刺激大脑代谢,同时刺激皮质电发生,增加氧消耗,提高大脑皮质组织PO2,增加循环血量;在人体,吡贝地尔治疗期间出现以“多巴胺能”类型刺激脑皮质电发生,对多巴胺所致的各种功能具有临床作用。对于外周循环,本药可增加股血管血流量,这一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所致。作为单一药物疗法或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改善老年患者的病理性认知和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如注意力和(或)记忆力下降、眩晕。也可用于动脉病变的痛性症状(步行时痛性痉挛),循环源性的眼科障碍。

口服后经胃肠迅速吸收,1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随后的血浓度下降呈双相,半衰期为1.7~6.9h。吡贝地尔的蛋白质结合力较低,故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少。吡贝地尔代谢广泛,具有两种主要代谢产物,一种为单羟基衍生物,另一种为双羟基衍生物,主要自尿液清除,所吸收的吡贝地尔68%以代谢产物的形式自肾脏排泄,在24h约为50%,48h全部清除,有25%自胆汁排泄。吡贝地尔能够逐渐释放活性成分,治疗作用可持续24h以上。

治疗帕金森病,单独使用本药,150~250mg/d,分3~5次服用。与左旋多巴合用,50~150mg/d,分1~3次服用。其他适应证50mg/d,餐后服用。严重病例100mg/d,分2次服用。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①轻微的消化道不适(恶心、呕吐、胀气),可在剂量个体化调整后消失。②服用吡贝地尔有出现昏睡的报道,在极少个体中,日间出现过度的昏睡和突然进入睡眠状态。③也可出现心理紊乱如混浊或激越,尽管比较罕见。这些症状可在停药后消失。④血压紊乱(直立性低血压)或血压不稳非常少见。

(2)甲磺酸培高利特:为一典型的中枢神经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激动药,能明显抑制神经垂体释放催乳素,降低正常和利血平化大鼠血清催乳素含量;降低大鼠脑内多巴胺代谢转化,从而降低脑内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使黑质纹状体损伤的大鼠产生对侧旋转反应;增加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和攀爬行为,引起大鼠和豚鼠的刻板化运动,以及对抗猴中脑背盖腹侧损伤引起的自发性震颤。本品为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的协同药物,适用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复方左旋多巴制剂疗效减退或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同开关现象等。也可用于早期联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

Wistar大鼠皮下注射1mg/kg体重14C标记的甲磺酸培高利特血药浓度很快达到高峰,并维持12h以上。口服灌胃后,很快从胃肠道吸收分布于所有组织中,维持24h以上。72h后放射活性53.3%由粪便中排出,16.6%由尿中排出,67%由尸体中检出。

口服用于帕金森病治疗,起始剂量为0.05mg/d,维持2~3d;以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0.05mg,加至最佳有效量,最大可增至0.2mg/d,或遵医嘱。用于高催乳素血症治疗,起始剂量为0.025~0.05mg/d,每2周调整一次剂量,极量为0.1~0.15mg/d,或遵医嘱。

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乏力、鼻塞、皮肤瘙痒、便秘等不良反应,若不良反应严重时须停药。据国外文献报道,个别患者口服本品后,曾发生精神症状,直立性低血压;个别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伴房性期前收缩。

(3)司来吉林:为一选择性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能抑制多巴胺受体突触对多巴胺的再吸收,增加多巴胺的储存。与左旋多巴合用可提高多巴胺在纹状体神经细胞中的浓度,增强其作用,在治疗帕金森征时可减少开关反应的发生。并可减轻或免除酪胺类物质的增压作用,因此适合于和左旋多巴联合使用。

口服,每次5~10mg,早、晚各1次。服用几周后,用量可减半。口服后迅速吸收,并立即透过血脑屏障,在脑中形成高浓度起作用。主要在体内代谢。口服单剂量10mg,血清浓度小于10mg/ml,48h后,45%的药物以代谢物形式由尿中排出。

2.抗胆碱药 主要包括苯海索(Trihexyphenidyl)、苯扎托品(Benzatropine)、丙环定(Procyclidine)、比哌立登(Biperiden)、普罗吩胺(Profenamine)、二乙嗪(Diethazine)。

(1)苯海索:为中枢抗胆碱药,能选择性阻断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通路,对外周作用较小,从而有利于恢复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也可用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病。

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可透过血脑屏障,口服1h起效,作用6~12h。服用量的56%随尿排出,肾功能不全时排泄减慢,有蓄积作用,并可从乳汁分泌。

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时,开始1~2mg/d,以后每3~5d增加2mg,至疗效最好而又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一般不超过10mg/d,分3或4次服用,须长期用药。治疗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疾病时,第1日2~4mg,分2或3次服用,以后视需要及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5~10mg。老年患者应酌情减量。

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等,偶见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尿潴留、便秘等。长期应用出现嗜睡、抑郁、记忆力下降、幻觉、意识混浊等。

(2)苯扎托品:作用和应用与苯海索相似,临床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药物(如利血平、吩噻嗪类等)引起的帕金森症状,疗效优于苯海索。由肠道吸收,作用时间较长,有蓄积作用。

治疗帕金森病时,需从小剂量开始,睡前服,0.5~1mg/d,以后可增至2~6mg/d,分3次服用。治疗震颤麻痹时,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2mg/d;治疗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反应时,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4mg/d。

不良反应与苯海索相似。偶尔可引起严重的精神错乱,此时须停药。

(3)丙环定: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及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口服作用可持续4h。

治疗帕金森病时,口服,每次2.5mg,每日3次,餐后服,必要时睡前加5mg。用量视患者的耐受情况一般可调整至15~30mg/d,每日3或4次。治疗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时,开始每次2.5mg,每日3次,以后视需要及耐受情况可增加至2.5mg/d,老年病人用量酌减。

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晕、便秘、尿潴留、瞳孔放大、视物模糊;易诱发青光眼;过量时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幻听、幻视;可产生药物依赖性。

(4)比哌立登:为中枢抗胆碱药。药理作用与苯海索相似。

治疗震颤麻痹时,口服,每次2mg,每日3或4次。其乳酸盐可用于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2~5mg,小儿每次按体重0.04mg/kg,必要时0.5h内可重复一次,但24h内不得超过4次。治疗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时,每次2mg,每日1~3次。

不良反应参见苯海索。

(5)普罗吩胺: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也用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先天性手足徐动症的对症治疗。

治疗帕金森病及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反应时,每次50mg,每日1或2次,剂量视需要及耐受情况可逐渐增加到600mg/d,分3或4次服用。老年病人用量酌减。

不良反应有口干、恶心、呕吐、乏力、嗜睡、视物模糊等。

(6)二乙嗪:用于治疗震颤麻痹,可改善肌强直、震颤及活动困难。口服,0.1~0.5g/d,分4或5次。逐渐增加剂量直至效果满意。

主要不良反应有口干、复视、眩晕及骨髓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