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大学做好服务地方的“领头羊”

宁波大学做好服务地方的“领头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期成立了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和宁波市经管经贸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在学生成长方面,宁波大学围绕全国教育部教改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系列课题开展研究、改革与实践,首次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

宁波大学做好服务地方的“领头羊”

东海之滨,甬江之畔,坐落着一颗耀眼的明珠——宁波大学。而随着国务院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海洋局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宁波大学涉海学科,以及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正式成立,宁波大学这一所在地方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新兴高校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迎来了新的机遇。

作为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在办学以来一直秉持“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确立了“立足宁波、紧贴浙江、面向全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突出发展重点,加快融入地方,形成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高校服务地方,学科引领科研,科研支撑发展”的理念,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办学特色,推动科学发展。

2005年,宁波市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目标,宁波大学以此为指导,积极推进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着力开辟产学研工作新渠道,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产品,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学科创新团队,为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

“教学是学校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教育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将科研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的一大跨越;20世纪初,美国将服务社会引入大学,实现了大学又一大跨越。因此,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大学立校之本,科研和服务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成为大学强校之路和兴校之源。”

——2007年宁波大学冯志敏副校长在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的讲话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是区域教育的根本责任和重要使命。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依托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更为重要。宁波大学从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大力建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建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方面,宁波大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基地申报工作启动之初就形成了基地建设的相关激励机制,包括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与近五年年度重点工作,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措施。

学校积极宣传发动,构建组织框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学院的申报积极性,各相关学院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2006年精心组织申报了8个基地,在首次批准的5个基地中,成功获批经管经贸和机电模具2个基地,并获准成为石油化工、旅游会展和金融保险等3个基地的参与建设单位。同期成立了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和宁波市经管经贸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主任委员召集各委员并邀请教育局高教处领导召开会议讨论了基地建设方案、基地建设目标、基地验收方法、二级项目立项指南等重要问题。主持机电模具基地的工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进一步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宁波大学主持的机电模具和经管经贸两个基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宁波大学还主持了其他2个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参与了6个基地的建设。主持的其他2个基地为IT产业基地和文化服务基地。在人才培养基地的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产学研合作工作也得到了深入拓展。

img2

金蝶ERP软件宁波大学培训基地”揭牌

根据《关于公布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名单的通知》,宁波大学先后有5个专业群获批成为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高端贸易与金融专业群、面向国际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群、创新服务型电子信息专业群、航运与港口物流专业群和文化创意专业群(2010年立项)。以上5个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获批后,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从2010年底启动了服务型重点专业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各专业群积极探索“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社会人才培训服务,在中期检查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体系构建方面,宁波大学致力于系统构建通专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从学生就业与成才的选择出发,构建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成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平台之间逐层递进、平台与模块之间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学科大类平台冲破了学科专业壁垒,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专业方向模块实现了社会多样化需求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机结合。此外,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在改进课程体系上也做了多项有益的尝试。

img3

“平台+模块”课程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有效建立起基于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优化与配置机制,形成“选择+竞争”资源优化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将竞争压力传递到学科、专业、教师等各个教学要素,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质量,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结构优化与合理配置。

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宁波大学还专门成立了阳明学院,负责一年级学生按大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专业分流,从切实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出发,对学生的培养流程进行了重构。学校改革过去按专业招生的方式,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按大类培养,统一学习相关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课程,并让学生在第一学期未按规定申请转学科大类,在第二学期末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选择专业,第五学期末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方向模块。阳明学院通过设立专任导师办公室、举办阳明讲坛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科学习和人生规划指导,营造成长氛围,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

img4

阳明学院丰富的学生活动

在学生成长方面,宁波大学围绕全国教育部教改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系列课题开展研究、改革与实践,首次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该理念突破传统思维范式,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获得多项奖项,其中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奖8项,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等竞赛获奖226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奖751项。2011年,宁波大学学生获学生专利授权10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37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学生创业意识日趋浓厚,目前有27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校创业基地,其中23个注册为有限公司,盈利约600万元。现在宁波大学创业街正在装修,到时又将有一批创业团队入驻。

经过多年努力,宁波大学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现阶段已经构建了“平台·模块·窗口”体系,并通过以“宁波帮”文化教育为代表的创业精神教育的深入普及,加大了与各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合作,宁大始终坚持服务学生、输送人才的宗旨,挖掘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前为止已成功输送了创业团队10余个。2011年6月,宁波大学荣获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宁波大学在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11年12月,宁波大学创业基地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获得100万元经费补助和服务支持,这不仅是对宁波大学过去几年创业工作的肯定,也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再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在鼓励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宁波大学还加大了与江东创业园区、江北创业园区、镇海创业园区等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进一步的软件和硬件的保障支持。在这些创业园区内,创业团队可以获得诸如创业资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住房补助、安家补助、社保补助、创业辅导、人才培养等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构架产学研结合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

2010年4月9日上午,位于三门县的浙江东南橡胶机带有限公司会议室传来了热烈掌声——宁波大学材化学院应化教工党支部与该公司党支部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举行。“高校的科研资源只有与企业充分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宁波大学跨学科团队领头人刘新才教授说。在之前开展科技帮扶的基础上,2007年,宁波大学抽调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电工程和能源工程等多种学科的骨干组成了跨学科团队,走进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一直以来,宁波大学都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通信与信息工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等优势特色学科,把学科方向、特色培育、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技术服务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服务、合作、互动和共赢,同时,在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宁波大学近年来大力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特别是高端技术的研发,建立校地、校企、校所合作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地方急需的重大项目研究,在“立地”基础上去争取“顶天”的项目,在国家级重大奖项、重大项目上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06—2011年,新立项主持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109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奖109项,其中一等奖14项。近年来,横向合作研究经费超过6500万元/年,大部分的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被采用或转让。

学校在开展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新建了一批高级别实验室及研究基地,形成了宁波大学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并实现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顶天立地”的有机结合。其中,国家、国务院部委科研创新平台9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9个、宁波市级科研创新平台17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基本上都采用地方与部委联合共建,或直接面向地方产业经济。此外,学校与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建设跨学科平台——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共建“外国语言文化与宁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现代国际贸易战略研究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等5个院校合作研究中心;2011年,为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与机制,繁荣宁波市人文社科文化,学校成立了2个人文社科研究院——“宁波大学浙东文化与海外华人研究院”和“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高端技术的研发不仅是团队与个人的有机组合,并应该应用到多模式的服务生产与建设实践当中,造福于社会。诸如系列高端技术成果服务面向海洋的产业链。学校依托应用海洋生物技术等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将众多成果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育苗—养殖—加工”的各个环节,为宁波市的特色和优势产业链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推动。信息与通讯核心技术优势辐射相关产业发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何加铭教授带领研发团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宁波市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img5

宁波大学与余姚、鄞州项目签约仪式

在科研与教学互动方面,宁波大学与11个县(市)、区政府和市国家高新区建立的全面合作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学校先后与宁波各县市区地方政府部门联合举办了10余次大型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促成各类签约项目达百余项,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孕育了一批丰硕的合作成果。同时,宁波大学积极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专家学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和经济实体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成果转化。学校凝聚多学科综合性优势,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联合高新企业在相关专业领域上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及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等产学研创新平台。

在产学研结合体系的发展上,宁波大学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宁波大学与市经信委、科技局、教育局以及21家宁波地方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发起。各方以“服务、合作、互利、共赢”为宗旨,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宁波大学与企业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有效结合。至今,宁波大学已组织了6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共有600余人次的教授、博士深入500余家宁波地方企事业单位,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优势服务企业。自2007年学校启动“百名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进校园”活动以来,共有80余位优秀企业家、富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受聘为宁波大学相关学院的兼职教授,将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直接传递给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缩短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学校海洋生物技术学科科研团队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多元。信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科研团队与宁波波导、奥克斯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合,完成“无线多媒体通信传输与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亿多元。学校荣获“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以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高华生老师为第一完成人的“染整定型机废热回收与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项目获“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img6

宁波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暨第五批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启动大会现场

学校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载体,推进地方服务与合作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宁波大学与宁波飞日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建地方服务与合作平台16个,到校合作平台建设经费355.5万元。

宁波大学之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在人文社科领域对于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人文社科横向科研在数量与经费总量上提增较快,2010年以来每年保持在1600万元。此外,宁大积极参与“十二五”地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度,该校文科教师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合作项目共计47项,总经费达到352.3万元。2012年,为进一步服务宁波文化强市建设,助推“六个加快”,宁波大学与宁波市相关部门举行了合作对接交流会。会上,宁波大学分别与宁波市政法委等11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息和成果交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共建合作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社会文化上,一批研究成果在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6月底,受宁波市发改委委托,宁波大学人文学院赵江滨教授领衔承担了《援建青川——宁波篇》大型纪实报告写作的重要课题。2011年9月,学校启动实施“甬籍教育家研究计划”。该计划接受宁波市教育局委托由宁波大学主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协助。

img7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颁奖仪式上

在社会经济上,一批研究成果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咨政服务功能。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开展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咨政服务,如基地研究员严小军的“浙江省绿色港航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研究”,提出了推进绿色港航发展应当实现“港口管理绿色化、港口产业绿色化和港口环境绿色化”的政策建议与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获得了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国家软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模具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民营企业准入自然垄断产业政策与社会系统研究》针对宁波乃至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度研究,研究成果均入选了科技部编发的《软科学要报》,供中央领导作为决策参考资料。

img8

宁波大学与宁波市相关部门在合作对接交流会上举行签约仪式

此外,宁波大学的社科专家基层行与文化百科大讲堂也得到了教育部以及政府的肯定。教育部编印的2011年第86期《教育部简报》和教育部社科司编印的2011年第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分别报道了该校积极开展社科专家基层行活动和宁波大学积极组织参与文化百科大讲堂等科普活动。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是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在甬高校、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协办的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赤弟认为,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目前已具有影响大、内容实、层次高等特点,在创建一个模式(高校联合举办)、培养一支队伍(在甬高校服务地方队伍)、一种情感(高校教师回报社会的情感)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总之,宁波大学以自身的独特魅力,通过人文社科这个广大的平台造福了社会,得到了政府、媒体、企业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三、构建教育的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的实践服务能力

甲鱼大王”沈岳明在宁波水产养殖业小有名气。过去,颇为倔强的他提起甲鱼养殖,谁都不放在眼里。如今,每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专家来讲课,老沈都毕恭毕敬地听。“是宁波大学的专家,帮我找到了‘致富秘籍’,让我成为今天的‘甲鱼大王’。”老沈的话语中透着感激。

这样的例子在宁波大学还有很多。宁波大学在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并且主动设计方案,加快建设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了区域特色培训项目。

在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业人才方面,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受宁波市建委、市农办等单位委托,两年来针对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组织新农村建设相关专题进行了相关培训。从2006年起,宁大又先后承担起贵州省、河南省等地的干部、技术人员等的培训,举办了农业知识培训班。另外,学校海洋学院承担的宁波市“优秀农民进高校”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两年来接受市农办、市教育局等单位委托,开展了海水养殖、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专题培训。

聂秋华校长说,2003年至今,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已积极承办了九届“宁波市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工作,直接培训农民2000多人。象山港横山码头附近的5家育苗厂拥有3000多亩土池,年产蟹苗9亿多只,负责人都是农民进高校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培训的学员中有15%以上已经创办了企业,他们当中还有数十人在EMBA总裁班进行深造研修。学员注册了上百个品牌,形成了鸣凤甲鱼、南美白对虾、“兴洋”牌蟹制品等多个特色产业。

img9

虾蛄育苗技术实践指导现场

img10

优秀农民进高校

同时宁大还以和谐家庭为目标,开展“母亲素养工程”。“母亲素养工程”旨在提高母亲多方面的素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引领母亲提高参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04年底,由宁波大学和宁波市妇联共同创办的宁波大学女子学院宣告成立,这是宁大教育体制创新和宁波妇女工作社会化的创举。“母亲素养工程”是女子学院根据市妇联要求精心策划开展的一项教育培训项目。这项工程的策划实施是女子学院发挥宁波市妇女教育培训基地作用的体现。对于母亲素养工程,宁波大学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宁波大学母亲素养工程教育培训工作机构,并在全校发文通告。现在,“母亲素养工程”已纳入宁波市“十一五”、“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此项目着眼于家庭和谐,突出体现母亲的主导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和谐家庭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母亲素养工程至今已培训了55万多名母亲,其中系统学完24学时以上的达20万名。这样高规格的母亲素养的系统培训,在全国还是首创,受到全国妇联的赞誉,被称为“新时期我国妇女平民教育的创举”。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都出现航运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短缺情况。近几年,宁波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不断加大各类航运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与港城经济相适应的高级航海人才。宁波大学作为交通部向国际海事组织(IM0)推荐的我国7所高等航海院校之一,是我国培养和培训航运事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从2001年至今,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特殊培训、适任证书培训三大类培训领域,宁大已为宁波及周边地区400多家航运企业培养、培训了近10万名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img11

母亲素养工程

家政服务工程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家政服务业整体水平,开拓城镇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新的就业渠道的工程,对于国务院提出的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有着重要意义。自2009年底宁波大学被批准成为“宁波市家政服务员培训机构”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家政服务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学校加强了资金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顺利实施家政工程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学校加强产学联姻,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自工程启动以来,宁大积极利用学校网站,各种媒介积极宣传家政服务工程,推介家政免费培训,得到了各家政公司的积极响应。学校现已与10多家管理规范的家政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招募—培训—就业的无缝链接。此外学校还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为了这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宁大制订了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了完备的师资库,不断加强教学督导。同时,严格考勤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籍档案,并且加强考前辅导,使考证通过率不断提高。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家政服务工程培训项目成绩显著,项目开展期间,宁大共开展了物流师、营养师、会计上岗证,心理师、全科医师、母婴护理、单证员、“月嫂”、“育婴师”等各类技能(技术)培训,培训人员8万人次。

img12

轮机模拟器训练

img13

轮机实践活动

宁波大学是全省“领雁工程”实施的6所承办学校之一,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系列培训。“领雁工程”旨在通过抓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省教师队伍形成全体学习的良好风气,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师德修养,从而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

宁波大学作为宁波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从1996年开始,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广泛拓展培训渠道,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开展了各类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2008年起,宁大开始承办浙江省“领雁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现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品牌化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此外,宁波大学还专门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研发了受训者可以自选的300个左右各类个性化短期或长期培训项目,年均举办省市普通高中九大学科教师和校长骨干专业素养与执教能力培训班250期左右,受训人员年均9000人次。

四、丰富党委团委学生活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

余耿学是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一名普通的大四学生,他在家乡桐乡市获得了首届道德模范的荣誉,是唯一获奖的大学生。是什么让还在校园的他,就受到了家乡人民的褒奖?原来,这两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叫“滴水行动”的事情。余耿学的“滴水行动”,起源于湖南他砂乡小学教师李娟在网上发的几张照片。照片上,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衣服、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渴望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余耿学。通过学校团委和网络联系,余耿学很快组织了一支“滴水行动”支教队。2010年8月,支教队来到湖南湘西龙山县的他砂乡,给大山里的孩子撒播希望。“滴水行动”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加入。通过打工和筹集资金的方式,近1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自愿加入。在支教中余耿学发现,当地的校舍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于是发动宁波爱心市民、企业单位等为湖南湘西龙山县召市镇团结小学筹集善款修缮校舍。和记者聊起目前团结小学的修缮情况,余耿学很开心:“9月份,校舍400米的围墙已经完成,9间教室已经翻新。墙壁粉刷过了,玻璃更换了,框架也油漆过,教室门装上了,210套课桌椅全都换新了。操场上,篮球场建好了,孩子去学校的路上,台阶也已经修好了……”

img14

余耿学在湖南湘西龙山县他砂小学支教

近年来,在构建服务性教育体系建设中,宁波大学在团省委和校党委的领导下,始终秉承有利于发挥团组织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有利于增强基层团组织内在活力的原则,有利于服务学生,服务校企,服务社会的工作方法,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形成了“服务多样化、互动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宁波大学校外活动中,团委始终坚持工作渠道多元化的宗旨,主动与地方县市区党团组织联系,为学校共青团工作争取资源,寻求支持,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经过不断努力,宁波大学与宁波市镇海区委组织部、镇海团区委合作推进的宁波大学优秀学生赴镇海挂职锻炼的项目,已经成为校团委“借力地方党组织,实现合作共赢”的典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校团委以及二级学院分团委更是与地方建立了基地共建关系。仅2008年度,获省校级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共建基地就有22个,基地地点分布于宁波各县区,以及省内外部分县市。

宁波大学基层团组织的发展紧跟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在党建工作指引下创新团的组织模式,做到团的基层组织“宁可多重覆盖,也不要不覆盖”。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学分制分散上课的特点,从2003年起,陆续建立了一批以“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基本工作内容的楼群团总支,使团组织引导、服务的职能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寝室。从2006年起,校团委指导各主要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设立团支部,使得基层团组织的覆盖更加严密。

据了解,宁波大学有4000名学生党员加入到义工队伍,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假期、课余时间走进企业、社区、居民家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义工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过4万人次。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团是宁波大学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以来,宁波大学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服务型学生党组织为载体,建立学生党员义工制度,提高学生党员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能力。2011年暑假,学校组织了8个学生党员义工服务团,深入宁波各基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集中开展法律援助、社会民情调研、义务支教等活动。“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服务,我们干的是本行。”学生党员章涛自豪地说道。宁波大学法学院党员义工小分队将“模拟法庭”搬进了鄞州区石碶街道,现场“审理”了一起真实发生在江北区的学生故意伤害案件。队员们准备充分,案情分析透彻,有理有据,审理过程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这些都给社区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庭审结束后,很多居民都饶有兴致地来咨询一些法律问题。宁波大学学生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以“组织倡导和党员自愿参加相结合、集中活动和分散服务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广泛深入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围绕各学院中心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来开展义工服务。学校引导发动广大学生党员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师生、服务校园、服务社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成长成才。

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了特色的党员义工服务外,宁波大学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广大党员团员的生活。2009年,宁大学子参与灾后重建青川。2010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暨第八批“两项计划”志愿者出征,宁大团委组织在校新疆生举行“长假欢乐游”活动。2011年7月22日,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开展了“大别山红色之旅——国际交流学院赴安徽省金寨县寻访革命遗迹”主题社会实践。

服务学生,团委不仅服务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还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服务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以2009年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为例,结合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和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代背景,开展了“1919对话2009”、“宁波大学师生同瞩国庆阅兵式”等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前者采用宁波大学老中青三代人访谈的形式帮助团员青年议青春、明责任,后者采用校党委领导与学生共同观看国庆阅兵式、诗歌朗诵、唱响红歌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该活动于10月1日晚上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唱红歌的组织——宁波大学红歌会,结合经典红歌的赏析、传唱开展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

img15

暑期社会实践

2008年,宁大“M-home”特种用房创业团队荣获2008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1年,宁大学子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学校以全国排名第41位的成绩进入全国“挑战杯”竞赛联合发起高校;而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宁波大学23个参赛项目共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及总成绩均高居参赛高校第一位。这是宁波大学在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赛场上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也是继2011年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场上获得佳绩后,宁大学子又一次在号称大学生科研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舞台,用精彩创意和不俗成绩为宁波大学的发展和成就作出的最直接的诠释。

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在2008年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上说:“大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现代高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实现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更是地方高校争取更多办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围绕这一目标,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工作为载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服务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类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进一步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当地的大学在人才、科技和文化上的有力支撑,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img16

宁波大学学子在“挑战杯”省赛赛场再创辉煌

伴随着宁波大学在服务性教育体系中的实践,宁波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台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汕头、深圳、烟台、宁波新建了4所综合性大学,其中建校时间最晚的宁波大学在2012年首次进入中国大学前100强,学校还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宁波大学的发展模式为其自身带来有益成果的同时,也为当下大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宁波大学也终将在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越走越好。

“行走的新闻”宁波大学小分队:

高雪峰 唐婷婷 王卓君 王馨馨 王昊文

指导教师:王军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