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方式

调整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方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理念一经确立,高校紧接着就应当对现有的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宜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需要,最关键的就是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应性改革。高校要想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个性特质的创新人才,就应当以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学习产出理论和美国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经验,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变革。

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理念一经确立,高校紧接着就应当对现有的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宜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的需要,最关键的就是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适应性改革。

(一)专业设置及选择上应当更有弹性空间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专业的设置主要延续了20世纪50年代全国院系大调整时期的做法,这些做法又源于苏联大学的模式,即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专业分流,专业设置注重专业化、注重与现实工农业生产的对接。这些做法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短期内为工农业生产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专业型甚至专家型人才的渴求。然而这一模式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所培养的毕业生过度强调专业性而弱化了综合性,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理想的专业进行学习,培养过程忽视了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要想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具有个性特质的创新人才,就应当以马克思个性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学习产出理论和美国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经验,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变革。在专业设置上可以减少专业数量、扩大设置口径,打破当前专业设置过细的现状而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综合,从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角度提高专业的适应性。此外,在专业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便利,这种便利不仅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理想的专业提供可能,还应该在专业确定的时间上适当延迟,使得学生在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一定的了解通道尽可能地自主确定专业,如一年级以通识课程的学习为主,二年级再自主选择理想的专业,这对现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应当适应创新人才个性化培育需要

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结构方面,应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权重,核心在于通过大量优质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凭借特长、立足个性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课程,而不是由学校制定大量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还应降低专业课的比例、增加通识课的权重,核心在于通过大量的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开设,以选修课的形式由学生完成一定学分课程的学习,跨学科、宽基础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门类,在此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扩展了视野,还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爱好,为将来选择专业奠定基础。

同时,还应当优化课程内容,专业课程自不必说,通识课程则应当花大力气进行质量提升,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衔接过渡也应作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专业课程应当紧贴学科发展前沿、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重视跨学科专业课程的挖掘,总的原则在于尽可能打通相关学科的专业壁垒、在于开发紧贴学科前沿的专业课程,为创新人才个性培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识课程则应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的平台上,开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识课程,特别是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不仅如此,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开发为基础,对两类课程的衔接过渡也应当成为高校予以重视的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