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性的,即包括了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要从两个维度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_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只有开放才能促进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双向性的,即包括了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要从两个维度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的维度看,个体人是社会的有机细胞,人生产了并继续生产着社会。恩格斯指出:“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7]因而个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的维度看,社会开放的程度如何决定了个体人的发展限度,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其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法律、道德和政治制度,一方面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条件。

社会是个体人组成的社会。个体人的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换言之,个体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而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诸领域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持续、协调和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落脚点在于人的社会化程度,即人的开放和成熟程度。依照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逐渐进入到自由王国,核心在于个体人拥有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完善的价值观和合理的义利观,主体能力强,主体意识明确,积极向上,心胸开阔,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两者即人化的社会和社会的人化是高度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和进步上来。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在马克思那里,解释、说明问题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变革现实、改造社会,解放全人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用来指引科学实践的活的指南。所以,把社会开放理论运用于新的具体的实际、探讨人的全面发展,重在如何实现“发展”,把这个论题和社会开放联结起来,不仅仅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而是要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问题,要解决社会现实对人的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新课题。正如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9]因此,深化认识社会开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应答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如下举措就需要在广阔社会与人生实践中加以运用与提升。

1.要注重全面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内涵中,能力和素质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个能力和素质主要指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在能力方面,包括身体能力、生产能力、创造能力、认识能力、选择能力、交往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在素质方面包括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充实和拓展。在其现实性上,个体人的能力、才华得到展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是实现其他方面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涉及一个前提问题,即个体人凭借什么条件实现全面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显然,这些条件主要是现当代社会开放造就的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思想观念条件,确切些说,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思想观念条件。脱离了这些条件谈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走向主观主义、空想主义、唯心主义。而市场经济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各种舞台、经济形式、运作机制和思想道德基础,等等,都只能在开放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中寻找,而不是从固有观念、现成体系和理论权威中得到答案。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都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从社会开放理论视野考察,“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的关系通过物的关系表现和实现,是通过物和物的关系来表现(实现)人和人的关系,它揭示的是人和物的关系”[10]。正因为如此,个体人能力的培养、提高和素质的完善、展示以及其他方面发展内涵的挖掘、丰富,并不是从抽象思维推演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从理论中实现的,也不是在观念中形成的,相反,是在社会开放条件下锻造出来的。既然开放社会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从此出发,这种工作的实践价值在于为探讨个体人怎样获得全面发展指明了一条踏实的路径。

2.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统一,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开放社会的不同角度审视:从个体主体达成目标的内容来看,并不以主体占有物质客体的量为表现,而是以主体运用物质客体在质方面的表现。具体说来,人的发展并不是以他现实占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而是要看他对这些占有的物质财富是如何运用、配置的,同时,还要看这些物质财富的取得是否服务于一个建设性的社会。从个体主体所联结的价值属性来看,并不以价值减值的主体性为标志,而是以价值增值的主体性为导向。因为,惟有后者才能把社会历史中前人创造的物质与生产力保存下来,并加以改造提高,而不是回复甚至倒退到历史上某个阶段的水平。从个体主体发展的本质来看,主体的内涵性创造比外延性重复显得更加重要。[11]只有体现人的本质的不断丰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关系的不断扩展的内涵性创造,才是开放社会所要求达到的价值目标;否则,脱离人、漠视人、异化人而外在于人的一切生产方式及其表现形态,都只能归结为外延性重复生产,并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基于以上理解,在大开放时代,就要深化认识信息化发展方式的本质,促使人从非主体性生存方式向主体性生存方式的转变。如果说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丰富和表现,人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就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人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不同社会形态里有不同的历史内容。但是,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开放的、向上的、前进的,而不是封闭的、停滞的、倒退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总是根本一致的。人们实现从浅薄到睿智、从贫困到富有、从依赖和服从到独立自主、拥有普遍权利过程中,在走向掌握经验、获得物质经济财富和民主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都和信息的生产、传递、交换、储存和增值紧密结合在一起。社会开放造成的巨大信息量被有规律地按照人们的思想意志来判断、选择和吸收。信息既是人们交往的中介,又变成人们获得知识的最重要载体。进入网络时代,知识和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物质特征,知识经济形态成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方式,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连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构成了大开放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因为这样,被整合的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是社会生产的桥梁,离开信息就难于交往、生存;信息又是社会财富重要构成,搜索有用信息、运用最佳信息、科学管理信息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人是信息资源的配置主体。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输出者,也是信息的交换者、整理者,还是信息的输入者、增值者。在信息社会里,人的发展与信息紧密联系,追求知识信息内化为人的能力本质,因而“信息动物”是对人的本质的客观描述。这种本质在“发展”的向度上,要求人从非主体性生存方式向主体性生存方式转变,即通过把握社会信息生产方式及其转变条件的丰富性、全面性,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进步。

3.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战略

建设小康社会是切合我国目前实际的一个发展目标,是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发展战略。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关于小康思想的记载。比如,《诗经》中的《诗·大雅·民劳》出现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描述,这就是处在封闭社会早期,人们对小康社会生活的理想性追求。直至统一的西汉,在《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家”、“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义以为纪”等多处就是关于小康社会模式的重要表述。近代以降,接受民主、开放思想的开明进步人士提出了“大同”、“民生”、“民享”等思想,追求劳动大众的普遍幸福。到了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小康社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强调“成人之美”、“和而不同”、“立人达人”、“民用和睦”那样的人际之和谐,也提倡“以仁存心”、“养正观颐”、“和顺积中”、“沉厚宽恕”那样的人的心灵之和谐;不仅构建“一天下之和”、“兴天下之利”、“先存百姓”、“文明以健”那样的社会之和谐,也促进“乐山乐水”、“天地和同”、“万物并育”、“善待草木”那样的人与自然之和谐,更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全体人民的崇高事业。

首先,要不断扩大社会开放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的丰富和社会开放密不可分。在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再次凸现,这与注意到社会开放对人的本质的丰富和人的力量的确证密不可分,而注意到社会本质的变迁则是引起研究高潮的主要因素。就人的发展的本质来说,认识人的本质就不能依旧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维度作抽象描述。从根本上讲,人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形式从属根源于利益和权利,实际从属是成熟和知识。一旦确立这个理论认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不成熟、无知识或缺少知识的人不能发展、难于发展、不能全面发展;相反,一个日趋成熟和不断吸取新知识,同时不断创造新知识的人能够日益走向全面发展。这样,就不难理解在社会日益扩大开放条件下,人的发展何以能够得到有效促进,因为社会开放不仅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而且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内在条件。

其次,要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是进行制度创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当然也是人的发展的新阶段,是诞生社会新人的重要阶段。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2]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置于社会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体考察,高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现实问题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一个涉及深层开放、扩大发展的重大课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这个课题的重要构成和实践延伸,同时进一步引导人们在社会开放中探寻人的全面发展的意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