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学习型社会

论学习型社会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弄清学习型社会的含义和标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定明晰的工作思路和科学的策略方法。所谓学习型社会系指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需求并主动学习,社会能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愿望的社会。

黄利群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为我国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描绘了宏伟蓝图。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弄清学习型社会的含义和标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定明晰的工作思路和科学的策略方法。

一、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学习型社会(也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人提出的。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所提出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发出“向学习化前进”的号召。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教育大会”正式提出建立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术语于80年代末传入我国,部分地区和一批专家学者,以开展社区教育为突破,开始了在中国推进学习化社会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学习型社会系指社会的每个成员都需求并主动学习,社会能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愿望的社会。这是一个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引下,将学习贯穿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社会成员人人、时时、处处都能根据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或接受教育的社会。简言之,即学习得到普及的社会。

从普及教育到普及学习,是社会的进步。在新的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化的逐步实现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每个人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已满足不了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迫切需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使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和需要。这里所提及的学习,已突破了教师是唯一的权威、课本是唯一的知识源泉、课堂是唯一学习场所的局限,学习成了每个人以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过程,成了一个人的生存理念。

学习得到普及的社会,有如下特征,即学习参与的自主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机会的广延性、学习组织的普遍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渠道的多样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从而表明:

1.人人具有想学习、会学习并终身学习的机会与可能。

2.学习成为每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的需要,成为每个个体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学习更加适合个人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与工作、生活、休闲结合得更加紧密。

在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号召时,欧美一些教育组织和专家,就对学习型社会从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标准。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大体应具备以下几个标准:

1.全社会树立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为民众的学习提供完备的条件和设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普及高中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50%以上的成人参加学习,参加学习的成人中在职人员要达半数以上。

3.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并衔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实现多样化、开放化,以利于学习者纵横移动和选择。

4.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的培训网络,健全回归教育制度,将教育职能扩充到社会各个部门,处处成为学习之地,全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5.现代教育媒体广泛应用,因特网、多媒体、远程教育得到推广,使每个人个性化的因需而学成为可能。

6.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有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

二、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习型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社会前进的象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当它与小康社会建成时,会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局面;更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乃是推进与之相关的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过程。归结起来,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推动”:

(一)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源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作用最大。因为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物质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和损耗。只有人力资源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可发展性,并可转化为社会财富。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富民强国第一国策,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潜力最大的国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将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标准、目标和模式,实现以教育者为主体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人人以勤奋学习为需求,以知识更新为要求,以不断创新追求,就有可能把中国从人口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大国,使得中国人力资源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随着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大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将更加辉煌。

(二)推动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创新

教育体系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引下,由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系统、基础设施与物质条件系统、方针政策与法规制度系统、管理指导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终身化、社会化、多元化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将在以下几方面促进我国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创新:

1.普、职、高、成各教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衔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受教育机会。

2.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3.创办服务本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心,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宽领域、广覆盖、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社区学习、教育网络。

4.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校外学习的认可制度、可供学习者选择的课程管理制度。

5.建立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多元质量并重的评估监管机制。

上述创新,无疑为我国现国民教育体系增添生机和活力,从而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人才和知识支撑。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的,也是其必然结果。发展物质文明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发展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将为全体人民自主学习,不断更新完善自己,掌握科学文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方向和可能。此举必将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素养。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方式重在教育。因此,第一,学习型社会可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提供各种教育学习设施、设备,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二,学习型社会可促进全民自觉地实践精神文明。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人民群众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自觉投入全民道德建设活动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进一步得到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优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将得到传承。它必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成为礼仪之邦。

三、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有的专家提出,在我国形成学习型社会,需要三个发展阶段,大约需20年时间,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较完善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有科学的整体规划,选准突破点,依据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分类推进。要搞好试点,以点带面。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搞出特色。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急功近利,反对盲目攀比,反对“大跃进”。要精心组织,大胆创新,追求实效。要有必要的投入以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这样才能使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富有成效地进行。

从当前看,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在充分发挥已有学校系统和各种培训机构的作用的基础上,下力气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创建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

创建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所谓学习型单位是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效组织本单位人员学习提高,创文明风气,促进自身发展的单位。所谓学习型家庭,是有良好学习环境,家庭成员能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家庭。

单位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二者实现了学习化,无疑将带动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建设,必须制定好标准,搞好发动工作,搞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工作,搞好评估表彰的导向工作,才会收到成效。当前必须将此视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动员全社会力量,认真搞好。

(二)构建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成人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学习者。因而与学校教育系统并行的、能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培训网络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方面,社区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依托社区教育资源所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全员、全程”,即面向全体,终身教育是其特征,其宗旨就是要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社区教育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学校、家长学校职教中心、远程教育、因特网等为载体,构建起培训网络,为社会成员广泛的学习需求提供条件。这一培训网络中当前应着重建立并完善以下培训体系:学生家长培训体系(家长学校);待岗、转岗人员培训体系;外来人口法制及社区知识培训体系;中老年健康休闲教育体系;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弱势群体教育体系等。

上述体系的建设,必须抓好条件设施建设、专兼职及志愿者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以实现各种培训机构的实体化。各种培训体系,同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样,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所以,各级政府应站在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予以关注,做必要的投入,保证事业的正常进行。

当然,各种培训体系不能照搬正规学校的做法,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采取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习者真正获益。以受到学习者欢迎为标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独特的使命。

(三)营造有利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1.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义,宣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使全体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习观、成才观,认清想学习、会学习对社会及自身的意义,使人人学习成为社会风尚。

2.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各机关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不但自己要率先成为学习型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还要把自己的人才、知识、信息、场地等各种优势向社会辐射,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供全民共享的资源。

3.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上各种有利于教育和学习的因素,使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阅览室、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革命历史遗址、各种自然人文景观、读报栏、宣传栏等,形成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氛围,树立崇教尚学的社会风气,以良好的软环境熏陶全体人民,以学习提高为荣,以德才兼备为荣,以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荣。

4.要制定法规,如《学习型社会促进法》,从而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性实践,形成学习型社会更为艰巨而光荣,相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作者:辽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