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根据总体办学环境,实施集群

根据总体办学环境,实施集群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中外合作办学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各地对国家政策执行的差异性特点,建议实施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集群创导型的战略措施。由此派生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是指共处一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的公司企业、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的集合群。根据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模型,为实现集群创导的绩效目标,能否创建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微观和宏观环境至关重要。

二、根据总体办学环境,实施集群、集群创导式发展的战略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在地域上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各地对国家政策执行的差异性特点,建议实施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集群创导型的战略措施。即对发展较成熟、有潜力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家以资金和政策的方式重点扶持和推广;对在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地区,实施特殊的优先发展战略。这些优先发展地区建议采取集群发展以及集群创导模式,创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发展特区或试验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促进有条件的项目和地区超常规快速发展。

1.中外合作办学集群(Cluster)

集群问题是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由哈佛大学的迈可尔·波特在解释国家间和区域间竞争力差异时而提出的一个现代经济政策方面的概念。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部门以及更多的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所应用。经济领域的集群由共处一地或相互联系的企业、政府、学术机构、金融以及合作机构组成。由此派生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是指共处一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的公司企业、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的集合群。如图7-2所示:

位于核心地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办学机构集结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环绕周围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其他高等院校以及有关公司企业。它们分别从办学资源的输入(资金、信息、生源、政策等)、输出(人才、服务等)以及办学环境等方面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构成便于进入和引发区域或新办学机构之间竞争的环境、便于各种有关组织的密切合作、便于共享各类相关资源的集群模式。

可见,要想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集群的潜能,至少应该为集群预设这样的前提条件:在地域要求上,首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处于较高水平,处于众多经济点或经济带之间。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经费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收入,选择这类教育意味着在温饱阶段之后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消费,没有较强的经济承受力就不可能有更高更好的教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点密集地带,一般也是文化中心或新文化带,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不仅可以吸引国际国内的教育消费群体,而且能够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国外机构的注意力。其次,这样的试验区必须具有较长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和较丰富的办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地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认可程度较高,中外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大,对合作教育开辟新市场、冲破旧体制、尝试新体制的要求迫切。一般来说,通过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中外双方对旧体制的低效率深恶痛绝,迫切要求代之以全新的开放式的新体制,而且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态势。因此,此类地区已经为新体制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和市场基础,扫清了理念和制度障碍。一旦政策允许,这样的“火种”不久就可形成“燎原”之势。

除了一定的地域条件之外,国家和地区性政策的特殊优惠是保证试验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集群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行一种全新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投入体制和办学体制,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因此需要更大的政策容量、更开放的教育政策,即在保证国家总体教育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开放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收益、分配政策;制定与之配套的其他相关领域的开放性服务政策;制定与教育服务贸易相关的第三产业免税政策、土地税价政策;[1]制定和实施以市场体系评价为主、国际认证框架为参考的学历文凭认证政策;制定保证学校按照国际惯例自主办学和管理的政策;制定适合WTO自然人流动的相关政策,保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和聘请知名教授、学者,招收海内外学生。总之,没有以上的特惠政策,中外合作办学的新体制要想尽快实施和推广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具备了以上地域以及政策等条件,中外合作办学便可以发挥其集群的优势和潜能呢?答案是,仅有相对静态的各种条件而缺乏人为积极的组织和努力,要想实现集群的绩效和效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构建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模型,以提升该集群的竞争力和应有的潜能。

2.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Cluster Initiatives)

这是指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集群成长和提高其竞争力的有组织的努力。它是组织该集群协调政策和战略,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提高整个中外合作办学集群竞争力的“润滑剂”,以促使集群“动力机”运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集群最佳绩效,也就是实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集群竞争力、促使其快速成长以及其他带动和辐射作用。而这一绩效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重要前提:首先,必须确立明晰的战略目标;其次,必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办学环境,包括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创造;第三是离不开创造中外合作办学微观办学环境以及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集群潜能的努力过程。由此构成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模型如图7-3所示: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集群优势的实现,即预期目标和绩效的达成,要通过从确立目标到创造环境,经过积极努力的过程,最终才能实现集群创导的组织、导引功能。

3.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机制

根据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模型,为实现集群创导的绩效目标,能否创建良好的中外合作办学微观和宏观环境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以下参考性的微观环境机制模型(钻石模型)以及宏观环境机制模型(漏斗模型),见图7-4、图7-5。

这一钻石模型可以充分发挥钻石结构所带来的活力,涉及一个因素、基础设施升级和专门化过程、复杂的需求、激烈的竞争和集群动力学等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集群成长和创新的动力。

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的宏观环境机制由三个层次组成:中外合作办学集群、中外合作办学微观环境机制(钻石结构模型)以及总体办学环境。居于控制地位的总体办学环境包括多种因素:国家文化和教育传统、办学的地理位置、总体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框架、宏观的政治与经济环境等。这些来自历史、地理位置和传统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作用。它们决定着中外合作办学菱形结构,即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的微观环境机制,继而控制着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构成和实施。根据漏斗模型,比较一下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经济政治环境,都决定前者具有更好的宏观办学环境,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模型的实现和优势的发挥,由此会促使更多有势力的合作办学集群的集结,形成较好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最终达到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

总之,中外教育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的办学体制的实施和成功,依赖于一定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创建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并以集群创导模型加以引导和促进,成为实现新体制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集群、集群创导模型及其微观和宏观环境的框架,在总体办学环境许可的地区和领域,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在积极的集群创导下,将独具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投入体制融合到一定的战略竞争环境中;在相关教育产业的支持下,与办学需求紧密联系,最终达到我们办学的目的。与一般企业集群的常规一样,中外合作办学集群创导起初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倡导、支持和推动。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宏观、微观环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