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共有四个年级,从9年级到12年级,学生年龄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主要是来自北弗吉尼亚州的优秀学生。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教育从暑假学校就开始了。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突出科技、文理并重。

误读美国,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还在为基本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不过关而发愁,并不关注英才教育,因此才会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总统令。

误读美国,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总体质量不行,比如PIZA,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科学能力排在中下游,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的强,所以美国科技发达。

误读美国,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在玩中学,轻轻松松上学,基本没有负担。

误读美国,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特别不重视学科教学,远远不及我们——不及我们深,不及我们广,不及我们扎实。

误读美国,我们以为美国的科技教育成功一定是因为政府投入的资金雄厚,所以搞精英教育一定要由政府投入相当多的经费。

2011年7月28日上午,我们访问了位于美国华盛顿市郊的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颠覆了以往我们自以为是的错误认识,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英才教育,以前叫重点中学、今天叫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到访的是一所以美国第三任总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就坐落在马路边,与美国的其他学校一样,没有围墙,马路边矗立着学生设计的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形、几个方块、一个人组成的不锈钢雕塑,它是这所学校的纪念碑,代表教师帮助学生开启科学大门,象征着学校的办学宗旨。

这所学校是美国国家创办的四所科技高中之一,始建于1985年,2007年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美国最好的精英型公立高中,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做的“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列榜首。一所只有25年历史的公立学校,获得如此殊荣,的确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接待我们的伊万·格雷泽校长,看上去也就是四十岁出头,虽然背有一点弯,但身体健壮。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培养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的。然后,学校的校长助理、各学科优秀教师向我们介绍学科教学、课题研究,最后由一名高三年级学生带我们参观学校。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共有四个年级,从9年级到12年级,学生年龄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主要是来自北弗吉尼亚州的优秀学生。学校属于弗吉尼亚州,是“磁铁石学校”——美国的“磁铁石学校”是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因为可以吸收其他学校的学生选修他们的一些课程,因而叫做磁铁石学校。一般公立学校要开选修课,必须有20~30人选修。“磁铁石学校”可以聚集当地周边的学校学生,每周一起来上半天的课。美国的“磁铁石学校”不仅有科技特色学校,也有文科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且常常与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社会团体密切合作。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办学宗旨是:特别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办学理念贯穿在课程之中,学校提供充满挑战性的课程,各个学科相互交融,共同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

暑假学校:独特的招生育人模式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教育从暑假学校就开始了。暑假学校招收一些想报考这所高中的初中学生,每个学生每次只交200美元,就可以参加这所学校的科技课程,这些科技课程都是动手动脑的,如物理,从加工材料做起,锯、剪、焊、接、电脑编程等等,短时间内学会许多技能。暑假学校的科技课程非常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关注,热爱学校,热爱科学,如以电视连续剧《解密》为话题,让学生参与破解一个个有趣的科学秘密,在破解秘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研究兴趣。针对学生需求开设课程,学校将参加暑假学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要求学生提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放相关电影,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讨论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集中向学校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科技化的时代如何保持个性、创造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投票,选出最受学生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学校设计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暑假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志趣爱好,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每个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教师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观察到,学校因此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好的苗子,介入早期的培养。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

为了更广泛地发现人才,每年学校自己组织招生考试,选拔一些在科技方面有志趣、有特长的学生,报考的人很多,每年的录取率就在20%左右,这些少数科技精英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接受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培养。

大学先修:比我们更广更深的科技课程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突出科技、文理并重。科技、工程、数学课程非常强,除了理科课程,还有丰富的文科课程、体育艺术课程。学校特别注重文科理科结合。英语、数学、历史(包括各种历史,如美国历史、科技历史等)是必修课程,教师重视教会学生用理科的方法解决文科问题。

主体课程有必选课,首先是数学,学生必选微积分,80%的学生在选修微积分之后会选修高等数学。学生至少要选修一年的电脑课程,大部分学生在选修计算机之外,还会选数学建模、电脑编程、人工智能等。英语和社会也是主体课程,必须选修四年的英语和四年的社会课程。学生必须选修三年的外语,主要有汉语、德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供学生选择。学生还必须选修两年的体育课、一年的艺术课。科技课程每年有所侧重,9年级学生物,10年级学化学,11年级学物理,12年级学地球物理。

学校课程设置当中一大特色就是9年级新生要学习复合型课程,即生物、英语、技术三门课的复合,其中技术课指动手实验课、计算机、焊接等实用技术。三门学科之间是有关联的,相关学科教师一起备课,把一年的计划设计好,根据教材设定主题,一起上课,指导学生,如环保主题,生物教师带学生看样本、指导学生研究基本原理,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看文章,帮助学生提问分析,技术课教师带学生做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器械。复合型课程一节课时间比较长,这样教学除了学科综合的优势之外,还有帮助学生形成团队精神的作用。中国是班级授课,美国学校一般是学生走班,45分钟或90分钟之后走班。学生来校之前互不认识,走班上课,学生没有一个团队概念,而复合型课程把学生分成几大组,融合走班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方式的优势。每组学生相互了解,团体意识、团队精神由此建立起来。

该校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国高中学生,比如10年级学生学化学,暑假就自学了化学课程,因此开学后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学习进度大大加快。有志于化学研究的学生还可以在选修课时选择大学化学课程。这样,学生在某一志趣学科的所学的知识面、知识深度远远超过中国学生。11年级学生学物理,分为普通物理、AP物理两种,选择哪一种,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了微积分。12年级学习地球科学,数学非常关键,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建模,使用建模的软件进行天气预测、地震预测。虽然每年科技课程各不相同,但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除了主体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10~11年级学生选修AP课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技术等课程,还有有机化学神经生物学、地球生态学等等。选修课程开设的是大学级别的课程,老师先讲授,再指导学生实验,有些课程如生物课要在户外获取大量标本进行分析。

该校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课程——第8节课。该课程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学分,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找老师,除了科技研究,还有文化活动,或者到当地小学讲授科技,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有些学生选择找老师补课:给予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

推动人类进步:每个学生的真研究

这所学校的又一大特色就是每位学生都有研究项目,最后一年都必须提供研究成果。学校积极倡导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研究,每学年邀请科学家来校演讲,为学生作报告,激励学生为科学事业而奋斗。

学生在4年高中生活中,其科学课题研究是有系统设计的。9年级学生刚进入高中,先感受一下高中课程,同时考虑自己的兴趣,思考自己的课题方向,全面计划设置自己的课程,把学校每个学年的学习和暑假学习都纳入学时之中。如对化学有兴趣,在各个年级选修什么,暑假学校学什么,把中学、大学的课程全部考虑进去,由广到细,由浅入深。4年后,12年级学生必须选择科技项目的研究课题。科研项目与课程紧密相连,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相关课程。比如有些学生对通过电脑读取人类大脑的脑电波产生很大兴趣,学校因此建立神经科学课程,建立神经科学实验室,不少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课题基础上。

▲学生亲手制作产品

学生选择的研究项目都是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些研究高端前沿,对科学实验室的要求非常高,公立学校没有资金购买,会寻求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的支持,在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建立神经科学实验室、能源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等高端实验室,或者学生到外面的大学、研究机构做研究。

所有的学生必须自己找研究方向,学生要读大量的科学文献,读学兄学姐的研究报告,与当地科学家讨论问题,有的学生特别有灵感,能够创造自己崭新的研究项目,如有学生研究人造卫星,在课内做研究,在课外寻求社会各界给予支持,找当地人造卫星公司给予这个学生支持,学校与公司、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这是学校成功的因素,公司会给学校提供很多的机会,进一步推进研究项目,学生提出研究报告给公司。

学校特别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组织各种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组织高中学生为小学生服务,周末向当地的小学生介绍科学研究,帮助小学生培养研究精神,从而使学生有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科学研究大会,表彰优秀成果,将优秀的作品刊登在学校的杂志上。

▲杰斐逊科技高中的新能源实验室

中美对比:我们错在哪里?

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的外在条件并不突出,甚至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高中特别是北京、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那么豪华、漂亮。但是他们在科学人才的早期培养上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改变,未来的科学世界,高峰仍然是美国人的,我们很难赶上。而谁占据了科学的制高点,也就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占据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制高点。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赶上美国,我们必须改变基础教育的英才培养模式,舍此,别无选择。

很少听到美国人谈论精英人才的培养,因为这个方面他们做得很好,所以他们不需要谈;他们最喜欢谈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为他们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千万不要误读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要以为他们只重视均衡,实际上他们特别重视英才培养。

当我们在痛批英才教育、拼命鼓吹教育均衡化的时候,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进行卓有成效的高端人才早期培养;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拼命做题解题的时候,他们在动手做实验;当我们的精英高中学生仍然在为分数、高考拼搏的时候,他们在做科学研究课题;当我们的英才少年在搞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他们在研究癌症,他们在制造火箭,他们在开发新能源,他们在做火星探测器。这些年来,我们的重点高中也搞课题,但那多半是点缀;我们也搞研究性学习,但那多半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学生也会写科研论文,但时常是老师帮忙,甚至是父母代劳;我们有些高中也有一些像模像样的所谓实验设施,但那多半是博物馆型的,观摩的意义大于动手的意义;我们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有一些实验设施,但很可惜,学生只会操作,不会创造。但美国人是真抓实干,走进美国学校的实验室,里面堆满了各种工具、各种材料和各种半成品,看似杂乱无章,但自然真实,他们是在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接待我们的一位该校高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们: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学生制造的火箭将于2012年春天升上太空。这样的真研究比比皆是,是这所高中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

他们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赫尔巴特的学科教学的思想、建构主义的研究探索体验的学习思想,把看似矛盾的各种学派教学思想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最有效的育人方式,培养了一批批真正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会做,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远远超过我们;他们会读,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们自学了大量学科教材、科学著作,形成了比中国学生更加广博、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系统,为创造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们会问,不断地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科学家发问,向自然和社会发问,形成了质疑探索的可贵精神;他们会学,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用亲手创造的物品表达出来。相反,我们的学生只会做题。

今天,中国最杰出的学校尚且基本停留在应试升学的准备上,国家的创新人才从哪里培养?中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比美国整整晚了10年(中国从初中3年到高中3年再到大学本科4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这10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容易产生新创意、想象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10年,而美国抓住了极少数高端人才,他们从初中开始就进入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的所谓均衡是以牺牲少数高智商学生为代价的,上海的PIZA考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低端学生不低,高端学生不高。让高智商的学生去重复做一些低层次的试题,浪费了大好光阴,错失了开发他们科学潜质的宝贵10年,让人痛惜,让人扼腕!

关于习题教学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邢红军在其《迷失方向的课改之旅》【《校长》2011-9(32~34页)】中做了很好的分析。概言之,在教学层面上以习题为核心,每一道习题都是从原始问题抽象而来,已经把原始问题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没有科学现象与事实作为背景,甚至完全脱离科学现象。也就是说,学生思维的一部分已经被习题编制人员“越俎代庖”地完成了。习题教学还存在模式化倾向,缺乏科学思想的分析,太重视程序与计算、熟练与技巧。

我们用习题培训出了一批在国际奥林匹克中学学科竞赛中获得金奖的学生。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说:“习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但不会做研究工作。有几位曾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的中国学生在哈佛做我的研究生,学习都非常困难,有人甚至读不下去。”

我国基础教育缺少的正是习题教学之外的“原始问题”,学生不是亲自编写习题的人,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学生在习题解答过程中受到的训练只是全部思维的一部分,而且是不重要的一部分。邢红军教授的上述分析非常精辟。

事实上,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在高中培养科技人才。下面是《教育文摘周报》转发《现代教育报》的文章:《志在“诺奖”的日本超级高中》。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计划”启动于2002年。该计划主要以科技、理科和数学教育为重点,推进高中和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为英才学生发展数理特长,培养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2年77所高中申请加入该计划,文部科学省选择了其中26所,并下拨预算600万美元。在选择时,文部科学省侧重公立学校,照顾地区均衡。超级科学高中每次的指定周期为3年,根据各校实施效果决定是否给予延长。每一领域的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组成的研究团体,会检验和分析这些高中的活动和课程。超级科学高中招生全部由各校负责。

超级科学高中会加大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邀请大学教授或研究人员到高中讲课或开设讲座,让学生到大学听课。同时,加强与一线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交流,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和实际操作,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尖端科技的机会。

学校还致力于以理科和数学为重点的课程的开发,理科课程的难度大多超出学习指导要领的范围,期望能研究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指导方法。各校在校内不断充实课外科学小组的活动内容,在校外则加大理科高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校设有“超级科学高中运营指导委员会”,委员除了来自高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外,很多人来自经济界或产业界,并且很多都是该校毕业生。

私立早稻田大学附属本庄高等学校就是一所超级科学高中。学校充分利用附属校的优势,邀请早稻田大学教授开设定期讲座,学生可在大学选课并和大学生一起做实验。学校还带学生到专业机构参观体验,并将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大型马达和太阳能汽车等的制造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在课外开设了特别的理科课程。

【《志在“诺奖”的日本超级高中》,《教育文摘周报》

2012-4-25(8),原载《现代教育报》2012-4-6】

中国英才教育的问题,当然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们相对更加功利,更加强调实惠,更加注重眼前,更加看重分数,就是因为分数能带给学生好的高校、好的专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即刻改变功利实惠的心理秉性,但是可以改变政策,改变招生政策,对极少数高端科技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考,代之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教授们集体质性考核学生,录取学生进入一流高校。而且改变文化,首先要从改变政策做起,为什么不能解放优秀学生?为什么不能在教育均衡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抓紧培养高端优秀人才?

附:

赵福楼评《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人民教育》2011年17期载文《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是一篇有锋芒的文章。笔者为程红兵,他与刘彭芝校长带领的中国教育考察团到访了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所见所闻令其震撼,他在文中是用的这个词。

程红兵在文中用实际见闻修正了自己之前对美国教育的认识,而且针对的是中国舆论的误读。我们容易接受这样一种定位: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各具特色,如同发展事物的两面。中国的教师让学生读书,而美国的教师容易放任学生,其自主探究也有副作用。我们不接受的是,美国教育从中国的教育形态中走出来,他们之前的教师也如我们现在的老师一样教书,他们之前的学校也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校。因为接受这个认识就意味着要承认:中美教育在发展上处于不同的阶段,中国教育的现实形态确乎存在发展和更新的必要。

这样说话和这种思想就有些冲击力了,或许会触动大众的神经,由此换来一顿板砖。编者在给程红兵文章加的编者按中,就指出:有些观点有些刺耳。

可是读完全文,我们就能找到这种褒美贬中的教育判断的原因了。他在美国的教育见闻与其过去熟悉的中国学校的形态形成了强烈对比,由此爆发了震惊感。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国教师、校长,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教育,而域外的见闻让他彻底清醒,意识到我们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和不足,而有此清醒认识的人偏偏又这么少,自己之前就常常有一种骄傲的感觉。程红兵所在的学校曾经是中国学校的一个样板,也曾经享有很高的办学声誉,是所谓的示范学校。领军如此一所学校,整个社会青眼相加。他大概也没有想到,美国的一所优质学校,给他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感受。这与他的学校不同,中美两所学校的学生做着完全不同的事情,有着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态,甚至价值追求也完全不同。

我知道一名内心澎湃着激情的教师、校长,在对比中突然让思想从沾沾自喜中冷静下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怎样为了中国教育的图存和发展而感到忧心忡忡的。

不问程红兵写作是否说了过头的话,我这一刻理解了他。因为与他一样,在新加坡的德明政府中学,我看到的学生领袖与中国的学生这样不同,由他们的教育形态可以引发我们自省,意识到两种不同的教育带来的学生发展的品格会存在很大不同,而我们的学生若在国际视域内,参加竞争,无疑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准备如此不足。我由此震撼,甚至稍后转化为凄凉:似乎这么多年来,我们为教育付出的未必是学生未来发展最需要的。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完全着眼于现代化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程文言辞之激烈远过于我,但是从情感和认识上我愿与他应和。有些话可能你不愿意听,可是也不妨听一听:

他们会做,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远远超过我们;他们会读,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们自学了大量学科教材、科学著作,形成了比中国学生更加广博、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系统,为创造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们会问,不断地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科学家发问,向自然和社会发问,形成了质疑探究的可贵精神;他们会学,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用亲手创造的物品表达出来。相反,我们的学生只会做题。

令程红兵最感慨的是,随队介绍的美国学生告诉他们:不久我们研制的火箭就要升天了。他由此想到如今在中国,学生动手制作的竟然还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做过的小板凳。两相对比,在教育的生成性产品——人的素养与品格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如果你还冷静,可以思考:美国教育的优长在哪里?充分尊重学生,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课程,我给你提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潜能,我给你提供发展的机会;你们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我不求你们同时同地学习同样的内容,你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选择;你们未必需要为了考试而学习,但可以在不同的课程内容探究中找到乐趣,看到自己的进步。

如果,我们是为学生办学的,我们的课堂还能是这样的么?我们的学校还能是这样的么?

(本文选自赵福楼老师的博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