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的子弟学校

我们的子弟学校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子弟学校龚 平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1960年8月,我们二六一大队创办了自己的子弟学校,校址选在工作区乐安县的石马山脚下。学校多次被评为华东地质局、抚州地区和二六一大队先进单位。被评为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的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老师曹福(中)在给学生做课外实验随着大队向鹰潭新基地转移,2000年9月,子弟学校停办高中,2002年9月停止招收初中新生。
我们的子弟学校_华东铀矿地质事业

我们的子弟学校

龚 平

img63

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1960年8月,我们二六一大队创办了自己的子弟学校,校址选在工作区乐安县的石马山脚下。尽管当时学校规模小,设施简陋,但她迈出了地勘单位自办学校的第一步。

1958年初,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发展我国核工业的号召,一大批优秀的工人、干部、退伍军人,携家带口来到乐安县的崇山峻岭之中安营扎寨。为了不贻误祖国的下一代,解决职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大队在繁忙的地质找矿和基地建设中,抽出一定的物力、人力来办教育。1960年8月,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就在工作区乐安县的石马山脚下。当时学校的规模较小,仅有小学1至4年级4个班共52名学生,由8名教师负责。学校只有4间教室,1间办公室,建筑面积还不到200平方米。

随着大队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子弟学校也逐步壮大起来。1963年,子弟学校在原有小学的基础上办起了初中,校址随队搬迁到杨家山四合院,办学规模也有了扩大:设小学5个年级5个班共有270名学生,初中1年级1个班共30人,教职工增加到18人。教室8间,办公室3间,篮球场2个,占地面积有500多平方米。

img64

子弟学校毕业学生与老师合影留念

1970年,随着大队基地的转移,学校再次随队搬迁至乐安县公溪镇新居,并在原有的小学、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创办了高中,之后又增设了学前班。当时学校共设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20人,教职工48人。有教室20间,篮球场3个,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再后来,学校规模随着职工队伍的壮大和职工子弟的增多越办越大,到1982年,学校已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02人,教职工156人。与此同时,教学设施逐年完善,盖起了教学楼3栋(43间教室、4个活动室),办公、实验大楼1栋(20间办公室、2间阅览室、6个实验室、计算机房1间),学生宿舍楼1幢。此外,还建起了400米跑道1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1个。整个校园面积达到33300平方米。1988年,经核工业部教育司督导团评估认为:从学校规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效益等方面已达到核工业部要求的一类学校的第三类标准,成为被部单独列项指名拨款投资的一所完中。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陆续有学生考取高校。从80年代开始,每年都有数十名职工子弟考取大中专院校和技校,有不少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还有的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大学等国家名牌大学。学校多次被评为华东地质局、抚州地区和二六一大队先进单位。教师曹福、罗素珍还分别被评为核工业部劳模和全国优秀教师。

img65

被评为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的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老师曹福(中)在给学生做课外实验

随着大队向鹰潭新基地转移,2000年9月,子弟学校停办高中,2002年9月停止招收初中新生。至此,二六一大队子弟学校从创立到形成一定规模,走过了43年的光辉历程,他们圆满完成了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大队职工解决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的历史任务。

编辑补白:职工看病难、子女就学难,是地质系统20世纪60年代普遍遇到的突出问题。华东核地勘单位大都自力更生,积极创造条件办起了自己的子弟学校和职工医院,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广大从事教育、医务等后勤服务工作的同志和一线地质队员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促进铀矿地质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