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路径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路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多例子表明,创造一个有底蕴、有内涵的学习及生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高校物质文化,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关键。

首先,通过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必须以高校校园文化传统作为基础。每一个高校在发展的历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都须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在校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传统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一所校园的灵魂,而以建筑为代表的物质形式则是传统的载体,若无传统作为根基,任凭高校怎样豪华怎样现代化,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高校的物质环境,既是现代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物质基础,亦是建筑实体与高校文化传统内涵融合的结晶。一所高校的文化传统及精神以何种面貌展现于大众面前,与高校的物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关系,对身处校园内的人们的精神和价值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灵魂的建筑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引导师生走向培育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

其次,通过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必须重视学校的选址问题。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说明环境对人及人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复杂的物质环境,既可以塑造正直好人,亦可能造就奸邪佞人。人的是非观念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而人的价值观的培育和行程,则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所谓“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宋代著名的五大书院,在构建之时,基本都采用了将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与实体建筑物有机结合的方案,他们“借山光以愉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使学生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空寂之中悟道阪真”。近现代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欧洲,古老的大学在选择校址时亦偏向于风景优美、远离闹市的地方,同中国古代教育环境的选择颇有些不谋而合的默契。特别是在德国,将高校建在“近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小市镇小乡村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在东方,日本最古老的大学筑波大学,就是位于远离东京几十公里外的小县城里,“北依筑波山,东临霞浦湖,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校园所在地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所以才有了“孟母三迁”流传千年的美誉,才有了荀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道德文章。

再次,通过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必须重视学校内部的环境。纵观教育发展史,古今中外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校内部环境的构建,致力于打造舒适宜人的校园内部自然和人文环境。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以德性的熏陶,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先善而后美”“以美比德”的观点。他认为,智者之所以乐水,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大自然的形象所表现出同人类美德相类似的特征,孔子将形式美定义为“文”,内容美定义为“质”,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他的基础上,后代教育家都颇为重视学校内部环境的构建与塑造,熏陶德行,涵养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国之栋梁。

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大学阶段树立坚定而清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多例子表明,创造一个有底蕴、有内涵的学习及生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高校物质文化,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关键。今之教育者,须以贤者教导为行事方向,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让高校校园以自己独有的魅力给高校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