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化和客体化双向互动

主体化和客体化双向互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主体的职责和作用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并起到塑造人格和培养受教育者科学思维的作用。所以,主体积极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努力激发和科学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由此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双向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这是个主体积极教育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体的职责和作用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并起到塑造人格和培养受教育者科学思维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主体)必须根据社会所要求的思想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受教育者(客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而这个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又取决于主体——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和努力激发以及科学地调动。所以,主体积极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努力激发和科学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由此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客体能动受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人,即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高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既具有教育者所施加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又会受到社会上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影响,所以,对于受教育的客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选择上一个充满积极与消极、干扰与抗干扰的复杂的、矛盾的过程。这就制约着他们的舍取,使他们不会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社会要求移植于自己的头脑之中,而是能动地对教育主体所施加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环境、内在需要以及其他因素有选择的接受。客体自身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发了与主体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矛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把前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在新媒体条件下,双方矛盾互动的过程呈现得更加激烈。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情景、学习空间、交流方式、活动方式、学习体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具有时空分离、师生分离、虚拟性和匿隐性的特点。大学生和教育者都是平等主体,通过新媒体设备,以互动的方式与教育者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得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受到影响,甚至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田霞上了3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让她感到极度困惑的是如何实现从提高“到课率”到提高“抬头率”,如何确保思政课“进头脑”。这样的难题,如今已经赫然摆在了每一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教授说:“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初步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专家化,但在通俗化、学生化、时代化方面还有待进步加强,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祖嘉合教授也认为:“技术的变革应该引起教育模式的变化,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方面,要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讲,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教育效果的变化。高校要建立新媒体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融入原有的教育生态,提高教育效果。(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