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校协同立德树人

家校协同立德树人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是长辈和晚辈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产物。这就是文化的差异。长期以来,在理论上认为,孝是一种私德,不是公德。在家是孝子,在国是忠臣,忠孝两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要为国尽忠。高振东先生在每年新生入学时,要求班主任召开第一个家长会。历代的“童蒙”“家训”都是家庭教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从孝育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二十年来,中华美德教育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教育是孝的教育。

2014年10月4日

2004年,我们教育试验的团队把“八德”调整成“十德”,把孝放在了第一位。孝育,要从娃娃抓起。

第一,孝,是永恒的。

只要人仍然由人来生产,亲情血缘关系仍存在,调整这种亲情血缘关系的孝道就不会消失。孝是长辈和晚辈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产物。所有道德的形成,都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断生成和提升,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不可能有道德。

孝道,之所以能够延续四千多年,就因亲情、血缘关系没有变,只是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舜帝是逆来顺受,今天难以接受,而在当时是被公认的美德。千年之后,孔子提出“父慈子孝”,是对孝道的丰富与发展,而他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当时的交通与通信条件之下是一种美德,“儿行千里母担忧”。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父母在,能够不远游吗?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一个新词“常回家看看”,这就是今天的孝道,当今的美德,甚至写进了相关的法律。因为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也是不容易的。据说,那些在海外的子女都是流着泪唱的这首歌。

当今,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老年社会到来,常回家看看很重要,但是真能做到常回家看看也非常不容易。大家看看,电视上天天都有这种案件,老爹老娘的房子要拆迁了,几个儿女为了分钱,跟老爹,老娘走上公堂。

第二,孝道文化是中国所独有。

孝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中华美德的基础,有了孝,才有了诚、敬、礼、顺等等。

西方有孝道吗?

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讲孝道吗?过去我们都很欣赏他们,一到18岁就拜拜了,吃饭都AA制了,老人跟儿女吃饭都得摊钱了,认为那是最进步的,最先进的。是吗?我们可以学吗?

西方文化有一个基本点,儿女虽然是妈妈生的,但他是上帝的儿子,生下来要到教堂去洗礼“报户口”,他要感恩上帝,不是感恩爹娘。“翅膀一硬,就飞了”,是动物世界的逻辑,无需“感恩”,也不要讲“人性”,当然无孝道。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坚守中国所独有的孝文化,要十分珍惜它。

第三,孝,既是私德,也是公德。

长期以来,在理论上认为,孝是一种私德,不是公德。正因为如此,孝道不被现在人所共识,而且认为是落后的,保守的,封建的,束缚人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工具,是与公德相对立的,其实不然。

首先,《论语》说“孝”是公德。

《论语》第一章的第二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讲的是孝顺父母者,一般不会犯上作乱。从私德到公德,从家庭和睦到社会安定,讲“孝”的社会价值。

1.孝子与明君

中国自古重“孝治”,兴“孝道”。“君能敬老,民可兴孝”。孝与皇帝的关系,明君多孝子。从舜以下,历朝历代君主基本上都重视孝道。家国天下,他把国家称为家业,他要有家风、家教,凡是有作为的皇帝都很重视家教。从康熙到乾隆,就是例证。

2.孝子与忠臣

在家是孝子,在国是忠臣,忠孝两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要为国尽忠。宋代岳飞、杨家将等是我们给学生讲忠孝的事例。忠臣出于孝子,是一种好传统。至今,我们说“祖国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3.孝子与廉吏

“举孝廉”曾经是汉唐以下历代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当今一些省市也将“孝”列为选拔和任用干部的条件。

孝子为官,一般都会廉洁奉公,很难变成贪官污吏。新加坡小学好公民这门课在四年级有一课书,叫“阿明该怎么办”?其内容很简单,阿明是一个孝子,父亲早就去世,母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母亲把他拉扯大,让他上学,工商管理专科毕业后分配到鱼市收税。上班那天他娘说,阿明从今天开始,我们家吃鱼不用你买。课文就结束了。后面给学生出了三道题:(1)阿明的娘不让他往家买鱼,以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位老娘的观念,是不是太落后了?(2)阿明是个孝子,你判断阿明会听他娘的话吗? (3)你要是阿明会怎么办?

在课文后面附了一个故事“陶侃的母亲”。东晋陶侃的母亲,陶侃的家境与阿明一样,后来他当了县令,知道他娘爱吃鱼,自己买了鱼,让部下把鱼送到家里。他娘见到后说你拿回去。然后给陶侃写了一封信,说知道是你买的,但不知道的人,说来路不明,对你影响太大了,以后一定要记住。此后,陶侃为政清廉,世代相传,可见家教之效。

4.孝与廉的教育

两千八百多年前,管仲说礼义廉耻,三千年之后还要讲礼义廉耻。现在亚洲地区廉政做得最好的有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

从200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带50余位中小学校长、老师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去培训,今年已是12期。每年都要组织大家到香港廉政公署学习。廉政公署是上个世纪七十代成立的。那时候香港贪污腐败非常厉害,所以下决心成立廉政公署。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它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让你不敢贪,你贪一块钱跟贪一亿是一样的惩罚;第二句话,让你不能贪,香港的财务制度,让你无空子可钻;第三句话,让香港人从小开始,不想贪。这第三句话是治本的。为此,廉政公署编了一套“德育课本”,免费送给各个小学,学生人手一册,动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廉政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5.孝的延伸

家庭的孝可以往社会上延伸。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孝道的一种延伸,一种辐射,都与公德相连系。

在此,引证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对他的学校所有老师的一种要求,“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要求教师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这一点,家长爱你自己的孩子,也要爱别人的孩子,不能为了爱你自己的孩子,就侵犯别人的孩子。所以这是一种孝的教育,爱的教育的延伸。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如果哪一所学校敢把这句话贴在学校大门口,那你跟家长的关系就好多了,家长就理解你了。

高振东先生在每年新生入学时,要求班主任召开第一个家长会。会上都要对家长说:各位,你们谁打过孩子?打过孩子的请举手,家长大部分都举手。然后,接着问:您为什么打他?答:不听话,为了孩子好吗。接着又问:您为什么必须要打?答:讲道理,他不懂,打一下他就记住了。接着问,我们教师为了他好,能不能惩罚他一下?请不用回答了,同意教师打的,就在这张调查表上画个勾,签上您的姓名;不同意的家长,就画X并签上名。

在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就向孩子宣布,那些学生的家长是允许学校老师打的。当然后来他有一套办法,能不打就不打,一般都不打。这是以“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为教育理念,把家教和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如此,就容易避免频繁出现媒体常常曝光的“家长与学校”之间种种磨擦与矛盾。

6.家校协同育孝

重视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忽视家教,是历史的过错。

历代的“童蒙”“家训”都是家庭教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700百年前,南宋“教育部长”王应麟65岁退休以后给孙子写的《三字经》;300前,清代秀才山西新绛李毓秀也是60岁退休之后做《弟子规》,据说,是为“晋商”子弟而写。这两本书,都属于“家训”,也历来都是家教的教科书。

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从孝育入手,进行道德教育。二十年来,中华美德教育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教育是孝的教育。因为独生子女家长管不了。老师说了回家进门要先说“妈妈我回来了”,离开家,去上学,要说“妈妈我走了”,这是学校的“规定动作”,家长积极配合,教育效果显著。

第一,家教,重在母教。

母亲的家教,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2500年前的孔子、孟子都是童年丧父,用今天的话语是家境贫寒,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靠母亲艰辛养育,长大成人、成才,成为伟大“圣人”的。所以,对于母亲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需要研究。

有的专家说一个国家母亲的素质,母教的水准,决定了这个国家下一代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这种观点是恰当的,绝不过分。我们有过调查,大学新生入学,发个调查表,只有两个选项请回答。你今天能够上大学,是娘的功劳,还是爹的功劳,请在表内打个勾。很快就答上来了,有95%、96%、97%都是娘的功劳。可见,娘教太重要了。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包括陶侃的母亲,岳飞的母亲等等。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娘在家里,她有精力,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娘,都得上班。

一次,我住在韩国一个教授家里,他的夫人大学本科毕业,儿媳妇研究生毕业,结婚以后不去上班,当家庭主妇,在家里开车、买菜、带孩子。韩国人认为,夫人在家里把家操持得很好,让先生可以放心大胆地到外面去工作,更重要的是带孩子。你想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妈妈,在家里带孩子,跟我们现在雇个保姆带孩子,水平大不一样,下一代孩子的水准就有了差距。我回来把这个经验跟妇联汇报了,我说咱们能不能够借鉴一下,妇联跟我就吵起来了,说:我们妇女刚从围着锅台转解放出来,你又要让我们回去?我想,能不能考虑一些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为后一代,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的未来着想,不是简单的“家事”。

母教,如此重要,而现实使不少母亲又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保姆。保姆有什么样的水平、习惯,孩子就养成什么样的教养与习惯。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吗?千万别断送了后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素质,使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受到影响。

第二,家校协同共育孝。

实践证明,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家校协同进行育孝,帮助孩子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讲几个案例:

1.给爹妈洗脚

能够让学生给爹妈洗脚吗?

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公益广告,娘给奶奶还是姥姥洗了脚,5~6岁的儿子也端盆水给娘洗脚。当时,我们正进行孝道教育,赶紧推广,结果引起一场争论。

《中国教育报》头版文章说,“给父母洗一次脚,就能进行孝道教育吗”?说了很多理由,第一说,当今小学生的爹妈都三十几岁,年轻轻的,有必要让孩子给洗脚吗?第二说,当今社会生活条件都很好,经常洗澡,脚也不脏。第三说,孩子不愿意洗,非让他洗,学生的主体性何在?接着《中国教育》又发文章,标题“洗脚是德育作秀”,全面否定。其实,我们很多地区,包括农村和大城市的不少学校照常做。

山东省招远市教育局先后搞了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有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农民子弟,按照学校规定,要给爹妈洗一次脚,当他提出要给爹洗脚时,爹说:胡闹,一边去!然后儿子说,这是学校留的作业。这个爹不得不把脚伸出来,配合学校,可见作业的力量。当儿子给爹把袜子脱下来一看,终年在农村地里光着脚劳动,那个脚上七裂八瓣的老茧,心一酸,掉下了眼泪,老爹太辛苦了;爹也掉眼泪了。爹说,我长到三十好几了,从来没有给我爹娘洗过脚,从今以后我也做,学校给你留了作业,也等于给我留了作业。这“洗脚盆中父子泪”表明,“给爹妈洗洗脚”是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但是,孩子所悟出的情义,是我们孝育所追求的,是学校和家长所期盼的。

2.让老爹救人

招远市北关小学四年级姓黄的小女孩,她爹是开出租车的,过春节,她爹开着车到乡下去给奶奶拜年。半路上碰见一个小女孩被摩托车撞倒,好多人围着看。孩子说,爹咱们过去看看,爹说,不要看,一看就麻烦了,赶快走。女儿在车上就不干了,停下来!又哭又闹,这个爹没办法,把车开回来,把孩子抬到车上,送到医院,经过治疗无大碍,被救孩子的家长赶来当面致谢。已是下午三点了,赶紧上路去给奶奶拜年。爹只开车不言语,女儿也不言语,最后女儿说话了,“爹,我知道您不高兴,但是如果那个孩子是我,别人看见都不救,你有什么感想”?此话对他爹震动很大,后来他爹有过好多次见义勇为行为。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大卡车相撞,非常紧迫,他就把那个司机抬出来,送到医院抢救。后来,他被评为烟台市最美“的哥”。在一次“的哥”经验交流会上他说,“我有今天,就是我女儿那一次对我的教育”。

3.爹爹卖梨

北京市密云县有一位小学生家的梨树结的梨子很好吃,每年他爹去卖梨的时候大家抢着买。有一天他爹卖到最后剩了一筐,一位顾客谈好20元一筐,当时身上未带钱,爹答应给他“留着”,待他取钱回来再给他。之后有顾客出价50~80元买这一筐梨,他爹不卖,儿子不解。爹坚持等到那位顾客取钱回来卖了梨。这个学生把这件事编成课本剧“爹爹卖梨”,在演出过程中,在场的小学生一起大声背诵:“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儿子表扬爹爹“守信”!

4.诚信包子

北京市朝阳区黄杉木店小学从“八五”至今,二十年来坚持进行中华经典教育。20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论语一百句》,其中选用了18幅小学生绘画的插图中就有这所学校的5幅。

该校一位四年级的男孩父母是从河南到北京打工的,在街上摆摊卖包子,生意还不错。有一天,他娘带着他去肉铺买肉。卖肉的老板说,我这里有15元一斤的肉,还有12元一斤的肉,你买12元的成本低,你就赚钱了。他娘说,你要知道我是用这个肉做馅的包子你买吗?那个老板说“当然不买了”。然后,他娘买了最好的肉。回家的路上,孩子跟他娘说了一句话,你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他把这件事编成了一个课本剧“诚信包子”。我看过演出,非常好,很感人。

这几个案例,就是家校合作“育孝”的成功案例,只要我们学校有心与家长合作,会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我今天主要是汇报我们二十年来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一些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系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主办:“中华家训家风传承与创新专题研修班”讲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