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适应不良的类型及表现

社会适应不良的类型及表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往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现象。常见的表现有工作环境上的不适应,角色意识上的不适应,工作能力上的不适应等。由于先天性因素或后天偶发事件,一些学生的身体会受到严重伤害,出现生理缺陷。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容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和辅导措施。不合理认知因其绝对化的要求和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社会适应产生许多危害,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生活适应不良

生活适应不良主要包括生活环境适应不良和生活方式适应不良两类。

生活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出现的不适应现象,比如,有人换了地方后几天睡不好觉,有的南方人刚到北方对于冷的气候很不适应等;生活方式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后出现的不适应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刚进入寄宿制学校时对独立生活不适应,有些人出国探亲时在国外住了几个月仍然感到不习惯,等等。

(二)交往适应不良

交往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现象。这种交往适应不良常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交往倾向和态度方面,二是交往方式方面,三是交往能力和技巧方面。

在交往倾向与态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性格特征中存在一些妨碍与他人交往的表现,如胆怯、孤僻、畏缩、紧张,见了生人就脸红,在人多的场合不敢大声讲话等,有些问题已经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了;在交往方式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角色地位发生改变后可能在交往方式方面出现的不适应;比如父母离异后一方再婚,孩子在与继父或继母相处时,大多会有一段不适应的过程;在交往能力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语言障碍无法同他人进行交流,或者是不能掌握基本的交往常识和技巧,如因不懂方言或外语而妨碍了与周围的人们进行交流,因不了解风土人情导致沟通受阻,因不能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而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三)学习适应不良

学习适应不良是指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现象。常见的表现有学习环境方面的不适应,学习态度方面的不适应,学习策略与方法方面的不适应,学习习惯上的不适应等。

学习环境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新的校园环境不熟悉,对新的管理环境不熟悉,对新老师不熟悉,对新同学不熟悉,由于不熟悉、不了解,可能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的不适应;学习态度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缺乏学习动机和热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有厌学症和学校恐惧症等;学习策略与方法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不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同时缺乏自我监控的意识,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学习习惯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独立性、依赖性过强,缺乏计划性、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率较低,缺乏自制力、不能抵御各种干扰等。

(四)工作适应不良

工作适应不良是指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现象。常见的表现有工作环境上的不适应,角色意识上的不适应,工作能力上的不适应等。

工作环境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出现的不适应,这里工作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所以,对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对人际关系变化的不适应;角色意识上的不适应是指工作职务或岗位发生变化后,对新的职务要求和岗位要求表现出一时的不适应,如刚从基层提上来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对领导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在角色意识上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工作能力上的不适应多同职务、职位或岗位的改变有关联,在工作岗位改变之后,特别是当新的工作岗位和原有的工作岗位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时,对人的能力结构会有不同的要求,在此阶段出现一时的不适应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原先搞业务的人现在要从事管理工作,在能力结构上就会面临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

(五)生理缺陷引起的适应不良

由于先天性因素或后天偶发事件,一些学生的身体会受到严重伤害,出现生理缺陷。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容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和辅导措施。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出现的生理缺陷,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肢体缺陷

指学生的四肢残缺或畸形、麻痹等,运动系统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或丧失。

2.五官缺陷

指五官部分的残缺或畸形导致面部变形。

3.言语功能缺陷

表达困难,影响正常的言语沟通,比如口吃。

以上三种类型在普通学校中比较常见,至于盲、聋、哑、智残及精神残疾的学生,则有专门的学校予以教育。

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水平都比正常的学生低,他们具有一些独特的心理特点,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

1.自卑心理过强

生理缺陷极易引发较强的自卑心理。由于自身残疾,常常感到自己低人一头,悲观失望,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和学业的成就。另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低,缺乏积极的自我认识,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从而影响了学习或参与其他活动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受挫后的归因当中,往往将失败归于自身的缺陷,在加重了自卑感的同时,还可能形成多愁善感、胆小忸怩的不良个性特征。

2.多疑

主要特点是对人不信任,疑心较大。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常常将他人的看法与自身的缺陷联系起来,戒备心理很强,担心受到他人戏耍、捉弄、欺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也给自己过多的压抑。

3.以自我为中心

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不容易相信他人,有过强的自尊心,人际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和集体。

4.孤僻、自闭

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敏感、多疑、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使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形成孤僻、自闭等明显的个性缺陷。

以上几种情况是生理缺陷学生群体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是造成他们难以顺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因素。教师需要加强对生理有缺陷学生的心理保健,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外部世界,成为积极健康的社会成员。

(六)不合理认知引起的适应不良

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到高中阶段逐步接近成熟。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和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容易产生不合理认知,并由此引发社会适应不良。不合理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不合理

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客观。要么夸大自己的长处,自我膨胀,表现欲过强,固执己见,轻视别人的存在;要么放大自己的缺点,对自己评价过低,做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自暴自弃。

2.社会认知不合理

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过于片面。对人或事的看法和态度容易受到情绪与客观因素的影响,立场不稳定,易走极端,缺乏客观、理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力差,意义认知不合理

对生活事件缺乏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往往看不到某种行为或活动的真实目的、意义和方法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较为严重的个体难以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人为地歪曲、添加或删减外界信息,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不合理认知因其绝对化的要求和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社会适应产生许多危害,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中,在人际交往当中出现的问题最为突出,因为不合理认知可以直接造成交往障碍。无论是对自身的不合理认识还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认识,都将造成不良的人际交往,甚至产生较为强烈的人际交往冲突。认知障碍的学生在团体中容易被排斥、轻视或孤立,这是对其身心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阻碍。

不合理认知还会造成环境适应不良,特别是在环境改变时,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存在认知障碍的学生对环境的观察、评价以及适应能力都很差,既难以适应环境,又无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环境,心里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和困惑。

另外,不合理认知会影响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形成。对自己了解不全面、不客观,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适应技巧和协调能力都很差。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容易逃避现实,缺乏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七)角色改变引起的适应不良

社会心理学家萨宾等人认为,角色是指一个人因占据某一特定的社会位置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角色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代表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及个人身份。角色理论主要研究四个问题:角色期待问题、角色扮演问题、角色冲突问题、角色实现问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新角色不适应的现象,究其本质,这些不适应有以下三种情形:

1.新角色的特征和具体要求与个体原有的角色期待不相符

面对一个新角色时,个体对于这一新的角色所应有的表现会有比较具体的期待,包括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要求。这种来自个体的期待可能与现实生活中集体或社会的要求不相符,产生矛盾或冲突。

2.角色扮演不成功

当个体遵照某一角色的行为规范时,即在进行角色扮演。有可能因为个体角色技能较差或对角色期待把握的不准确,而导致角色扮演不成功,产生适应不良现象。

3.出现角色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角色的期望会各有不同,甚至产生冲突。比如对于“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等生”这一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对角色的理解混乱,左右为难,不知所从。这种角色冲突的现象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角色转变过程当中出现的适应不良,会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交往冲突;情绪波动大,心境郁闷;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怀疑自己的能力;学习和工作积极性降低,效果差;还可能影响个性全面均衡的发展。

(八)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家庭、学校、社区、单位等具体的环境,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生活环境的改变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家庭搬迁造成的生活环境改变

由于搬家到陌生的环境,旧有的生活习惯被打破,从而产生不适应现象。比如从农村搬到城市,或是从城市搬到农村,生活状况会有很大的不同,极容易产生不适应。或者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生活起居出现较多实际困难,距离学校和休闲娱乐场所比较远,交通不便利。也可能因为环境嘈杂或卫生条件差,个体感到不舒适。

2.家庭成员改变造成的生活环境改变

父母离异或因故去世而产生的家庭成员缺失,非常容易引发适应不良现象,特别是年幼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很强,如果出现这种变故,一般难以应付,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关注。另外家庭成员增加,比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搬来同住,都会扰乱原先的家庭生活规律和氛围,青春期中的孩子正处于追求独立生活空间的时期,容易产生不适应。

3.家庭气氛改变引起的生活环境变化

父母之间产生深刻的矛盾或长久的冲突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失去原有的和谐与安定,会使中小学生难以适应。由于特殊原因,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发生改变,像由关心、信任、理解到怀疑、干涉、训斥,或是由粗暴、管制到和蔼、放松,都会使孩子感到难以适应。

(九)人际冲突引起的适应不良

人际冲突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在利益、需求、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导致矛盾的公开表露。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发生人际冲突时,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人际交往活动的充分展开和增长人际冲突协调的经验对其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当中经常表现出一些肤浅和不成熟的特点,容易产生各种人际冲突。如果一个学生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那么他就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倘若再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和安慰,那么发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长。在频繁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的诸多后果中,适应不良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1.在人际知觉方面形成各种偏差

过多的人际冲突可能会使中小学生在人际知觉上形成各种偏差,看人时容易犯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具体表现为容易出现社会认知偏见和归因偏差。社会认知偏见的产生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他们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近因效应的影响,造成对他人的看法不全面、不客观。比如,学生在受到个别教师不公正的对待后,可能会对所有教师形成一种偏见,认为老师都偏心眼儿,都不讲道理。归因偏差则是在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做出缺乏依据的主观猜测的基础之上,形成对他人的成见或偏见。比如,把与教师交往较多的同学统统看作是溜须拍马,并由此对他们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这种认知障碍会引起中小学生与他人关系的疏远、排斥和对立,这是一种应引起重视的现象。

2.在人际沟通方面形成某些障碍

经常发生的人际冲突可能会使学生形成某些错误的观念,并因此而妨碍了与他人的正常沟通。比如因对家长的管束有反感,而尽可能减少同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因与某个同学刚刚吵了架,因而有些该告诉他的事情也不愿意说了;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心怀不满,所以对老师讲的正确的话也听不进去……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假如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很可能会由此形成各种不良的性格特征,对人际交往会造成更大的障碍。

3.在交往能力方面形成的障碍

由于人际冲突而导致的交往能力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等。比如,由于经常受到别人的指责而导致胆怯紧张,说话声音小、不连贯、吐字不清晰,严重的有时会导致口吃;有些学生因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养成说话不懂礼貌、态度生硬的不良习惯;有些学生因经常与别人争吵,养成满嘴脏话、态度蛮横的恶习。

4.在性格特征方面形成的障碍

过多的人际冲突或冲突后的不良后果,可能会使学生形成某些不良的性格特征,甚至形成某些明显的性格缺陷。比如孤僻、害羞、自卑、自傲、自私、任性、猜疑、嫉妒等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都同不良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冲突的不良结果有关。这些不良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当中,交往水平和独立性都在不断提高,但因其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很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引发诸多方面的社会适应不良。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决定其社会适应水平能否切实得到提高的一个关键。

(十)性格缺陷引起的适应不良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内容,往往集中体现了个体诸多的心理特征。性格上的偏离会影响整个个性结构的全面均衡发展,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中学生常见的性格缺陷及其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

1.猜疑

由于在早期生活经验中受到创伤,被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有过上当受骗的痛苦经历;或是思想本身封闭僵化,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就会产生神经过敏、遇事多疑的性格缺陷。这样的学生,在团体当中经常处于被动或是被排斥的地位,因其心眼儿小,总是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常常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人际交往范围狭小。此外,这类学生还会出现情绪过于波动、消极,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性格缺陷。

2.狭隘

有这种性格缺陷的学生,主要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心胸狭窄,遇到一点儿小小的失败或不如意就会闷闷不乐、患得患失,而且有极强的报复心理,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一般认为,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是造成一个人心胸狭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些不良环境比如成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或是家教方式存在问题,过于娇惯和放纵,还有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比较严重的创伤。

3.嫉妒

嫉妒是指竞争中当他人在地位、成绩、收获、名誉等方面优于自己时所产生的不满、忧郁、气愤、恼怒甚至怨恨、报复等不良心态和行为的总和。嫉妒之心比较常见,但是出现得过于频繁或是程度过高,就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性格特征。有时嫉妒还会引发剧烈的人际交往冲突,还可能出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不良行为,以不正当的手段来战胜对方,导致严重后果。所以嫉妒不但束缚自身能力的发挥,还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影响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4.怯懦

这类学生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缺乏信心,做事犹豫不决,非常害怕失败的结局。这种性格特征与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也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错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容易遭到失败和挫折,结果是自信心不断地受到打击和伤害,怯懦的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5.孤僻

这类学生性格上过于内向,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很少与外界交流,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容易苦闷压抑,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活动,身心健康也会受到较大伤害。处于这种状况的学生,多半家庭生活不幸福,或是由于自身气质、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在生活当中过早地受到打击和伤害,形成过强的戒备心理。

6.对立

即敌视和对抗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上的对抗和行为上的疏远。在生活当中经常出现不满情绪,行动上缺乏合作精神,甚至故意破坏和捣乱,有时会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报复他人,比如不喜欢老师就不好好学习。产生这种性格缺陷的原因很多,比如,以往的经历中长期被不公正地对待,内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或者家教过于严厉,导致较强的逆反心理;青春期成人感的需要没能够得到基本的满足;思维水平欠缺,感情用事,自制力差。

7.害羞

过于害羞也是一种性格缺陷,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也会对自我能力的发挥造成局限。需要帮助培养信心和勇气,创设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境,通过真实的体验逐步克服弱点。由于一定程度上这种性格缺陷是受先天遗传气质特征的影响所致,所以对此种性格缺陷的干预不要急于求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