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与演变

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与演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起源地的美国,对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为借鉴,因此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可作为研究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至此,美国的教育技术逐步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领域和学科。一般认为,直观教学是教育技术的先声,并把美国20世纪初期兴起的“视觉教学”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开端,由此掀开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序幕。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需要弄清它的发展历史。“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学大家庭里的一员,和其他教育分支学科相比,还是非常年轻的。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起源地的美国,对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在本节主要回顾一下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为借鉴,因此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可作为研究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分为三条脉络:一是由早期的个别化教学,经历程序教学,最后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二是发端于直观教学,经历视觉教学运动、视听教学运动,最终形成的媒体教学技术;三是由经验性的教学系统方法发展形成的教学系统开发和设计,如图1-1所示。[1]

图1-1 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进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表征三条脉络的媒体教学技术、个别化教学技术、教学设计逐步融合为一体。至此,美国的教育技术逐步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领域和学科。下面对其中的一条主要脉络(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直观教学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

一般认为,直观教学是教育技术的先声,并把美国20世纪初期兴起的“视觉教学”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开端,由此掀开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序幕。

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事物如标本、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按照直观教学的原则编写了第一套有插图的课本——《世界图解》,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观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为近代各国教育家所推崇。

然而,夸美纽斯所明确提出的直观教学理论并没有在当时的实践中产生很大的影响。直到19世纪初期,经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等人的大力倡导,直观教学才开始在欧洲流行,然后迅速传到美洲大陆,并对美国视觉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视觉教学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19世纪末,美国已经从农业社会逐步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最早问世的如照相机、幻灯机和无声电影等,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视觉教学的概念。视觉教学与直观教学在理念上是完全接轨的,区别在于所涉及的媒体种类不同。另外,由于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社会急需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因此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以及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反对“书本学习”的教学方法。[2]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美国教育界产生了视觉教学运动。

最早使用视觉教学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它于1906年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取名《视觉教学》。1923年7月,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部。1928年它出版了第一本有关视觉教学的教科书——《公立学校中的视觉教学》。1935年,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凡领取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学的课程。

视觉教学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霍本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视觉教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为各种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成为当时视觉教学理论的代表。该模型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供的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程度排列: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往上,具体性减少而抽象性增加;最上面是词语,它最抽象(如图1-2所示)。

图1-2 视觉教具的层级分类模型

(三)视听教学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原有视觉教学名称已经涵盖不了当时的教学实践,有人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学”这一术语。视听教学初期,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视听教学却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由于工业和军队需要对大规模的人员进行培训,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因此必须开发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利用有声电影技术,美国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3]在这些成功经验的推动下,加上战时受聘去军队和工业界主持训练的视听教学专家返回教育部门以及视听设备逐渐普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教育中人们对视听的兴趣重新高涨,视听教学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十年是视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视听教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重点探索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4]1947年,全美教育协会的视觉教学部正式更名为视听教学部。在诸多关于视听教学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戴尔“经验之塔”每一层都有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

图1-3 戴尔“经验之塔”

1.能动的经验,即“做”的经验,包括三个层次:

(1)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指直接地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对真实事物的看、听、尝、摸和嗅,即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具体经验。

(2)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间接学习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过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都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

(3)参与演戏。指把一些事情编成戏剧,让学生在戏中扮演一个角色,使他们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去获得经验。参加演戏与看戏不同,演戏可以使人们参与重复的经验,而看戏是获得观察的经验。

2.形象的经验,即“观察”的经验,包括六个层次:

(1)观摩示范。看别人怎么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后,他可以自己动手去做。

(2)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实事物的各种景象。

(3)参观展览。展览是供人们看的,使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4)电视。银屏上的事物是真实事物的替代,通过看电视,可以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5)电影。同电视一样,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替代的经验。

(6)广播、录音、照片、幻灯。它们可以分别提供听觉的与视觉的经验,与电影、电视提供的视听经验相比,抽象层次更高一些。

3.“抽象”的经验,包括两个层次:

(1)视觉符号。主要指图表、地图等。它们已看不到事物的实在形态,是一种抽象的代表,如地图上的曲线代表河流,线条代表铁路等。

(2)言语符号。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符号。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在“经验之塔”中,我们看到,学习者开始是在实际经验中作为一名参与者,然后是作为一名真实事件的观察者,接着是作为一名间接事物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是真实事物的替代者。最后,学习者观察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抽象符号。戴尔认为,学生积累了一些具体经验,并能够理解真实事物的抽象表现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参加更加抽象的教学活动。[5]

(四)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方兴未艾。这些新的媒体手段的开发和推广使用给视听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由美国人拉斯维尔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和早期系统观共同影响视听教学领域,使视听教学从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方面发展,教育技术从此进入视听传播阶段。

1963年2月,全美教育协会的视听教学部将“视听教学”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收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又由于教学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播理论与系统观念汇合,共同促成“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的转变。

至此,教育界利用“视听媒体”术语取代原来的“视听辅助”名称,并有了硬件和软件之分;视听教材被视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而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与此同时,比“视听媒体”术语更具包容性的名词“教学资源”崭露头角。学者们将关注的焦点从原先的视听教具逐渐转向整体的教学传播过程以及教学系统这一宏观层面。[6]

(五)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美国教育技术界深感原有视听教学的名称已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全美教育协会的视听教学部正式更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媒体的开发及新传播手段的开发与应用,使视听传播教学领域出现了借助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在个别化教学形式中出现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形式;在系统设计教学领域里,原来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向以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的设计模型和建构主义设计模型及综合的设计模型发展。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向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领域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