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开儿童学习的秘密

打开儿童学习的秘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品质是可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得以发展和培养的。这正是学习科学强调对“情境”进行“设计”所描绘的令人激动的前景,通过改变不同的教育情境的设计,激发儿童的学习品质,先天的能力在教育情境中会获得相应的发展可能性。我们所认为的儿童学业无能的表现,不是儿童真正的无能,而是我们没有理解儿童学习能力所赖以发展的“情境”。这种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还需要更多地挖掘儿童学习能力、品质与情境间互动的规律。

○夏雪梅

儿童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

在过去的30多年中,神经科学、人类学、语言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认知科学等组成的学习科学领域,致力于儿童和青年学习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

一个令我们惊讶的事实是,儿童,即使是婴儿,在某些方面也会表现出极强的先天认知能力。

哈佛大学的斯佩尔科(Spelke)教授所进行的关于儿童早期学习的系列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数字的敏感性,到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进一步判别比例的关系。这些是在儿童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这些能力非常原始,又很基础,但它们却奠定了成人学习的根基。近期的一系列研究证据表明,大脑并不是天生一张白纸,在出生的时候人们已经具有了一些认知能力。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先天的能力体现在数字、因果关系、推理、语言、视觉记忆等各方面。即使是比较高级的策略能力、元认知能力,研究也发现儿童是具有这方面的先天基础的。这些是后天学习中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根基。儿童正是依赖这些能力进行持续的学习。从生命的开始,它们就是能力的基石。在斯佩尔科看来,这些能力是学校课程设计的基础。

我们需要找到这些能力,了解儿童是如何运用这些能力发展新的学习策略的。比如,儿童在早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机制,区分非言语刺激和言语信息,区别语言的变化,注意到口形与声音之间的协调性,这些语言发展的先天能力使得儿童在3岁时就能够流利地使用语言,形成概念,发展他们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那些在入幼儿园时就已经掌握了丰富词汇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对学校学习生活有更充分的准备,他们也将会以更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去运用学校里传授的各种策略,学业发展也可能更顺利。

但问题是,不能将这些知识以纯粹讲授的方式教给儿童,更不能通过补习班的方式突击灌输,这样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虽然会有意识地记忆一些内容,但真正的记忆附属于儿童的身体运动和经历。近年兴起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点,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方式都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

真正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在于儿童的亲身经历,以及与父母分享这种经历的机会。父母向子女提问并对孩子的话进行复述,鼓励他们谈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儿童就会扩大自己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库。这些交流的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将来儿童挑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教会父母、教师们学会如何与儿童进行互动式的交流,鼓励儿童拓展关于世界的常识性知识。

儿童运用这些能力去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为此,我们要有耐心。

学习品质需要尽早奠基

除了上文所述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也有助于儿童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学习品质可以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表现为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引发主动性的学习品质,另一类是以执行功能为基础的学习品质,表现为以自我控制为核心的专注性、坚持性、计划性、独立性等。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所需要的学习品质是不同的,这两类学习品质都在孩子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学习品质需要尽早奠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3—12岁正是这些学习品质萌芽、奠基的重要时期。学习品质是可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得以发展和培养的。

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实现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效教学不仅包括有效的传递、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改进学生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更有计划性地学习,更专注地学习,渐渐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倾向性。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品质的高低会对儿童的学业学习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学习品质为早期学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未来学业能力的获得,而学业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品质,这种相互影响使得学业能力的个体差异持续增大。

学习的发生在于学习情境的设计

不管是儿童的学习能力还是学习品质,都是在与人、工具、符号的互动中得以发展的。

到底怎样的工具、符号、成人行为所组成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最大的潜能?这正是学习科学强调对“情境”进行“设计”所描绘的令人激动的前景,通过改变不同的教育情境的设计,激发儿童的学习品质,先天的能力在教育情境中会获得相应的发展可能性。认知依赖于身体,而身体又是处于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认知过程和认知状态扩展到认知者身体所处的环境中。由纸笔所引发的认知、由身体上的手指所引发的数学认知和由Pad上的游戏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为的儿童学业无能的表现,不是儿童真正的无能,而是我们没有理解儿童学习能力所赖以发展的“情境”。正如伯克利的Geoffrey Saxe做的一系列研究,他发现街头的孩童小贩,能够轻易地算出买卖中涉及的非常复杂的换算、找零、凑整等算术任务,但把同样的东西放在数学课堂上,以数学算式的方法呈现,这些孩子就算不出了。

事实上,近期关于心智的大量研究确实表明,儿童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往往会发展出几种阻碍学习的理解方式。其中包括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以及现行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害怕出错与挑战,在这种情境下,大多数儿童都不可避免产生阻碍学习的理解方式。因此,为了呵护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潜能,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学校教育的物理情境、语言情境、人际互动与文化情境,这样的情境旨在建立起儿童的日常朴素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桥梁,增强儿童对多元智能的体验,更多地引发儿童的成长性思维。

这种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还需要更多地挖掘儿童学习能力、品质与情境间互动的规律。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原先在我们的知识背景中看起来是善意、有效的教学行为却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

英国剑桥大学White Bread教授主导了一个关于儿童学习的创新研究项目,并在一个幼儿园中进行实地的学习设计。在这个幼儿园中,所有的情境都是游戏,各种操作性的情境、角色扮演的情境。研究者认为,这种设计体现了儿童思维与学习的特点,成人可以在大脑中自由演练可能进行的操作步骤,而儿童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尝试,儿童的这种即兴创造既体现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他们的智能。

令人惊异的是,在White Bread的跟踪研究中发现,与孩子的自由探索相比,当有教师参与指导的时候,儿童很容易放弃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产生了一种挫折感,而这种累积的挫折感会深刻影响他们后续学习的好奇心和坚持性等学习品质。

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在我国的课堂情境中,教师们出于对课堂效率的追求,同时也对儿童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放心,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指导,好一些的教师,也会鼓励学生提出其他的想法,但极少有教师在一开始就完全开放地鼓励学生自由地探索,所有的探索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现在看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种看似有序、方向明确的探究设计,是否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坚持性的学习品质的发展?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怎样的任务设计与指导,这正是儿童学习科学研究需要着力探索的,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要了解的。

(摘自《上海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