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模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因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习得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应用模因理论编写语言教材成为可能。[1]模因理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所结合的不同语境而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语言模因或者模因复合体。

▲刘冬青

作者简介:刘东青,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有效教学和教材开发。

【摘要】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来自新的教学理论发展和应用。模因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习得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应用模因理论编写语言教材成为可能。在推进这个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模因理论,特别是语言模因理论的精髓,结合汉语习得的特点探索出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总结汉语言模因在实践教学中生成、发展、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以模因理论为主导的教学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遴选和编排语言模因,如何遵循模因同化、记忆、复制和传播的特点设计教材的内容,以及如何设置适合语言模因的教学方法的情景和活动任务等问题。

【关键词】模因理论;语言模因;对外汉语;教材

一、模因及其相关概念

新达尔文主义的倡导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模因(meme)一词。[1]《韦氏大词典》把模因(meme) 定义为:an idea, behavior, style, 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在某种文化中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想法、行为、风格或惯例)。[2]《牛津英语辞典》对于模因的定义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文化中一种可以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基本单位)。[3]另一位新达尔文主义者Blackmore(1999)对认识和理解模因做了更有启发性的界定,她指出:模因指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其核心是模仿。“任何事物,只要它能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和传播,它就可以成为模因了。”她认为,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别人对它进行复制和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4]74,66。中国学者把meme译为模因,既体现了作为文化基因(gene)的原意,也突出了其通过模仿而传播的特性。模因理论(memetics) 就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Dawkins认为“基因以繁殖为手段不断扩张,实现生物进化,而模因则以模仿、复制为扩张手段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1]模因理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言的生成、使用和传播完全体现了模因的本质特征。Blackmore认为:“对语言的产生而言,更具基本意义的,是模仿能力,而不是符号指称能力。” [4] 187近年来,模因与流行语、模因与修辞、模因与广告、模因与翻译等以模因为视角的语言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模因主要是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这种语言的传播机制就被学界称为语言模因,也可以把语言模因视作模因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从模因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何自然认为:“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5]这对我们从模因的视角研究语言教学是有启发的,模因作为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的信息,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靠模因进化和传播的,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与使用的过程,就是传播模因的过程。针对语言模因,李捷、何自然提出了“语言模因教学三步法”,第一步:从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中考察教学内容,找出它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特征,整理集结成一个模因链,串起来教;第二步:采用相应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第三步:推进它们向具有长久性、多产性和保真性的成功模因的方面发展。 [6]

二、模因的特性及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与生物进化理论相同,模因的生成和传播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与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相同,语言模因在其模仿、复制过程中也会有很强的选择性,那些优秀的语言模因在竞争中获胜而得以传播,而那些竞争力差的模因则会被淘汰。Blackmore 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模因的形成必须借助大脑,只有具有模仿能力的大脑形成之后,模因才能形成;而且大脑的性质肯定影响到什么样的模因才能被大脑掌握,什么样的不能。”[4]那些竞争力强的模因能够不断地被模仿、使用而成为强势模因,那些生存能力、复制能力差的就成为了弱势模因。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辨识和打造强势语言模因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比如我们用归纳或推演的方法总结某些语言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某个(组)语言模因,然后通过复现、背诵、情景表演、练习等方法促进模因的生成、存储、模仿和应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过时的、生僻的、生成能力较差的模因则要灵活处理,如把“信、寄信、去邮局寄信、通信地址”替换为“电子邮件、发邮件、上网发邮件、邮箱地址”等,因为后一组语言模因在当代社会的使用率更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后一组语言模因成为强势模因的可能性就更大。

模因有两种复制传播方式。语言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所结合的不同语境而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语言模因或者模因复合体。何自然在《语言中的模因》中提到,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为“内容相同”的基因型(Genotype)传播和“形式相同”的表现型(Phenotype)传播。有些场合或环境适合语言模因的直接传递,这时候就可以不改变内容直接套用,如“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不客气”,以及成语、谚语等。有的时候则需要保留形式变换内容,如“早上好!”这一打招呼的方式依不同的时间会变成“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新年好!”等。显然,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等都属于表现型传播方式的语言模因,对于这两种不同传播复制方式的语言模因,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训练。

成功的模因的特点有三个:①长久性(longevity),指模因能在模因库即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模因存在时间越长,被人们复制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②多产性(fecundity),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被复制传播,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传播的数量就越大。③复制保真性(copy-fidelity),复制得越忠实,原版模因就越能得以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和原版一模一样,而是原有模因的核心或精髓得到保留。其中前两个是模因本身的特点,后一个是模因复制的特点。我们用逆向思维来审视成功模因的特点,使语言模因被大脑记忆得越长久、被复制和传播得越多、模因及其核心被保留得越精准,这个语言模因也就越可能成为成功模因。这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造成功的语言模因是有启发的。

模因复制和传播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要能感染宿主,进入宿主的记忆,需得到宿主的接纳。一个新的模因呈现在宿主面前,要想被同化就必须得到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里停留一段时间,否则就不能成为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染宿主得到复制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少数能够留存下来。通常来说,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要看内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复频率。所有学习经验都表明反复对记忆的重要性,这正是背诵法在语言教学中无法取代的原因。③表达(expression),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才能得以传播,这个过程就是表达。在语言中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说和写。通过这种语言实践方式,既可以巩固同化和记忆环节,又可以促成语言模因的传播。④传播(transmission),表达若想传递给其他个体,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介。它们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不会失真或变形。比如演说是用声音传递,而文本用纸、墨或网络电子技术进行传播。[7]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与二语习得的框架理论和语言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模因理论,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同化和记忆阶段,模因引起宿主的注意,进而被理解和接受,进入宿主的记忆。这两个阶段贯穿于语言的输入和吸收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也就是在语言输入过程中,是较少会自主注意到语言模因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予以指出,引起学生即宿主的注意,从而促成宿主的记忆而被吸收。教师可以根据成功模因本身具有的两个特征( 即长久性和多产性) ,为学生选择强势具有成功潜质的模因。模因复制传播的第三、四阶段是表达和传播,即宿主将同化和记忆的模因通过某种媒介表达出来。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就是将所吸收内化的言语材料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输出。随着模因的表达和传播,语言习得也完成了从吸收到输出的过程。从语言教学实践来看,语言的输入—吸收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过程;语言的吸收—输出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三、应用模因理论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

教材创新的动力来自新的教学理论。模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能会促使教材实现跨越式创新。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实现教材创新的前提是探索符合模因理论的教学模式。赵金铭教授是这样表述教材与教学模式的关系的,“特定的教材必定体现了某种教学模式,换言之,一个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必定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教材的更新。新的教学实验的成功,必定带来一部面貌一新的教材。”[8]一般认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要立足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并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范式。那么,我们所探索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应该是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稳定的教学范式。

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教材并不应生搬硬套理论,而是在原有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纳模因理论的长处,在教材内容、编排体例、习题和活动设计方面更利于语言模因的生成、复制和传播。因此,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材必须要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完成。然而,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以下是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得出的一些初步认识。

教学步骤包括:找出语言模因——对语言模因进行梳理和贯通——确保模因被注意和同化——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促进模因的记忆和表达——促进生成成功的语言模因等五步。

教学方法方面,李捷、何自然曾提及仿教学法、背诵教学法和语境教学法最能体现语言模因复制、记忆、表达、传播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使用模仿教学法包括模仿字词句的语音、声调和语调语气,还包括模仿汉字书写,甚至包括模仿句子的生成方式、模仿段落和篇章的口头表达和写作等。模仿的过程就是复制的过程,就是生成模因的过程。在教学中还要灵活运用背诵教学法,第二语言教师都认同背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语言学习方法,但在运用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情绪。背诵对应模因的记忆环节,模因在宿主意识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就越能和宿主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老师要尽量让学生认同背诵的学习方法,养成背诵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还要精心设计语境,根据语言模因理论,语言模因只有在交流或交际中才能得到复制和传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境,学生得以在具体的交际中,为了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从而促进生成强势语言模因,也促进学生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在编写汉语教材中的应用模因理论

在探索以模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相应的教材编写的要求便逐渐清晰了。

(1)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遴选汉语言的基础模因和关键模因。相对庞大的汉语词汇系统,常用的1000个字可以覆盖文本的91%,而最常用的100个字可以覆盖文本的47%,可见,选择语言模因的必要性。汉语中最典型的基础模因就是单音节词语,一个单音节词语与另一个单音节词语组合就生成了一个双音节词语,再加一个词,又可能生成一个三音节或四音节词语。比如,汉——汉语,汉族——汉语书,汉族人——汉语书籍、汉族人民。像“汉”这样的单音节词,在汉语最常用的500个词语中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双音节词。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最常用的70个字的构词总数在1万条以上,让学生掌握这70个汉语基础模因的音形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根据张永言(1998)的研究,“汉语里应用最广的构词法是词根复合法及依照句法关系由词根组成复合词的方法。这种构词法跟由词结合为词组的造句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汉语词组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偏正、并列、述宾、述补、主谓,而复合词的格式也同样是这5种”。[10] 133也就是说,在学习单音节充当的基本模因之后,这些单音节词可以组合成双音节词,学习者在学习这些双音节词的模因时,也在学习这些双音节词的构成方式的模因(当然教师也会通过讲解构词法使学习者进一步明确)。这种构词法即是本文所谓的汉语言中的“关键模因”,如果把这种词语构成方式的模因充分同化,学生在进一步学习词组、句法时都会轻松掌握。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便于模因被同化。这就要求教材中的模因呈现的方式要简明清晰到足以让学习者注意、理解和接受。例如,高教出版社的《体验汉语基础教程》在每课的第一部分设置了“句子”的板块,句子作为表达完成意思的语言单位鲜明、突出地呈现给学习者,这部分的语言模因就十分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IOE孔子学院(IOE Confucius Institute for Schools)与培生集团(Pearson)共同出版的初级汉语教程《进步》(Jinbu 11-14 Mandarin Chinese)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和准确通俗的英文注释对汉字、词汇、语法、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对学生理解语言模因和文化模因非常有帮助。法国友丰出版社(Editions You-Feng Libraire Editeur)出版的《汉语教材读写课本第一册》中(C’estduchionois (manuel pourdebutant )),兼顾到了让学生了解汉字、接受汉字的问题,该教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对汉字的总体情况、历史演变、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笔顺、笔画进行说明,还介绍了词和字的关系、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区别等内容。课本巧妙地把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变成了一个兴趣点,让学习者在心理上了解和接受汉字。以上三个教材实例分别从引起注意、便于理解和促进接受三方面说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便于模因被同化。

(3)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要利于学生记忆。就教材编写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两条途径帮助学生记忆。途径一:提高语言模因的复现率。在同一课,可以在课文、用法示例、练习等不同板块复现语言模因;在同一册书中,可以在不同课复现模因;在一套书中,可以在不同技能训练教材中复现语言模因。途径二:编写凝练有趣、篇幅适当的语料供学生背诵记忆。根据徐子亮(2007)在《中外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相异性研究》的调查:“100%的外国学生通过背诵句子或课文以及在应用中记忆的方法来记忆生词。”[11]背诵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我们主张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注重编写设计适合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典型句子、语段或篇章。所有课型都应设计背诵的语料,但形式要多样,并融合熟读、复述、朗诵、背诵、表演等不同的方式,比如听说课要设计可供背诵的情景对话的,综合课设包含重要语法和词汇的语段,写作课则要依照水平安排段落或篇章的背诵材料。背诵材料还可以是诗、歌词、谚语、格言等。

(4)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要符合模因和模因群的生成、发展和贯通的规律。语言模因包括语音模因、字词模因、语法模因、语段模因、篇章模因,以及这些模因构成方式的模因。语言模因的编排顺序也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与现行的国际汉语教学大纲也是相符的。不同的是,我们要突出模因,以模因的发展为主线,用模因理论所揭示的语言习得规律与汉语自身的特点相结合,有次序、有重点地编排教学内容。施家炜的22种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12]、李芳杰的字词直通、字词同步的教学法研究[13]、语块理论的研究成果等都对教材语言模因的编排处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功能项目的编写次序和呈现方式要区别对待。前文提到语言模因的传播复制方式分为“内容相同”的基因型传播和“形式相同”的表现型传播两种。实际上,汉语本身也具有这两种类型的语言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王方对初级汉语语法功能项目进行了分类统计,非螺旋式上升的功能项目即本文所指的“内容相同”的基因型传播模因,如打招呼、告辞、道歉、不知道、欢迎、谅解、引起注意等,共有60项,占所有功能项目的52%。螺旋式上升的功能项目即本文所指的“形式相同”的表现型传播模因,如询问、说明、否定、介绍、肯定、感谢、叙述、评价、商量、赞美等,共有55项,占所有功能项目的48%。对于非螺旋式上升的功能,通常依靠约定俗成的句子或短语就可以完成,对于这类功能项目,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和复制,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达到用简单汉语进行交流和传播语言模因的水平。[14]对这类功能项目编排次序的要求不高,其呈现方式应设计成便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和背诵教学法进行语言训练的形式。而螺旋式上升的功能项目则需要随着语法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发展和掌握,这类功能项目的编排要与语法学习的次第相一致,其呈现方式应设计成便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和联想教学法进行语言训练的形式。语言功能项目也是以语言模因为载体的,其模仿、复制和传播的方式不同的,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也应区别对待。

(6)设计编写的课文、词语用法示例、语法练习、活动任务要利于模仿、复制和传播。我们主张教材中的课文应尽量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有意义、有趣味、有足够的信息量;词语的用法示例要既能体现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又要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复制和应用;语法练习亦应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要重视练习和活动任务的多样性和情景设置。通过在特定情景中进行练习和活动任务,进一步加强语言模因的复现和记忆,进一步巩固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能力,着力打造强势模因。语言模因的不同传播方式对练习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不同的情景和不同方式的练习,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表现型语言模因,要求学生以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既要激发模因的多产性,又要维护模因的保真性。这类适应力、生成能力和传播能力更强的模因,对把握情境设置和激发联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编写过程中精心设计、反复实验,为打造成功的语言模因创造条件。

五、结语

实现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有赖于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吸纳和应用。模因理论为我们研究语言习得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编写以模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材成为可能。在推进这个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模因理论特别是语言模因理论的精髓,结合汉语习得的特点探索出以模因理论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总结汉语言模因在实践教学中生成、发展、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着手编写与之相应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试用版,试用版教材经过一定时间和规模的应用,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可能完成一套相对成熟完备的创新教材。编写以模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对外汉语教材任重而道远,但这个探索的方向和思路是具备相当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 C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 Merriam-Webster.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M]. Merriam-Webster, 2003.

[3] The Oxford Universit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09.

[4]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苏珊·布莱克摩尔.迷你机器(The Meme Machine) [M].高申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6] 李捷,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理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7] Francis Heylig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Proc. 15th Int.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é- tique, Namur),1998.

[8] 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9]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10] 张永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汉语词汇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11] 徐子亮.中外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相异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3).

[12]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13] 李芳杰.字词直通 字词同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14] 王方.初级汉语教材功能与语法相结合的量化研究[J].汉语学习,201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