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学校管理机制

改革学校管理机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功利特征,“利”在人生价值观中的地位的提升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人对利的追求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精神焦虑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与学生,集中地表现为升学竞争的下移、尖锐化和市场化。具体而言,它要求教师规划学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课程理念的学习;二是要不断丰富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课程资源。

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指出的:“我们其实都害怕改变,害怕改变会使我们的情况变得不如现在或者很糟。”面对变革,害怕在所难免,但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首先,教师要积极地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明确,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与其消极躲避,不如积极面对。其次,教师要积极地面对自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会存在不足,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就应该坦然接受它,并争取通过提高自己来逐步缩小这些差距。要让教师愉悦地接受改变和挑战,就必须改革学校管理机制。

一、矫正管理理念中的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17]坚持课程改革和课程实践可以矫正管理理念中课程价值取向上的偏离,提高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度,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管理者要正视现实的文化背景,做好利益导引

现实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功利特征,“利”在人生价值观中的地位的提升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人对利的追求社会压力造成的精神焦虑已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与学生,集中地表现为升学竞争的下移、尖锐化和市场化。在这种浓浓的趋利氛围的包围下,学校领导和教师往往也被赶上“趋利”的快车道。教育的短期效应便不可避免地呈现,教师的获利手段变成了“升学率”也就不足为奇,如果听之任之,则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的落实也就显得困难重重。

要扭转这种局面,管理者应该切合学校实际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让人们在各自追求自我功利的同时,实现社会高尚的追求。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坦诚的态度”[18]。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厘清问题之所在,也才能平心静气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初中教师本身收入一般不高,学校领导要将“功利性”引导到课程建设上,需要在进一步增加考试成果奖之及格率奖力度的同时,严格限制教学用时和作业量。如此一来,教师必然要更加关注普通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障碍,将精力放到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同时也给教师的反思提供了更为现实的问题,防止了研究上的虚化。

(二)管理者要努力寻找课程建设和“高教育质量”的最佳契合点

课程改革不可能脱离现实的背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寻找课程建设和“高教育质量”的最佳契合点是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个建议来自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一段话:“笔者现在工作的JS中学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且将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与必修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如在语文的学习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由阅读,专门开设名作欣赏和情景剧表演,课文则采用学生先阅读,后提出需要老师重点分析的文章,再进行教学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减少了,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却得到大幅提高,高考语文成绩一直列W市第一名。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W市唯一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基地’。伴随着课程的开发和建设,JS中学语文组的教师成长很快,全组拥有W市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就占到教师数的30%,学校成为苏教版教材的研发基地,一批老师经常被邀请外出教学,可谓‘名利双收’,教师对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很高。而同期,笔者也在教研室的安排下在H区的一所普通初中QZ中学进行‘支教’活动。在QZ中学,笔者发现其老师课上的很多,一位物理老师在周六竟然要上八节课,作业也非常多,原因是领导们均认为‘课上得越多,学生成绩越好’,但却事与愿违。”

由此,笔者认为,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可通过科学的建设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二、管理者是课程研究的引领者和服务者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性质就是这样:你要领导它,首先就要不断地自我充实和自我更新,使自己在精神上今天比昨天更富有。”[19]针对新课程改革,朱永新对此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20]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管理者只有不断增强科研引领和服务意识,才能解决与教师理念一致的问题。

(一)管理者应该成为本专业反思性实践者

一些中学在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尽管因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学校的校长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反思不断引领着教师进行探索——校长们的课程研究水平和课程实践中所发挥的带头作用使他被教师信赖。所以,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积极投身课程实践,用自己的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管理者要成为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的架构

新课程体系严密,目标综合度强。各学科的研究只能从某一方面展开,一门学科的成功及个别教师的成功不代表集体的进步。从长久考虑,应该制定学校的课程发展规划,在课程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的目标,使每个教研组,甚至每位教师有基于总体框架下的研究目标,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三)管理者要成为课程建设的服务者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总会面临诸多问题,为解决教师的困惑服务是管理者的职责。各中学之间、教研室之间应该保持长期的联系,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教学研究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进来,共同为教师解惑。同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校内的学术研讨,营造集体学习氛围,提高教师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为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管理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引领、规划、服务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推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要提高教师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和课程实施中的自我矫正能力,提高课程目标的落实度,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发展。

(一)学校要对教师学习进行必要的规划

笔者所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度还存在着缺陷,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教师学习规划的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它要求教师规划学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课程理念的学习;二是要不断丰富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课程资源。

(二)把学习变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欲做成功的教师,先应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起码应拥有丰富的学习体验。管理者自身首先要意识到并努力使教师意识到,不论受过何种程度的教育,都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对其他教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去学习教学论和心理学。只有当一个教师能够深入掌握每种教育现象的理论实质时,他才会取得融会贯通的教育技巧。

要实现把学习变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必须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和便于衡量的前提和条件。

一是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21],必须保护好教师,使他们从文牍主义和疲于奔命的应试教学中摆脱出来。

二是氛围——热爱和尊重书的氛围。有了集体思考、集体讨论、座谈、生动活泼的争论和钻研精神,才会有读书的风气。如组织一些学术沙龙或专题报告会,利用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学习。

三是兴趣——教师读书的兴趣。这件事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学校应该采取一些基于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活动,诱发、培养和发展教师的读书兴趣。如可以通过校本教研中的案例分析:提出一个问题或建议—引起争论—形成研究的课题—引起读书的兴趣。

(三)依靠机制保障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创造性研究

将教师引上研究之路以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创造性研究创造条件,是教师管理工作的一项任务。在这里,笔者不探讨物质条件的问题,只是阐述初中学校应该依靠什么机制保障才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创造性研究。

一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续写,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从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变化的角度组织讨论并续写教学目标,要求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将每一次的目标续写过程转变为学习课程标准和策划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是强化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教学实践,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案例,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是坚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积极引导教师思考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22],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每一次创造性研究指明主题,小课题提供了创造性研究的手段,有效教学给创造性研究提供了长效机制

(四)利用教师间的差异做好专业引领

促进教师的发展,专业引领必不可少。但我们不要过于狭隘地将引领者定位成只能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专业引领中的专家“既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包括中小学的骨干教师”[23]

一位基层的校长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专业引领的本质做了更为实际的分析,他指出:“人与人之间总会有差异,差异就是老师,我们对学者的尊重,仅是对差异的尊重”。[24]可见,我们对专业引领的需要,仅是对解决差异并诞生新的差异的需要。

因此,初中学校如果能更有效地利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并创造差异,就能更好地拓宽学校的校本师资培训中的专业引领渠道。

(五)促使教师成为新课程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而言,要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专家或领头人,必须有自己的专业思考,而这一切“不必奢求专家们指点迷津,他们仅仅提供有关背景框架的坐标图,能回答该怎么走的还是你自己”[25]

通过课程实施和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专业思考应该成为初中学校教师管理的任务之一。

一是鼓励教师努力开发自己的课堂。如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设计比赛和交流,鼓励教师自主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并通过课堂观摩的方式给予肯定。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编制。初中学校可以依据学校的需要,制订相关的课程开发计划,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三是实施教育科研的“积分制”,对教师进行的各类教学研究给予个人成果累积,对于积分达到一定程度的,给予“校内学科带头人”称号或给予高聘。

自主学习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创造性研究是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自己的专业思考是自主发展的标志。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管理者应积极思考拓宽校本师资培训中的专业引领渠道,鼓励教师努力开发自己的课堂和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自己的专业思考。

四、提高过程管理效度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提高初中学校的过程管理效度,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效率低

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是对于校本教研中的集体备课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在集体备课时,先安排年轻教师进行说课,说课的重点是依据学情谈流程设计,并阐述目标的可能达成度,成熟教师就整体框架做出指导。

二是完善学校的课堂教学指导体系。要求年轻教师听指导教师的课时必须拿出教案请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才可以听课。

问题二:教师不欢迎校长听课

解决问题的建议: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不应该把课堂看作是无所不包的,认为学生的知识只是取决于它。如果教师知道(并且亲身体验到)校长能够看到并且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是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能够以这种理解为指导思想来分析教师的工作,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显得很自然,就会按照自己原来的设想组织教学,也就不会产生“上课给校长听”的想法,同时也不会把校长只作为监督者来看待了。

问题三:管理者怎样做课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26]课例分析是发挥课堂教学管理效益的重要一环。在新课程背景下,管理者必须大量地听课和分析课,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修养,对教师的视野和兴趣做出正确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即时的判断,给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引导。

为了提高管理者在听课和分析课时所发挥的作用,有两个问题必须得以澄清。

一是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听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课,对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多去听他们的课,为的是把他们个人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汲取过来,变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财富。对某个教师或教研组系统地听课和分析课,将有助于管理者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所产生的效果和实际做用作出正确判断。

二是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发现教师上课时的错误和缺点,也不仅是对教师指出怎样才能在备好课的情况下使教学方法获得较好的效果,而是与教师共同发现和解决课程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为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创造性的教育实验。

五、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学校管理片面推崇刚性管理,它主要依靠组织职权、规章制度实行强有力的控制,“铁腕校长”往往就是“优秀校长”的代名词。一般而言,实施刚性管理的有效前提包括:第一,被管理者的素质不高,缺少主动性和创造力;第二,管理的环境相对稳定,管理者对工作规章的有效性较有把握;第三,管理内容的复杂程度有限,影响工作绩效的主要变量和程序已被破译。

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校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效结合,并将柔性管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促使广大教师更好更快地参与和适应课程改革。其理由是:第一,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对教师的管理来完成的。显然,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离开了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课程改革的方案就只能是虚幻而美丽的“玫瑰”。对教师的研究和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教师是学历层次高、有主见、善思考、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进取心的群体。对教师的管理,如果限制过多、过严,手腕过硬,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相反,柔性管理则为他们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第二,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其根本目标是坚定而明确的;另一方面,对操作层面的许多具体问题,设计者、管理者本身也不是十分清楚。接触新课程改革实际后就会发现,很难找到能真正回答一线广大教师提出的无数个“怎么办”的专家。因此,明智的管理者不是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积极为教师创设探求问题的氛围。第三,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工作。对专业人员、专业活动的管理,不能完全依靠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强有力的行政约束。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有效的学校管理只能是刚柔相济,宽严有致,甚至是无为而治。

柔性管理还必须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仅是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也是教师需要从以学校环境为主的社会各个方面获得的。在当前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要求,克服适应困难,在学校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给予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个性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学校领导要切实地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观念,要从传统的单纯的指挥角色转变为指导和服务的角色。要明确管理不是简单的管制,更不是以上压下的压制。学校领导要充分理解教师在适应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缺少了这种理解,则极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心理倦怠。学校要改变任由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自然成熟”的倾向,充分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特殊需要与困难,积极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胜任新工作。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后的一段时间,是很多教师职业生涯中遇到困难较多的一个时期。他们需要迅速地完成从新课程改革的新手向行家的角色转换,这其中的许多难题会使教师产生挫折感,他们特别需要学校的关怀与帮助。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渴望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能遇上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学校领导,他们认为拥有一个关怀和体贴教师,能经常倾听教师呼声和意见的学校领导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和了解每一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和困难,知其所需、所想、所做、所好、所恶,并在充分了解每个教师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获取整个教师集体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学校领导还应学会倾听教师的想法,对在新课程改革中遭遇挫折和错误的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对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举措,要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以便最终取得改革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