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

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破解形而上学的思想规定。欧洲大陆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则从思想形而上学的绝对性、规定性拒斥形而上学,从而提出了一种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非规定性、宰制性的“思”或“思想”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中,似乎特别关注对“无”的思。这个形而上学之谜,更加凸显出“无”的本体论意义。

(三)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

按照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的考证,逻各斯的希腊文含义是“采集”、“聚集”。海德格尔力求从一种“生动在场”的印象,寻找原始的逻各斯作为“到场”给存在的光亮,以获得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非规定、非宰制性的“思”。德里达则干脆认为,逻各斯作为“聚集”就是把事物聚拢起来,给予意义的统一性。逻各斯开始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因此,必须拆解西方语言固有的形而上学。无论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怎样规定传统形而上学的性质,如说它是实体本体论,是控制论的思维方式,是“工程师精神”,或者说它是无意义的胡说,大多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弊端是企图用最抽象的思想规定限制存在、控制存在乃至改变存在。以至海德格尔认为,最激烈地反对形而上学的尼采仍未脱离主体形而上学,他把思维对存在的规定变成了价值规定,把存在价值化了。所以,当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集中于破解形而上学的思想规定。

伽达默尔认为,德国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已经开始了对实体本体论僵死思维规定的消解。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也充分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否定性原则。康德、黑格尔都曾批判十七八世纪的“理智形而上学”,即把某种抽象的思想规定实体化、本体化为世界的本质或起源。康德认为没有直观的理性概念是思想的僭妄,黑格尔认为任何单独的抽象判断都不能把握思想和存在的真理。区别于经验科学有限思维方式的哲学,只能在思想自己运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把握全体的真理。黑格尔哲学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即自我否定、自我生成的客观性思想;提出了一种区别于形式的推理的思辨的逻辑。但在现代哲学家看来,黑格尔仍然驯服于传统哲学的本体说。黑格尔虽然把每一思想环节都看做自我否定的消失的过程,但却把思想的整体看做“半透明”的绝对的肯定性。恩格斯所说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显示出思想的内在冲突,即思想内在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冲突。无论是把思想的主要机能理解为概念、判断或推理,思想总是对什么的思想,即使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哲学反思,也要对对象给予明确的规定。否则,思想就没有了确定性,从而使思想瓦解、消散。但任何思想规定都是有限的规定。思想必然要否定既有的规定,而表现为自由开放的、批判的、解放的精神维度。黑格尔解决思想内在矛盾的方法是:以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和全体的自由性建立了概念自己运动的思辨逻辑。这种思想内容自己运动的逻辑,虽然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内容与形式、规定性与否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但同时也产生了经验上的不确定性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性这些新的矛盾。

立足于逻辑与经验的分析哲学,以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逻辑命题,也不是可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经验命题为由,断定它为无意义的假命题,这实际仍然隐含着逻辑主义、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立场。欧洲大陆的后形而上学思想则从思想形而上学的绝对性、规定性拒斥形而上学,从而提出了一种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非规定性、宰制性的“思”或“思想”的可能性。

后期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之后的“思”作了很多探索,从揭示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学机制,到批判主体形而上学;从对艺术作品的起源和本质的沉思,到对荷尔德林的诗的解读;从追问技术,到对技术运作、民主运作的现代性的批判;从不厌其烦的词源学追寻,到对“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根本疑问的反复思考,海德格尔的许多思考因为旨在破解思想的规定性而难以明确地规定,但有些思考可能与黑格尔相去不远,以至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仍在黑格尔身边流连。[4]比如,海德格尔破除主体形而上学,强调思对存在的倾听和归属。而黑格尔同样强调彻底的客观性思想,实体即是主体,思想是存在作为精神的自我意识。海德格尔要破解主体给予存在的思想规定。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要破解僵死的知性思维规定。二者的原则性差别也许是黑格尔仍给予对象以自身的规定、思辨的规定。海德格尔要置换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所以,如果不考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等折中的不彻底的思考,后形而上学思想的根本问题是“非规定性的思如何可能”?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的终结与思想的任务》中,似乎特别关注对“无”的思。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是“纯存在”即“无”。但黑格尔仅是在无规定性的意义上理解无。海德格尔则认为“为什么无反倒不在?”这个形而上学之谜,更加凸显出“无”的本体论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虽然也呼吁“面向事情本身”,虽然断定实体即主体,但本质上仍是主体是实体,仍是把主体的“理性之光”作为事情的“根据”,仍是主体形而上学。真正需要思的事情则是,使理性之光得以进入游戏运作的“敞开之境”,即“澄明”或“疏明”。直观的思考是:如果事物、事情或存在是毫无缝隙的、自身闭锁的绝对的充实,那么无论是知性的理性,还是思辨的理性都无法进入和照亮,任何思想的规定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敞开之境”是先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更为原始和本真的事情,是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

“敞开之境”或“疏明”,是在者的在,也是非存在者即无的在。非存在或无并不是思想的规定,即无规定性或等于、小于零的量性规定,而是存在自身的空隙、疏明。它使在者或事情本身到场和运作,显现和“澄明”。或者说非存在、无的在,才有“敞开之境”。“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因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就是一种表象、计算、控制的思维方式。哲学在经验科学中和现代技术中完成了对表象的存在领域的划分和控制,自然、精神和社会的一切“在者”都已纳入到精确的计算和控制之中。哲学终结了,但“无”虽被遗忘却仍存在。在完全绝望之际,在某种心花怒放之际,在某种荒芜之际,“无为什么反倒不在?”这个问题浮现出来了。“犹如一声浑沉的钟声,悠然入耳,发出缓缓的回音。”[5]

从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到海德格尔所说的对“敞开之境”的思。一种区别于知性思维的思想,一种区别于艺术的、宗教的、科学的和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仍在顽强地表现出来。从宽容的多元文化观点来说,哲学作为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需要精心看护的一种文化资源。取消形而上学似乎倒是有些形而上学的霸气。从多种思维方式相互矫正和制衡的意义来说,思想形而上学和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抗拒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主义、经济学帝国主义这种最猖獗的形而上学的力量。哲学或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也许可以有更多的希冀和期待。如反对理性建构的哈耶克也意识到的,从较长的历史尺度看,思想和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用“观念战胜观念”,是一种重大的事情。[6]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则干脆认为,哲学或思想是决定民族历史命运的根本大事。海德格尔耐心地等待着人类从技术“座架”中的人与自然相互催逼中挣脱出来。到那时人们可以思入“敞开之境”,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从而也使自己的历史此在更为坚实和苍劲。

【注释】

[1][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37页。

[2][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4][德]伽达默尔著,邓晓芒译:《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译丛》,1991年第5期。

[5][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6]冯克利:《用观念战胜观念》,《读书》,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