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夫之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教程

王夫之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教程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夫之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教程第二节 王夫之教育思想一、生平与主要活动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一)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王夫之从教育的角度考查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对人性的生成、增长和变化,有三方面的作用。王夫之认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王夫之认为教和学联系非常紧密,但又有别于授受活动过程,具有不可代替的特点。

王夫之教育思想_中国教育史教程

第二节 王夫之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主要活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麓(今湖南衡阳县),人称船山先生。王夫之自幼聪明过人,4岁入家塾,与兄王介之一起受读,7岁时读毕“十三经”,10岁从父读《五经正义》,14岁中秀才,后出门就师,考入衡阳县学,20岁就读于岳麓书院,24岁到湖北参加乡试中举人。

王夫之青年时代就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立志匡时救国。后来为避战祸和清政府迫害,迁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杜门著述、勤恳讲学达40年。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常夜以继日为诸生讲授,以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学生,老年重病,“形枯气索,畅论为难”,不能口授,仍坚持于病榻勉为作传,恒其教事,可谓教书育人之典范。

王夫之著作宏富,一生著述近100种,400多卷,800多万字。《船山遗书》是其著作总集。在这些著作中,他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深刻地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学说,又发挥了自己的见解,为形成和建立古代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作出了贡献。他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www.guayunfan.com)

二、主要教育思想

王夫之对许多重大教育理论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王夫之从教育的角度考查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在他看来,政治和教育是治国救民的两大重要手段,舍一不行。但二者对治国有先后之分,政立而后教育可施;论本末,则“教本业”。如果政教关系处理得当,就会国泰民安;处理不当,社会就会出现动乱,国家就无法长治久安。

教育作用于政治,是通过造就大批“仁育义植之士”来发挥其功能的。他还就历史的分析联系到当世的教育。他认为,“长此不革”、“师道贱而教无术”是当世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为此,他提出三条具体对策。

第一条,“壹以文教”。文教之权应牢牢控制于皇帝,如同政权、兵权一样,不可旁落。

第二条,“经世致用”。教育应改革虚文繁缛的传统,应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他说:“刻意竞争,求安于心;求顺于理,求适于用。”[1]他主张教育必须“尽废古井虚妙之说,而反之实”。

第三条,“文武结合”。他既反对国家总是一味炫耀武力(即“专于治武”),又要求应“不忘武备”,并要求通过教育来实现文武结合的方略。

(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与“习与性成”的教育作用论

王夫之将人性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两种。所谓先天之性,是指人的自然之质。用王夫之的话说,是指“天实有”的自然之质。其具体内涵包括耳、目、口、鼻、心等感觉器官及其潜在的发展能力。在他看来,这些自然之质的潜在功能,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为人类所独有。

所谓后天之性,指教育对天生感官的使用和影响,“习以成之”的种种性格与能力。先天之性是后天之性形成的依据,后天之性是“立教者”和环境作用于先天之性,使之增长、生成和发展的结果。但无论是先天之性,还是后天之性,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生长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性是“日生日成”的。

王夫之还认为,教育对人性的生成、增长和变化,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教育可以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机能得到发展。第二,教育可以形成后天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王夫之反对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的先验论观点,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观念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他说:“性为最初之生理,而善与不善皆后起之分途也”,是“立教育增于有生之后”,而“非性之本然”。所以教育的作用不是“复性”,而是“继善成性”。第三,教育可以变革恶习。王夫之认为,性“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三)建立了较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王夫之探讨了教与学的含义。他说:“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意思是说,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但学未必是所教的;教是教人所要学的东西,但教未必是人所要学的。王夫之认为教和学联系非常紧密,但又有别于授受活动过程,具有不可代替的特点。具体说,教的含义和任务是“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学的含义和任务是“所未知者而求觉焉,所未能者而求效焉”。由此可知,教就是给学生指出一条进善之路,而进善之功夫则取决于学生的领会和自悟,这便又是学。这里王夫之指出了授予过程和接受过程的不同特点,教是教人所要学的东西,但学未必局限于教,教的要求和内容与学生的客观需要之间是有差异的,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授之法与学习之法也略有不同。

在“性”与“习”的关系上,他强调“习”,强调后天的习染;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行”,注重实践力行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他强调学生的自勉乐学,自悟自得,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以“动”为主,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学习。

所有这些都说明,王夫之特别看重学生主体的力量和自觉性,看重教育和教师的作用,这种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进步阶层力求冲破封建专制主义人性桎梏,要求民主与解放的愿望,具有进步性。

总之,王夫之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人性、教与学等许多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这些独特的见解绝非是零星片断的经验总结,而是一代大师理性思维的结晶,是系统的独特的理论建树,因而能给后人的教育行动以理论上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