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建模教学法

数学建模教学法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从课本中的数学出发,注重对课本原题的改变;②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强化应用意识;③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介绍建模方法;④通过实践活动或游戏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应用能力;⑤从其他学科中选择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⑥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跨学科综合应用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是由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释验证步骤组成(必要时循环执行)的过程,可以说有数学应用的地方就有数学建模。现在,数学建模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随着新颁发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数学建模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数学建模的大致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在这一个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的困难所在。它需要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部分现实世界的信息(现象、数据等)加以简化、抽象、翻译、归纳,通常采用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机理分析法是指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分析其内部的机理,弄清其因果关系,再在适当的简化假设下,利用合适的数学工具描述事物特征的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法是指通过测试得到一串数据,再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对这串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的基本程序

解题步骤如下:

①阅读、审题。要做到简缩问题,删掉次要语句,深入理解关键字句;为便于数据处理,最好运用表格(或图形)处理数据,便于寻找数量关系。

②建模。将问题简单化、符号化,尽量借鉴标准形式,建立数学关系式。

③合理求解纯数学问题。

④解释并回答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从实际情景中发展数学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如下: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要不断挖掘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均分,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并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与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并且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二是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组人数一般为4~6人为佳。三是学生通过协作来完成任务,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但主要还是以监控、分析和调节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工作重点。四是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各组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也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建模过程。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基本理念是:第一,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第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精神;第三,以数学建模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会团结协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第四,以数学建模方法为载体,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建模教学的课堂环节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叙述方式,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中,掌握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运用意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建模的视角来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把基础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规律。五个基本环节是: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②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导入学习课题;③研究模型,形成数学知识;④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享受成功喜悦;⑤归纳总结,深化目标。

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从课本中的数学出发,注重对课本原题的改变;②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出发,强化应用意识;③从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介绍建模方法;④通过实践活动或游戏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应用能力;⑤从其他学科中选择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⑥探索应用数学知识的跨学科综合应用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以便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全面认识数学及其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体。

我们对数学的认知一般为:基本背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既要重视对“数学建模”过程中问题提出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又要重视“数学建模”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转化和应用,还要重视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拓广和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数学建模”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内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在生活中能自觉、主动地运用数学进行建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