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拒斥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多从逻辑实证主义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所持的批评态度来评判这一口号,把它视为一个坏口号。孔德认为,这个原则并不否认自然界的规律,而是否认超出经验之外的客观规律。这样一来,形而上学阶段其实不过是神学阶段的略为改头换面。
“拒斥形而上学”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一、“拒斥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是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的著名口号。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多从逻辑实证主义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所持的批评态度来评判这一口号,把它视为一个坏口号。其实,这个口号蕴含着重要的深刻的方法论意义,标志着科学认识论这门新的认识论学科趋于成熟。它的提出,是几代哲学家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结果。

(一)孔德:实证主义原则

孔德作为实证主义思潮的第一代哲学家,在于他首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原则,确定了实证主义的研究对象。

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强调哲学只讨论与经验有关的东西,不讨论经验之外是否有事物存在。孔德认为,这个原则并不否认自然界的规律,而是否认超出经验之外的客观规律。他指出:“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24]“人类精神如果并不钻进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仅限于在一个完全实证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是仍然可以在其中为自己最深入的活动找到取之不尽的养料的。”[25]

为了证明实证主义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孔德提出了“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他看来,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此,智力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一规律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3)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哲学方法上也不相同:首先是神学方法,其次是形而上学方法,最后是实证方法。由此便产生了彼此相互排斥的三类哲学,或三类说明一切现象的总的思想体系。第一类哲学是人类智力的必然出发点,第三类哲学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后阶段,第二类哲学则是为了从第一类哲学向第三类哲学过渡而设的。

孔德对这三类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作了分析:(1)在神学阶段,人类精神探索的目标主要是万物的内在本性,是一切引人注意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最后原因,总之,是绝对的知识。在这一时期,各种现象被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直接地、连续地活动的结果,这些超自然的主体被用来说明宇宙间的一切貌似反常的现象。(2)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把那些超自然的主体换成了一些抽象的力量,一些蕴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真正的实体,认为它们能够凭自身产生人们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因此要说明这些现象,就只消为它们分别定一个相应的实体。这样一来,形而上学阶段其实不过是神学阶段的略为改头换面。(3)在实证阶段,人类的精神承认不可能得到绝对的概念,因而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把推理和观察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这就使对事实的解释限制在现实的范围内,其内容是把各种特殊现象与某些一般的事实联系起来,这些一般事实的数目随着科学的进步将会越来越少。在孔德看来,“实证哲学是人类智力所达到的真正的最后阶段”[26]

孔德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把哲学发展和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甚至认为个体成长的童年期是神学家、青年期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期是物理学家,这同样是用单一的僵硬的框架规范、裁割个体和人类的活生生的发展史。然而,从现代认识论发展上看,孔德的这一“规律”是否符合事实或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德由此而确定了实证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肯定了实证主义哲学取代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性。这就把培根、笛卡儿所倡导的科学认识论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母体中接生出来,使之成为能够独立发展的新的认识论学科。正如孔德所说:“从培根以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都一再地指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这条基本准则如果恰当地应用到人类智力的成熟阶段上,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联系到人类认识的形成过程来考虑,也可以同样确定地说,人类精神在原始阶段时是既不可能也不应当有这样的思想的。”[27]孔德的这些思想,与其说是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反动,倒不如说是促成了现代科学认识论的诞生。

(二)马赫:感觉的分析

马赫是一个头脑清醒、思维敏锐的哲学家。在物理学革命的前夜,他清楚地看到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力图创立一种真正有益于现代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的新的认识论。他对新的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意义作了明确的规定,进行了认真的深入的研究。

首先,马赫确立了新的认识论的研究原则。他指出:“我的认识论的物理学研究和我现在对于感官生理学的研究,都是以同一个观点为依据,这就是: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必须排除掉,它们是多余的,并且会破坏科学的经济性。”[28]在他看来,从认识论中排除掉形而上学的东西,并不是要使认识论合并到科学中去,而是要研究一种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的认识论。因此,马赫明确地说,他的研究工作,“并不试图解决一切问题,而是引起一种认识论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会使距离较远的各种科学研究部门相互合作,从而为解决科学上的重要的细节问题进行准备”[29]。马赫所说的认识论的转变,就是要推进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进一步,马赫提出新的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是分析感觉的结构,主要运用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他认为感觉是物理要素和心理要素的复合,反对仅仅从物理学的角度探讨感觉的形成。在他看来,“只在用那个习惯的呆板的考察方法时,物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之间才有大鸿沟。例如,我们一俟注意到一个颜色对其光源(其他颜色、温度、空间等等)的依存关系,这个颜色就是一个物理学的对象。可是,假如注意这个颜色对网膜的依存关系,它就是一个心理学的对象,它就是感觉了。在物理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里,并不是题材不同,只是探求的方向不同罢了”[30]。由于物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不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在一切物理的东西中能探求的那种精确关系,在心理的东西中亦能探求到,“在心理学对感觉的分析所发现的一切细节上,能找到同样多的、对应的神经过程的细节”[31]。马赫认为,这样一来,各种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主要是康德意义下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就可以彻底地排除掉,一系列妨碍科学研究前进的假问题便会立即销声匿迹。

从马赫对感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研究原则、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他的认识论原则是排斥一切形而上学的问题,于是他不去论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专门考察感觉的结构;在考察中摒弃了思辨哲学的方法,而综合运用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至于马赫对感觉结构的说明是否合理,这是现代科学实验所评价的问题,不是我们在哲学中能够解决的。他的研究值得我们思考的倒是另一个问题:在对感觉的理解上,时下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与一个世纪前问世的马赫名著《感觉的分析》几乎没有大的差别,如果说马赫从自然科学层面对感觉作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感觉的理解是否也应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呢?

(三)逻辑实证主义:意义证实原则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的认识论,与休谟、康德的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与马赫、彭加勒等各种探讨新物理学理论问题的学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这样,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认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使科学认识论从此真正与哲学认识论区分开来,获得了独立的发展。

逻辑经验主义与孔德、马赫的理论不同,不是简单地排斥形而上学,而是引进了意义的分析,以是否“有意义”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把形而上学划作非科学的东西,然后加以排斥。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作为判断是否“有意义”的原则。这就是:凡是能为经验所直接或间接证实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是科学认识论(逻辑实证主义称之为科学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凡是不能为经验所直接或间接证实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不是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问题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因而是没有意义的,不能成为科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必须加以拒斥。卡尔纳普指出:“形而上学的命题,就像抒情诗一样,只有表达作用,没有表述作用,它们既不真,又不假,它们对任何也不肯定,因而既不包含知识,也不会有错误,它们完全在知识领域之外,即是在真与假的范围之外的”[32];“形而上学的危险是在于它的欺骗性,它给人们以知识的假象,但却并不具有任何知识性,这就是我们所以反对形而上学的理由”[33]。卡尔纳普的这一思想,是逻辑实证主义进行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结果,代表了逻辑实证主义各个学派的共同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主张重视和研究经验,并把经验的研究作为研究科学理论的基础问题。但是,逻辑实证主义不同意休谟和马赫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探讨经验的结构,也不同意康德从先验判断的角度探讨经验的结构,而强调从数理逻辑的角度探讨经验的问题,揭示科学知识和感觉经验的逻辑关系,以表明科学概念是由感觉经验的事实构造出来的,科学理论是由一种基本的经验真理构造出来的。这种“逻辑重建”构成了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点。[34]

经过对科学认识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清理,逻辑实证主义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科学知识的认识论问题:经验与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经验结构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理论评价与理论发展的模式问题。显然,逻辑实证主义所探讨的问题比起孔德、马赫来,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

逻辑实证主义在研究的层次上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讨论逻辑思维的质的问题,而是注意量的分析。在运用归纳逻辑解决认识论问题时,逻辑实证主义不讨论归纳逻辑如何获得规律的问题,而是讨论归纳逻辑的概率问题。正是这样,他们放弃了对确定性知识的追求,转向注意寻求知识的量的增长,最终用或然性的经验基础代替了确实无误的经验基础,用具有一定概率的假说代替了证明的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也有其片面性,特别是只强调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而否定科学发现的心理学研究的可能性。这主要与逻辑实证主义主张静态地研究科学理论的态度相关,而后受到了波普和历史主义学派的批判。

通过孔德——马赫——逻辑实证主义的探讨,科学认识论经过了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不同方法的研究,而趋于成熟,开始了独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