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方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方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实践领域。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从单纯的求知进而成为生活的方式;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机构以使“所有的求学者均有其理想之处”为己任。在学习型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工作与学习的界限,而是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曾是依附终身教育而来的一种理想。

第八章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新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局限于课堂教育,也不局限于文凭和学历,而更多的是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将有益于吸纳先进文化,有益于借鉴世界文化,有益于弘扬民族文化,有益于继承传统文化,有益于改造落后文化,有益于抵制腐朽文化,有益于进行文化创新。于是,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迎来的是一个新的学习时代——学习型社会。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的概述

一、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概念,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实践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学习型社会时代。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及其目标设置

最先提出并论述学习型社会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罗伯特·哈钦斯,他是世界著名的新理性主义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倡导者。1968年,他出版了一部首先在成人教育领域引起震动的著作——《学习社会》。他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以外,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进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他还从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角度论述了学习对社会的意义,在《民主社会里教育中的冲突》一书中,他强调:“人是有理性,有道德,有精神的,人达到完善的境地即意味着其理性、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都富有这种力量,而学习化的社会就是希望使每个人的这种力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国际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由于在校学习(传统的学校教育)已不能再构成一个明确的‘整体’,因此教育体系必须加以重新考虑。……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即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1]该著述还专门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向学习化社会前进”为标题,从未来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改革方向到未来教 的基本框架与方式方法,以及基本条件与合作途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而勾画了 习化社会的发展。

(二)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对社会的改造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文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同时又论述了学习 社会的基本内涵;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跨越了学校教育范围(小学、中学、大学)而贯穿了人的一生,即终身教育。他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2]。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从单纯的求知进而成为生活的方式;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机构以使“所有的求学者均有其理想之处”为己任。因此,学习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一份终身教育的人类学习宣言的诞生。

在学习型社会里,人们很难区分工作与学习的界限,而是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表8-1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终身学习”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8-1 不同时代的学习特征

这就表明,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将会各有侧重地接受各种教育,而这种教育又将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机构进行,那么适应这种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可以分解为一个系统,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地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要求。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仍将是终身教育的主干部分。在这一阶段获得系统知识和能力训练,养成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企业)教育系统和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系统不断扩展其教育影响。[3]终身学习的发展宣告一种现代新的生命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诞生,同时表明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产生,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改造作用。“学习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学习将伴随并贯穿始终。没有学习活动相伴将不可能构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要求整个社会学习化,这种学习化不仅表现在国家和各种社会组织必须为人们的职业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表现在为人们的生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影响到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行为的变化。终身学习特别是社会成员的后续性学习成果将改变人固有的阶层和层级状况,对终身学习成果的认可将被提高到制度层面和社会价值层面,从而影响到劳动人事制度和企业雇佣制度发生变化。”[4]

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自罗伯特·哈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这个术语以后,人们对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也给出了许多定义表述,其中颇受关注的有以下几种。

(1)英国著名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学者贾维斯(P.Jarvis)表述为:

学习型社会曾是依附终身教育而来的一种理想。在此社会中,提供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因此,每个人均得通过学习,充分发展自己潜能,达成自我的实现。

(2)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对学习型社会的界定为:

一个所有公民都获得高品质的普通教育、适当的职业训练和在工作上个人可以终身继续参与教育和训练的社会。学习型社会讲求平等,并将使每个人具有知识、理解和技巧从事批判性对话和行动,以提升整个社区的生活品质,维护社会的统合及经济的成功。

(3)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在其《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份劝告书中,对学习型社会表述为:

这样一种社会的第一中心要害是:“要恪守始终不渝地奉行这样一种教育制度,即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运用他们的头脑,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学习。这种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教育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因为它对人的视野目标做出贡献,也是因为它给人的生活质量增添了价值”。而另一个中心要害则是“受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学习场所——我们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学习机会发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甚至发展到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一切场所。”

(4)埃德加·富尔等人对学习型社会的定义表述为:

这个社会“不仅必须发展、丰富、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越来越不能说,社会的教育功能仍是学校的特权。所有的部门——政府机关、工业交通、运输——都必须参与教育工作”。

(5)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则做了如下表述:

学习型社会将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权利能够得到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5]

综上所述,学习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与人类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知识和学习技能成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它是由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组成的综合体。

(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协会在1996年的年会上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学习型社会,并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五项特征:第一,学习被当作是终身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活动;第二,学习者把自己的进步当作个人的责任;第三,学习的评价是肯定成绩;第四,个人能力和共同的价值观、团组活动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第五,学习是学生、家长、老师、雇主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合作改进过程。后来,欧洲终身教育促进协会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五个特征:第六,每个人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责任;第七,不论男人、女人,还是残疾人、少数民族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第八,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创造性、有回报的愉快活动;第九,学习是外向的、开放的,对他人的文化、传统、种族信仰都能理解、容忍、尊敬和接受;第十,学习对个人、家庭、社会和世界而言,同样受到重视。

瑞典学者阿伯哈奠逊对学习型社会的特征进行了具体量化和设想:第一,全体青少年要接受11~ 12年的学校教育;第二,至少有1/4的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第三,在高等学校中应有1/2的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上;第四,应有一半的成人参与有组织的成人教育;第五,应有1/4的成人学习者是在职成人。

胡梦鲸教授则认为理想形态的学习型社会特征是:(1)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2)各种学习渠道开放而畅通;(3)各种学习资讯取得容易;(4)学习权利获得充分保障; (5)个人可以自由使用学习时间;(6)个人可以在最方便的场所学习;(7)终身学习资源得到统筹运用;(8)个人可以用多元化的工具学习;(9)终身学习活动获得充分经费配合;(10)个人学习成就得到适当认可。

综上所述,在学习型社会中,主观上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求学习,都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期望,客观上社会要有能力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愿望。作为一个社会形态来分析,学习型社会有如下特征。

第一,学习型社会首先是开放的社会。包括面向国际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开放;国内各地区、各城市、各民族之间的开放;组织与组织之间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友善和沟通。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公开和透明,思想和知识才能自由流动,组织内外信息才能广泛交流,域内域外资源才能高度共享,才能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知识、技能、心智和情感。

第二,学习型社会是快速学习的社会。面对迅速变化的社会,全面提升学习效率的唯一途径就是速度。比竞争对手学习速度更快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如果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就等于死亡

第三,学习型社会是自由学习的社会。学历有终点,学习无止境。我们将告别学历化时代,迎来学习型社会。学历只能是一种学习的阶段性象征,文凭随着知识的快速折旧而贬值。终身自由学习,是将学习作为生活的核心内容,进入自由的澄明境界。我们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更广泛的空间接受教育,我们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

第四,学习型社会是知识便利化的社会。知识便利,就是打破知识疆界,资讯随手可得,知识在全社会畅通流动,而且更专业化和个性化。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是知识的提供者、接受者、享用者和传播者,知识共享程度大大提高。

第五,学习型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学习最生动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习型社会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和方法创新。在创新中获取生机,在创新中赢得机遇,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三、国外学习型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国外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状

英、美、日三国分别代表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主要先进国家,在开展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活动上已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对处于初步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我国来讲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1.英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终身教育有了更快更大的发展,在实施机构、组织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改善。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英国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中央政府部门设置专门机构全面负责全国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工作。英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案规定国家教育科学部内设高等教育司,负责掌管大学与终身教育的重要政策。此外,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全国工商教育咨询委员会、全国师资训练供应咨询委员会及成人与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也具有推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职能。

(2)地方教育当局具体负责各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英国各地方教育当局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组织实施机构,在英国学习型社会构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般而言,地方教育当局负责该地区的扩充教育及成人教育机构的设置、设备及教职人员的配置等事宜。他们常利用当地的中小学校开设成人夜间课程班,也独立设置一些乡村或社区学院,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3)发挥志愿协会或团体的教育职能,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活动。英国有许多志愿协会,它们在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设立区域咨询委员会,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推广提供协调和咨询帮助。英国目前设有10个区域咨询委员会,分别对各地方教育当局推行的扩充及成人教育提供咨询和协调帮助;同时,它们也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研讨会等教育活动,为成人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

2.美国学习型社会创建的现状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社会实现终身学习,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设施、场所及机构。

(1)不断改善学校教育。虽然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但它仍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一环,而且是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进行了第四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是以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开端,在全国掀起了一场综合性的教育改革。

(2)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从事终身学习的特殊机构,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不平等并弥补了教育的不足。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社区成员不断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美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

(3)重视老年教育。美国的老年教育普遍受到政府及民间团体的重视,老年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健康与安全、住宅与居住地位、态度与角色的调整、时间的使用方法及家庭经济计划等。老年教育一般在大学、高中、教会及劳工团体等机构中进行。老年教育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参与学习的社会氛围,是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日本学习型社会创建的现状

日本政府为推进终身学习,对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进行重组,并于1990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同年,日本成立了终身学习审议会,负责向文部大臣提供有关终身学习的建议和咨询,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日本政府在了解民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引导和推动终身学习运动。政府通过调查,了解社会上潜在的学习需求和多样化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同时,重视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学能力。

定期举办终身学习节。为了激发全国民众参加终身学习活动的兴趣,文部省定期举办终身学习节,进行终身学习的研讨和演讲,展示和宣传全国各地、企业和团体开展终身学习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终身学习运动的普及和推广。

日本积极为民众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为满足就职者更新知识结构的要求,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为满足人们不同的学习需求,文部省重视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习机会,创建新型的学校如广播电视大学、学分制高中、专修学校等,这些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开展。

(二)国外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通过比较世界不同范围的主要国家开展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发现有以下趋势。

第一,把发展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学习型社会已是各国开展终身学习的理想目标。学习型社会即终身学习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个人能拥有均等的学习机会,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以自学或参与不同类型学习组织的学习方式,从事终身学习活动,满足多元化的学习目标。

第二,保障公民基本的学习权利。要开展终身学习,必要的启示条件就是保障基本学习权利,个人的学习权利不能因内外条件的影响而受到损害。联合国一再宣扬的人人教育、不同国家对特殊群体与弱势群体的重视等,其基本精神都在确保个人的学习权利。这也是学习型社会能否真正建立的意义所在。

第三,学习型社会强调平等的学习机会。开展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必须提供多样化且公平性的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欧盟及英、美、日等国也都强调学习资源的开发,开辟多元的学习渠道,一方面增加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则以补偿性教育来促进公平的学习条件。

第四,把实施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从个人的整个学习历程来看,成人学习占据了每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要部分,因此落实继续教育也有助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真正快速实现。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形态

一、学习型家庭

(一)学习型家庭的基本内涵

学习型家庭是把学习作为家庭成员基本需要,处于不断学习状态的家庭。当前在学习型家庭的建设中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出现两种倾向,即泛化和过窄化。如果学习型家庭中学习内容和形式太宽泛,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根据“提高社会知识含金量”的要求,把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内容界定为以文化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以书面、媒体为载体或专业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不能以隐性学习代替显性学习,来作为学习型家庭的主要学习形式。

学习型家庭的内涵包括:家庭成员具有尊重学习的价值取向;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家庭成员具有热爱学习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家庭重视文化学习的基本建设;家庭重视文化教育活动和消费。这一内涵中价值取向是核心。家庭成员不再把学习仅看作是义务、责任,而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不是出于生存的压力,而是一种享受愉悦。同时,这个内涵指出学习型家庭不仅指家庭重视知识学习,而且要家庭确立科学的人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明确学习型家庭的内涵是为了避免在实践中把学习型家庭等同于家庭教育的倾向——家长教育和帮助孩子学习就是学习型家庭。其实,家庭教育的指向是孩子,而学习型家庭的指向是全体家庭成员,学习型家庭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提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使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成为实现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途径。

学习型家庭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庭成员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最终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不存在无目的的行为,也没有无行为的目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是人的最高需要,也是学习型家庭中所有成员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学习型家庭与一般家庭的区别

根据以上有关学习型家庭的叙述,可以发现学习型家庭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四个要素。

1.学习型家庭强调家人有共同时间

共同时间是家庭活动的基础,没有共同时间,任何家庭活动都无从谈起。没有共同时间这个要素,上述的共同学习、相互学习等也无从谈起。所以说,共同时间是学习型家庭的第一大要素。

2.学习型家庭强调家人共同学习

有了共同时间是否就是学习型家庭了呢?事实上,有共同时间的家庭很多,但这些家庭并不是学习型家庭,因为其中的家庭成员没有或者甚少有共同学习;而且学习型家庭中所谓的“学习”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生活中的学习。这里所谓的“共同学习”也不仅仅是指家庭成员选择共同的时间各自学习自己的东西,而是家庭成员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

3.学习型家庭强调家人分享交流

分享与交流是学习型家庭的另一大要素。生活体验的分享交流、知识学习的分享交流,可以是学习过程的分享与交流,也可以是学习结果的分享与交流。家庭生活分享物质成果,也分享精神成果。

4.学习型家庭强调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

家庭学习不仅是接受新知、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转化知识,实现自我改变,包括观念的转变、行为的转变、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学无止境,而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又是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必须在学习中自我改变。

(三)学习型家庭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家庭”的概念,出自于“学习型组织”理念,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到学习型家庭都可以说是学习型组织的表现形式,而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单位。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细胞”,它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第一,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具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在个人生涯与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使学习成为人生永恒的主题,使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第二,学习型家庭必须建立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基础上。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亲子之间,无论在个人发展、家庭发展,还是生活学习上都能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以此来实现家庭情感互动功能,营造家庭温馨学习的气氛,建立交互式的共同成长的学习模式。

第三,沟通渠道畅通无阻。沟通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前提。如果父母能弯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子女对长辈能尊重体谅,代沟可以跨越,则两代人的心灵能够产生双向互动,而学习与分享是家庭成员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渠道。

第四,共同分享的理念。这既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共同分享观念,又是小家庭与大社会共同分享的观念。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婆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是一个共生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既各自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又共同分享成果和利益。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既承担社会义务,又分享社会的权益。

第五,具有发展创新的精神。家庭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为了创新必须营造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尊重孩子不同的见解。家长不能居高临下,应与孩子讨论不同的见解。家长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开拓知识面,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敏感性和积极进取精神。

第六,学习型家庭不仅重视知识的价值,更应了解智慧的本质,重视智慧的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固然重要,在生活中、实践中、社会中、大自然中的学习,更有助于使家庭成员成为充满智慧的现代人。不仅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学习型家庭是顺应知识经济和后工业社会潮流、提高个体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创建学习型家庭,也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创建学习型家庭具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诸多意义。

1.创建学习型家庭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经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陈旧和更新的速度加快,学习的意义也由掌握人类既定知识转变为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上来。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改变、自我超越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家庭本身是一个小型组织,组织内存在天然的情感联系,因此是一个培养情感、学习意识、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理想场所。创建学习型家庭也因此更具有时代意义。

2.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必须经由学习型家庭的普遍建立才能实现。从小处着眼,从每一个家庭的学习化开始,才能逐步建成学习化社会。

3.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

创建学习型家庭实质是按照六大要素进行个体修炼的过程,自我超越、责任感与爱、家庭愿景、共同时间、共同学习、反思与省察这六大要素更多的是对每个家庭成员人格、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修炼,是使个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因此,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利于个体实现自我超越、价值和人格完善。

4.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利于提高个体及家庭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学习型家庭要求家庭成员具有不断反省自身思想观念、行为、态度及心智模式的意识,并且通过家庭成员的会谈和讨论来逐步认识自己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观念和想法以扬长避短。学习的要义就是改变,一个能够不断反省并加以改善的人必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5.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及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家庭成员间不断沟通、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相互了解,在沟通中澄清误解与偏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质量不仅包括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包括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关系等。因此,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有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可能性分析

虽然学习型家庭是家庭的一种理想形态,但它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每一个家庭都可能建设成为学习型家庭。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可能性。

1.每个人都有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人的其他四种需要得以基本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越来越强烈。生存威胁、懒惰、逃避等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潜藏,但这一需要本身是存在的。因此,每一个体都有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自我超越与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即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可能性。

2.每一个体都有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包括爱他人和被他人爱两种。对于父母来说,爱子女的需要毋庸置疑。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是天然的,也正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间这种爱和被爱的需要,才能产生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各家庭成员也因此能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正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爱的情感,创建学习型家庭才有可能。

3.社会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并为之创造了良好条件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认同与接受,社会各界开始大力提倡学习的重要意义,并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例如各种校外学习机构的兴起、学习型组织的培训、终身学习指导等。另外,由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也为人们的思考与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总之,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创建成为学习型家庭,关键是你是否能够倾听内心要求发展与完善的声音,是否能将你对社会、对家人之爱发挥到极致,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

二、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

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构想的是系统动力学创始人佛睿斯特,他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企业的新设计》里,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非常具体地提出了未来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由从属转向伙伴关系、组织不断调整内部的结构等等。佛睿斯特的学生彼得·圣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继承佛睿斯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更多的整体动态搭配的技术,同时还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在近10年的时间里,圣吉对数千家企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一批企业做了辅导,从而积累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正是在研究企业管理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圣吉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按照圣吉的观点,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企业要想在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成为学习型组织。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必须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除了圣吉以外,还有不少学者也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或学科的角度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描述。例如加拿大学者鲍尔·沃尔纳曾对学习型组织做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这三个层次上的发展。”我国台湾学者杨硕英近年来致力于介绍和推广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并在这方面有不少自己的看法和心得,认为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用于挑战极限,不固守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利益所诱,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远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学习中体悟工作,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

从学习型组织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美满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6]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与传统的组织形式相比,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产生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综合了个人期望后提出的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共同的理想。正是这个共同的理想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第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队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队是最基本的工作和学习单位。团队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所有的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个基本单位的努力来实现。

第三,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成员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二是全员学习,即不论是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还是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没有什么特殊。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着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这一点过去重视的往往不够,约翰·瑞定提出的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执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执行,而是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执行,同时在准备、计划、执行中进行更高层面的学习。四是团队学习,即组织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创造“1+ 1> 2”的效应。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可以及时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第四,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自主管理,顾名思义是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权,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人翁意识强,容易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后,提出新办法,从而增强组织快速应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第五,知识创造和共享。学习型组织的显著特征是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并使知识在企业中迅速流动,这样每个成员都能便捷地获取和使用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第六,以人为本。学习型组织把人作为组织的重要财富,为个人的发展和学习创造条件。

(三)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式

1.鲍尔·沃尔纳模式

鲍尔·沃尔纳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企业教育与培训活动这一角度,对很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企业为例归纳出学习型组织构建的五个阶段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企业本身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习活动一般是自发的,不正规的,企业没有主动安排学习项目的意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组织学习步入了第二阶段即消费性学习阶段。一方面,组织内部仍然存在自发的、不正规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更多的现象则是企业出资选送部分员工到企业以外的教育部门进修。

第三阶段,规模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自身开始注意开展职业的教育与培训,面向企业中更多的员工。开始有意识地在企业内部开发适合自己特定需要的学习项目,并建立相应的学习基地来推动这项工作,但这时的企业学习活动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之间尚缺乏明显的联系。

第四阶段,企业已把学习纳入组织日常工作中。企业的课程设计进一步趋于成熟,无论是企业内部设计的课程还是请外面的专家设计课程,它们不仅都是从满足企业的特定需要出发,富有创造性,而且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标准,作为衡量员工各类技能水平的指标。学习的设计开始有意识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五阶段是学习与工作的融合。首先,学习的责任已经置于企业的管理指令系统中,成为部门主管、工作团队、员工个人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共同职责。其次,学习是工作创新的形式,要工作就必须学习,工作和学习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学习成为人们乐意做而不是必须做的事。再次,企业建立了组织绩效反馈机制,这是企业内学习组织的重要支柱之一。这种机制使得组织各个层级包括个人、工作团队或组织整体可以根据各种信息及时纠正或改进组织行为。最后,企业组织中工作团队的管理方式以自治为主。

2.约翰·瑞定模式

约翰·瑞定主要从战略规划理论的角度,分析组织学习的各种模式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点。他认为,一个组织未来的生存能力取决于组织能否实行系统的快速变革。他发现过去的几十年来,各类组织一直在学习怎样进行变革。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组织战略变革不同的运行机制,大致可区分出三种组织战略改革模型,它们曾经使企业成功地引入了各种变革。并在这三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模型即学习型组织。它有四个基本的要点,即“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时推行—行动学习”。

第一,持续准备。在学习型组织中,其战略目标的变化和机构改革始终处于一种持续的准备阶段。这种准备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改革项目,而是着眼于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不断地对经营行为提出质疑,为不断进行的改革做好永久性准备,使组织在多边的环境中能随时应付各种挑战。

第二,根据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修正计划。在学习型组织中,提倡计划的开放性、灵活性。这就是说,不断修订的计划往往比原始计划更有价值,灵活开放的战略方向比固定刻板的计划重要得多。特别需要注意在修订这些计划时要广泛地征求参与直接操作的一线员工的意见。

第三,即时推行。学习型组织在推行改革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按部就班,而是鼓励员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采取即兴创作的原则实施改革计划。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者,他们协同发挥作用,使改革成为一项共同的创造性事业。

第四,行动学习。行动学习就是从行动中学。学习型组织不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评估体系来衡量改革的成败。相反,它提供大量的机会使组织随时检验改革的成效,及时做出反应,从而调整组织的行动路线,提高效益,加快改革的进度。学习型组织不会坐等问题或危机的到来才采取措施。它的特点是非常主动、及时对行动做出反省并改变改革决策。边行动边学习,这一行为贯穿准备、计划和实施的每一个阶段。

学习型组织经过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和即兴实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同时又在为下次的改革做准备。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组织不断地进行战略改革,不断地获得创新发展,这就是瑞定眼里的学习型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3.彼得·圣吉模式

彼得·圣吉对企业组织做了大量研究。就如何使这些对学习不利的组织变为学习型组织,使之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并得到创新的发展,他提出了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的“五项修炼”。

第一,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通过学习,不断理清与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景。通过努力使个人能长时间地集中精力,能客观地耐心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因为整个组织的学习愿景与能力,是建立在每个员工的学习愿景与能力之上。因此,组织应充分认识到个人成长对组织是非常有益的,并创造鼓励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第二,改善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在内心深处是根深蒂固的,它影响着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与此相类似,一个组织内部也可能存在一种共有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的修炼要求组织检查和修正过去通常以局部或静态思考方式为主的心智模式,努力向以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思考方式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之间应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建立共同愿景。一个缺少全体成员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建立共同愿景可以把员工凝聚在一起,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为共同目标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的精神。这里的要点和难点是让组织的目标成为员工心目中的目标。为此,领导者必须注意与员工广泛交流个人观点,鼓励员工对未来做出卓越贡献,从而消除员工对改革的抱怨,并改变员工对领导个人愿景被动服从的情况。

第四,团队学习。在现代组织中,团队学习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单位就是工作团队。因此,要转变观念,学习的基本单位也应由个人变为团队。只有组织拥有众多的会学习的团队,才能开展成为善于学习的组织。团队学习的修炼要求团队成员能超越自我,克服相互间的戒备心理,学会如何相互学习和工作,形成共同的思维。真正的学习型团队能够使其成员更快地成长。

第五,系统思考。人们往往习惯于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分隔开来,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罪于他人或别的因素。圣吉认为,组织成员必须转变这种片面的、割裂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时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把自己与周围世界看成一体。也就是说,系统思考的修炼要求人们能纵观全局,形成系统思维模式,使人们能思考影响我们的诸种因素之间的内部关系,而不是把这些因素割裂开来。

(四)学习型组织构建的要点

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减少知识流通中的环节,提供员工友好交流的机会。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因为灵感只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萌发,只能从心灵激荡、思想相互碰撞中萌发。

建立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通过建立组织内部信息网,可以使每个员工通过网络来填充知识和信息,每个员工的知识都成为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

营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组织制度环境。形成对全体组织成员学习的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造知识共享的机制。

三、学习型社区

(一)学习型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欧洲是开展终身学习运动较早的地区,其对学习型社区也颇有研究。他们将学习型社区定义为:学习型社区是一个城镇,它的发展超越了提供公民所需的教育与训练的法定权责,进而透过提供学习机会,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参与式的、充满活力与文化意识的人类环境,以提高全体居民的潜能。

我国的台湾是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比较早的地区之一,一些学者对学习型社区的定义是:以社区民众为主体,以社区发展为目的,通过社区民众运用其机能及知识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且使生活环境中的经验变得有意义的一种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当学习、终身学习和社区发展被用来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生活品质时,即可称之为学习型社区。

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实践来看,可以把学习型社区理解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社区民众为主体,以社区发展为目的,兼顾个人成长与社区发展,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向民众提供学习机会并以多元的教育培训渠道来保持社区民众持续不断地学习;同时通过公共平台的建设来促进民众沟通与对话,从而使其关心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并通过评论与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改革,使社区朝向经济进步与社区统合的目标发展。

(二)学习型社区的特征

社区各阶层人士共享社区共同愿景,鼓励社区内民众有系统、持续不断地学习,鼓励社区成员进行互助学习,通过深度学习达成社区的集体沟通。

系统化调查社区民众的需求及满意状况,学习的规划与社区目标及社区工作相互配合。

主动追求社区的创新与发展,以冒险、实践的精神超越社区目前的状况。

以科学的方法增进学习效果,对于社区的各项学习随时给予反馈,奖励社区内的学习成果并认可学习成就,整合社区内外学习资源。

社区决策全员参与,将社区信息及学习活动成果保存在社区资源系统中,以个人及团体所学共同改造社区。

(三)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基本功能

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和社区文化。

通过创造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与交流模式,培养参与精神,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可以促进居民安居乐业和开创社区经济发展新局面。

通过不断推进都市素质教育,培养以活力、效率、秩序为基本内容的都市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区稳定,建设文明美好的新家园。

通过学习进家庭,加大家庭生活的知识与科技投入,促进社区居民衣食住行,个人进步、闲暇娱乐等诸方面知识化、科学化,有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通过学习型社区建设,可以带动学习与休闲产业发展,发展具有特色的社区经济。

社区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区经济与社区协调发展,提高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培育继承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

(四)学习型社区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延伸和体现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它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学习型社会,而它的基点是学习型社区的普及。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对教育的负责,将会出现“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因此建立学习型社区具有其时代性、前瞻性、紧迫性和全民性。为了使教育适应信息化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实施终身教育,社区互相合作,建立以培养学习能力,增进整体素质,提高环境意识,形成学习风气为目的和内容的互动式学习型社区。

实践中,互动式的学习型社区是建立在互相学习、支持、帮助与督促基础上的,学习意识普遍形成的标志,是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早日到来。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学习型社会目标的提出,社区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领域,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口,把终身教育置于一个具体的社区背景之中,渗透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统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逐步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真正形成一批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推动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

(五)培育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城市

社区是城市的依托,一个城市是由众多社区系统化、整体化而构成的。“在迈向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必然由舞台的边缘迈向舞台的中心。”可以说,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是构建学习型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学习型城市是在一个全球变迁的特殊时期,努力学习如何更新自己的城市,是与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城市形态。它以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为“细胞”,以知识为资源,以创新为动力,以持续学习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模式,以教育和科技为依托。

各地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活动,就是构建先进文化的一个伟大实践。通过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形成“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的现代学习理念,进而要在社区中构筑人人能参与的学习课堂,增强居民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营造出一块块学习文化的绿洲。只有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社区,都成为不同的学习单元,人人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才能建成学习型城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学习型城市

(一)学习型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一个概念。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而现代城市既是工业化的结果,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等。正如德国学者斯宾格勒所说:“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与“城市”概念不同的是,“社区”这一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既可坐落于农村,又可坐落于城市,两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德国人文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和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曾分别对城市的定位提出过中心场理论和中转站理论:一方面,人口和财富一般会汇集于交通中转地点,交通中转地往往也是商业中转地,所以在这些地方必然要相应建立一些服务设施并逐步发展为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可以作为服务于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中心场城市位居服务领地中央,其规模大小与其服务功能成正比。这两个理论对于理解城市的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习型城市指的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以学习和教育为最本质的职能,以社会化的终身学习和教育体系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城市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和谐城市。[7]

在该城市中,学习成为城市的核心理念,创新成为城市的灵魂,学习活动成为城市的时尚,学习与教育职能成为城市最主要、最本质职能,学习、教育与城市形成互动、密切交织,并贯穿于所有市民、所有组织、所有经济社会活动之中,每一个市民的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均能得到保障和满足,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点

第一,学习理念的普遍性。这正是学习型城市所强调的“学习成为城市的核心理念”。具体讲,在学习型城市中,每个组织、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把学习看作一种生活方式和手段,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特别是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还树立了以下理念。(1)市民的学习权利是市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是市民的基本人权的体现,应想方设法加以满足。(2)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城市的学习力,要把学习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来抓。(3)城市市民不断增长的学习文化需要,是人民大众根本利益所在,满足市民的学习文化需求,是城市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和责任。

第二,学习行为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成为全体城市市民的自觉行为和终生行为,无论是组织或个人,无不置身于持续学习之中,整个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城市一种鲜明的风尚,即“学习活动成为城市的时尚”。

第三,学习机会的平等性。在学习型城市中,每一城市市民,特别是城市中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均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自主的教育选择权,真正体现学习型城市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第四,学习和教育体系的社会性。学习型城市中,学习和教育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系统,而是“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整个城市通过充分开掘和整合社会系统中的各类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显性的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和教育体系,来承担全民的教育责任。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五,创新发展的特质性。学习型城市的价值向度在于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本身的持续发展。同时学习型城市最基本的品格在于为每个城市市民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每个人可以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开掘,创造才智得到充分施展,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第六,人际环境的和谐性。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环境的融洽和谐。随着学习活动广泛而深入展开,城市人的文明程度较大幅度的提升,再加上城市学习机会的平等性,人们就业能力提高,有着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则必然带来城市人际环境的和谐度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学习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是一个有利于城市及其市民大有作为、创新发展的和谐城市。

(三)学习型城市的功能

辐射性功能。区域地理学研究表明,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心。当该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向四周扩散,产生辐射功能。特别是高层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必然向较低层次的次中心城市、低层级城镇以及广大乡村辐射。就学习型城市来说,同样也是如此。高层级的学习型城市向低层级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扩散各种各类教育与学习资源,包括物力的与人力的、有形的与无形的等等。无形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型城市的先进城市文化,以及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经验体会等。

示范性功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无论其创建过程和创建成效,都会对整个区域产生示范榜样和发展导向作用,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强化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创建学习型城市和乡村的内在动力,以及加大创建力度和加快创建步伐。

服务性功能。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概言之,城市的发展丝毫离不开整个区域的支持,城市只有积极主动在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促进整个区域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这也是城市的基本活动、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城市这种基本的服务功能,同样适用于学习型城市。例如,城市的终身教育资源,可供周边地区共享,特别通过开放的远程教育可为整个区域服务;城市的学习信息和咨询系统的共享,以及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新理念、规划、政策、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推广和共享等。

基础性功能。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是区域的地域单元。两者之间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先形成学习型城市,从而带动广大乡村建设学习型乡村,整个区域形成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换言之,没有一个个的城市形成学习型城市,就没有整个区域的学习型社会。据此,学习型城市的形成为整个区域创建学习型社会起着奠基作用,是区域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四)国外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为代表顺应工业文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学习社会”,并于70年代及其以后,得到国际社会的赞同和推广。在同一背景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一项“教育城市”的计划,将教育置于城市发展战略的最前线。在整个欧洲,以巴塞罗那为首成立了“国际教育城市协会”,会员逐渐遍布世界各地250多个国家。

终身学习城市,与20世纪70年代随“终身学习”概念被采纳而开始采用。然而当时主流提法还是“教育城市”。后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发展成为终身学习思潮,由外向内的“教育”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育城市”概念的基础上脱胎而出“学习城市”。对此,于1992年在瑞典哥德堡所举行的第二届教育城市国际会议所提出的报告书得到充分反映。该报告书的中心是“市民持续终身学习的策略”,并将发展学习城市列入行动日程,在七个城市加以实施。这份报告引发了各国对学习型城市这一新生运动的重视。于是,在1992年后,学习型城市运动在国际社会特别在欧洲得到广泛推进。此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举办了五次学习型城市系列论坛,以此推动学习型城市在欧洲的开展。最具代表的是英国,该国积极响应这一理念精神,与1995年常设了学习城市网络组织。该组织和国家教育与就业部、国家成人和继续教育研究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州都创建了自己的学习型城市网络;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城市均将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学习型城市,将学习作为打造城市未来的关键通道。

学习型城市在发展初期,将数字城市等同于学习型城市,关注焦点是以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作为突破口,沟通现有城市内组织间的联系,来造就学习型城市。后来这种观点和做法得到了扬弃,现在学习型城市运动已进入到了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寻求适合于本城市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为此,2001年12月开始,欧洲委员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计划在六个不同城市和地区中有侧重地开展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活动。

(五)国内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现状

1.国内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现状概述

我国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是根据21世纪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8]我们要在这个时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我国现代化进程来看,目前已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在中国现有城市人口4.6亿的基础上,到2050年将达到11.2亿,占总人口的70%。未来50年有6亿多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将大大增加和扩大。但是城市化不是人口的简单集聚,而是产业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所指出的,“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劳动力的转移,商业和旅游业——这种大规模移动的结果是巨大的。个人的平衡、社会生活和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传统价值都受到冲击,而这种冲击和变化都要求人们能够以空前规模的变化去适应”。对城市而言,一方面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一系列层出不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建立现代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得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城市人的现代化,因为人的现代化不是城市现代化过程的副产品,而是城市现代化赖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比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仅带来城市交通拥挤、环境卫生水平下降、犯罪增加等显性的社会问题,也显现出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在认知上、行为上和感情上巨大的隔膜,以及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这个庞大的群体对城市现代化进程既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也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据了解,几年来,北京、上海、南京、大连、深圳、杭州、义乌、青岛、济南、常州、苏州等近50个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多数城市都把建设学习型城市列入城市发展计划中,并予以实施,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2.国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具体实例

北京朝阳模式是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发展的新发展观、改革观指引下的一种学习型城市的全新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及时而全面的汲取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正确的政绩观有机统一起来,使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执政为民、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相统一,走出了一条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新路子。

第一,“三位一体”的学习文明新战略。朝阳区作为北京商务中心区和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的所在地,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此为契机,朝阳区确定了以建设新北京、迎接新奥运、发展新朝阳的主线,以树立全民学习理念,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领导干部、全体市民和各级各类组织的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为核心,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文明新战略,确立了统领朝阳整体发展的三大工作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学习型城区,深化改革开放,并提出到2008年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区。

第二,以学习文明推进城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首先,在创建学习型城区的过程中,朝阳区以科学的发展观、改革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针,认真学习现代城市管理理论和现代公共管理知识,牢固树立为市场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思想,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了政务环境;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培训机制,拓宽渠道,吸引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优化人才环境;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企业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进取创新,优化了企业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塑造朝阳的新形象。其次,朝阳区以规划为龙头,以重点功能区的产业发展为依托,促进板块式经济发展,优化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城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区—城市边缘区—次隔离地区四个横向层次和北、中、南三个纵向板块的发展格局。

第三,朝阳区坚持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大力培养新兴特色经济,发展繁荣第三产业,提高层次和知识含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

朝阳区在学习型城区的建设中,以独特而敏锐的目光,发现学习文明建设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观、改革观、文化观、学习观,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树立创新精神,创造出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学习型政府

(一)学习型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1.学习型政府的内涵

学习型政府的内涵是指政府机构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制衡机制,在政府机构内部,每个公务员授权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其行使权力是充分的,其权利的行使也受到其他机构的制衡;在政府机构外部,它同社会上的信息是交互开放、相互学习的。政府机构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共享学习成果的系统,能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工作的社会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可以说,学习型政府,它不是一个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

2.学习型政府的特征

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决定了它能够进行持续的系统学习,从而具有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终身学习理念孕育的使学习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的机制,这样就使公务员时时处处置身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双循环学习中,而不是那种只为了执行某种特定的职能或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而进行单循环学习。

为保证政府机构建立一个能充分满足其成员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的机制,政府应该重新设计和建立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重视多种形式的激励,形成共享互动的心理氛围,使其成员不断实现知识、能力、观念和情感的有机内化,加速人的潜能的不断积累和社会价值的不断增值。另外,它还会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才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并不遗余力地创造有助于人的发展与提高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学习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的系统效应。政府学习必须强调学习的整体最优效果。尽管政府组织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学习是政府组织学习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政府组织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政府组织学习也不是个体学习的简单累加。政府学习必须是以个体学习、全员学习为基础,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形成政府学习效果的整体最优效应。

第二,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的持续性。政府学习不是—种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制度化了的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全员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学习。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个“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时代。知识和信息所具有的时效性、增长和扩充的无限性特点,决定了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只有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的实效性和目的性。—方面政府学习要求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在持续的学习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出全新的、长远的、开阔的思维视野。另—方面政府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政府内传播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政府自身能力,带来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行政管理绩效的改善。也就是说,政府学习要遵循学以致用原则,善于通过高效学习来获得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新观念为指导来不断修正、改善行为,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第四,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的开放性。政府系统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政府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交换关系能够顺畅地进行,并实现交换关系的平衡,政府才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发展。政府学习是实现政府系统与外界环境交换关系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该是—个建立多元回馈的、开放性的学习系统,既要善于从外部学习和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又要善于把政府内部创新的知识、信息、思想观念有效地传播和推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引导社会、改造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

第五,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的保障性。政府要形成制度化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是不可能的。这些保障机制包括: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予以奖励的制度;政府工作人员之间探讨和交流的机制和渠道;促进学习的激励机制;养成学习习惯的文化氛围等等。

第六,学习型政府强调政府学习与政府工作的良性互动。政府学习应该成为政府工作的—种方式,就像个体学习可以成为每个人的—种生活方式—样,学习已经化为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离开它生活就失去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学习也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组成部分,即要使学习工作化,这样可以为政府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知识资源和动力。另外,也要实现工作学习化,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逐渐体悟出学习的乐趣,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识社会的到来使创建学习型政府已经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知识社会,创建学习型政府之所以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学习型政府是提升政府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途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功能,就要不断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新趋势和新机遇做出灵活反应。学习型政府的建立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强化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利用,这样有利于政府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新趋势、新机遇、新观点、新知识、新信息等,改善政府以决策能力为核心的各项能力。另外,学习型政府中的那种鼓励创新、竞相创新的文化氛围,会促使政府不断突破陈规陋习,在思想观念上、行政技术方法上、行政体制上获得改革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行政技术方法不断现代化,行政体制的科学化、合理化会从根本上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二,建立学习型政府是强化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合法性是政府对社会实施治理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理解、接受和参与,取决于政府合法性基础的坚实程度。学习型政府的建立增加了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使政府更加了解社会公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真正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实现者、维护者和发展者;学习型政府的建立,有助于政府深刻领悟自己作为社会公平、正义、进步价值观捍卫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减少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学习型政府的建立使政府在社会公众中容易树立好学、进取、开明、勤奋的形象。以上这些方面足以说明创建学习型政府是强化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创建学习型政府是全面提升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政府公务员是行政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行政效率的高低。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创建学习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学习型政府所形成的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学习的习惯和风气,创造了—个最佳的成长环境,特别有利于公务员能力、素质和觉悟的提升,有利于公务员的全面发展。

第四,创建学习型政府是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先决条件。政府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政府的倡导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是某种社会风尚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样,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一靠政府政策的积极倡导和引导,二靠学习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榜样示范效应。只有政府率先建立起了学习型政府,才能引领其他社会组织的效仿,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才能有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三)建立学习型政府的途径和策略

在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问题上,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提出五项修炼,即系统思维;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尽管圣吉的五项修炼给我们创建学习型政府提供了极大的启示,但由于圣吉是从—般意义上和—般层面上来论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所以它的这五项修炼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圣吉的五项修炼为指导,结合我国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创建学习型政府应该遵循以下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的全体工作人员应达成学习的共识,并树立矢志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坚定信念。思想认识准确与否、到位与否对人的行动具有直接的支配和制约作用。只有政府中的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个体学习、组织学习的重要作用,并由此达成了创建学习型政府的共识,学习型政府的建设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路子。否则必然产生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或者导致前功尽弃的结局。因此,创建学习型政府,首要的是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中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达成学习的共识,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坚定信念。

其次,建立健全政府学习的各项机制。既然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学习的渠道和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基本内容。(1)政府组织应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员工素质层次等实际情况,系统地、全面地、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制定—个长期、中期、短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学习计划。相应地,根据单位学习的整体计划,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制定自己可行的学习计划。(2)分别形成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整体学习的机制。个体学习是整个组织学习的前提,因此要创建学习型政府必须用制度的力量促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成为学习者,无一例外。团队学习是—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团队学习可以产生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团队学习是整合个体学习的过程。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学习过程,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经验的交流、共享和更新,常常会产生突破性思维,有利于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出现理念、技术手段、制度等的创新,从而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效能。(3)形成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探讨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政府工作人员之间探讨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是有效传递信息、启发思维、增进感情和理解、相互促进和提高等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诸如专题研讨会、学习沙龙、对话会、信息通报会、议事咨询会等等。(4)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引导学习,真正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才能推动学习的持续和深入。当一段时间的学习明显地改善,或者是潜移默化地改善了工作的时候,就会激励政府工作人员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政府工作人员面临新的工作领域,或者新的工作技术和方法的挑战,又会迫使他们必须以学习方式来适应新工作、新形势。

再次,要形成完备的保证学习型政府得以建立并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学习型政府的建设除了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保障条件外,还应该具备比较健全的保障机制。没有完备的保障机制,学习型政府的建设要么流于形式停滞不前,要么进展迟缓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内在地包含了以下保障机制的建设。(1)逐步改革政府现有的组织结构,建立有利于知识、信息创新、传播、共享和利用的组织结构。政府的现有组织是典型的传统科层制组织,这种组织是适应近现代以体力劳动、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而设计的高度理性化的组织。当知识社会已经到来,整个社会即将过渡到依靠智力劳动为主要工作方式的时候,传统科层制组织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譬如:强调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压制了下属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抑制了组织内的信息传递;视人为生产工具,否定人格尊严和价值;遏制组织学习等。因此知识社会的到来,要逐步改革政府组织结构,要在继承传统科层制组织理性、高效、稳定、规范等优点的基础上,建立扁平化的、具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以打破传统科层制组织不利于知识和信息创新、传播、共享和利用的缺点,使政府组织结构适应建立学习型政府的需要。(2)建立学习效果的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在建设学习型政府的初期阶段,由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尚未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建立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给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施加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有利于养成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风气,有利于提高政府学习的效果。(3)塑造有利于政府学习的行政文化,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行政文化是政府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所接受并自觉践行的一整套价值观、目标理想、行为规范、精神追求等。为了有效地创建学习型政府,就必须倡导、追求和崇尚知识的价值观,塑造政府中的知识英雄、学习英雄和创新英雄,形成鄙视不学无术、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的机关风气,以有效手段推动政府机关学习习惯、学习氛围的形成。

第三节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异同

(一)共同点

1.共同主张教与学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

终身教育的名言是:教育——从摇篮到坟墓。

学习型社会的格言是: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地学习。

情况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这篇报告所重申的那样:“终身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

2.共同主张教与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

终身教育的阐释是:教育既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又要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

学习型社会的注释是: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不同个体与群体的不同学习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所做的概括是:教与学“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共同主张教与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所谓主张教与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即弥合教育系统的割裂、清除学校教育的围墙、整合教育的设施和资源、扩展教育的社会渗透和参与,使教与学可以无所不在。

终身教育的代表思想是:使教育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学习型社会的执着追求是:学习——学校教育的超越;教育——全体社会的参与。

4.共同主张教与学目的的双重性

教与学目的的个人和社会双重意义,在这三大理念中得到了共同体现。

终身教育的观点是:教育既服务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又服务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陈述是:提供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基本观点在1997年德国汉堡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再次得以强调: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与学习的内容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变化背景来重新设计,另一方面又应以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来精心设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差异性

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大理念各自不同的情况来看,它们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指向上的不同

两大理念在其具体的目标指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终身教育理念的目标倾向于实现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保罗·朗格朗通过对社会变革和人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考察,对传统教育制度投掷的首枚炮弹就是批评其“闭锁僵硬,一次终结”。认为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仅在青少年时代去获取的教育考虑方式已经显得陈旧不堪,必须加以彻底的“粉碎和摒弃”。而未来社会,必须以超凡脱俗、高屋建瓴的姿态,走出简单叠加或相互割裂的误区,去构建一种充分考虑社会和人生发展需要的,具有持续而全面、有机而开放之显著特征的教育体系。

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目的则更是为了实现一种社会形态的超越,变过去学习权利少数人拥有,学习活动部分人参与为学习权利人人保障,学习活动人人介入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不存在出身、性别、种族、收入、区域等方面造成的障碍,每个人一生之中,都能享有学习的权利,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总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个人是终身学习的个人,团队是终身学习的团队,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这样一种理想状态。

2.战略选择上的不同

不同的目标规定着不同的战略选择。

终身教育为了实现对传统教育制度的超越,必然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应当整合各种资源,为其每一个公民创造终身参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可能性,即把建立对所有公民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战略首选。

学习型社会理念为了实现社会形态的超越,它的战略核心就是要合理地清除学习的障碍,公平地提供教育机会,使社会变成一种学习形态的社会。由此,在具体的战略构想中,它就必然要采取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不同的战略选择:奉行先进开放的教育制度,倡导个体和群体对学习自觉而有效地卷入。

3.实践重点上的不同

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战略自然导致了两大理念对其重点实践领域的不同思考。

终身教育,更多地将目光集中于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包括对其资源、体系、结构、布局、沟通、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的一连串思考。

学习型社会,除了关注以上两个方面外,还特别希望推到前台的实践活动有:落实学习者的学习权利,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构建多元开放的学习网络,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教育,个人成为学习型的个人,家庭成为学习型的家庭,组织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社区成为学习型的社区,城市成为学习型的城市,等等。[9]

二、终身教育的实践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国家和社会在发展终身教育事业中的激励、推动作用,实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标。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制度,建设具备人人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家厉以贤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一文中认为,学习型社会应表现为:一是学习将成为一种自身发展的需求;二是学习和教育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三是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四是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五是学习和教育形成互动,密切交织;六是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在行使自己的职责的同时,也要行使学习和教育职能。可见,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终身教育。

(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习型社会为前提

终身学习是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把教育和学习看作是以学习主体为核心的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具有极强的主体性特征,因而对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的强调就成为终身学习的前提。

终身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学习,而是从学习者自身需要出发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学习。在此意义上,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因而,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授者的角度向引导者方向转变,通过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技巧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实施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

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人才成长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仅仅在学校就能完成的,是要经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一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过程。终身教育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途径,其任务就是保证和促使连续不断的学习,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它帮助人们在迅速变革和逐步一体化的未来世界中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掘自身潜能,以具备安身立命的生存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根本手段。

三、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我国迎接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化的最新成就,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扩散,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机遇大大增加了。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形成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式膨胀,现在人类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产品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导致知识和技能快速过时。因此现代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适应工作变动的需要。为了适应和驾驭未来社会而学习,为了使生活更美好、生命更有意义而学习,这都是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强大动力。信息社会推动着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习型社会支撑着信息社会的运转。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决定了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知识经济对我国的教育规模、教育水平、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挑战。以终身教育为基础,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终身学习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是满足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是实施高质量有机整合的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人力资本理论新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本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为标志,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本被视为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带给个人和社会富足的源泉。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教育投资被视为最主要的部分。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生产增值价值,所以,教育投资也被视为最为高效的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的影响是直接而全面的。它在客观上适应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教育在规模膨胀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投入的产出效益,更加注重教育内涵的发展,终身教育正是在此理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被世界各国接受,并成为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构建学习型社会是适应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形态和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发生转变,社会形态中最明显的一项改变,就是从一个“生产导向”的社会转变成一个“消费导向”的社会,消费者对生产过程有越来越多的参与和选择的机会,消费文化正在形成之中,经济体系转型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日益复杂,经济转型同时也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环境甚至是整个工作世界,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每天都在变化,再也没有任何前置先修式的学习,可以使“学以致用”得以恒常的实现,在工作环境内外的正规延续学习、非正规偶发学习和非正式多元化学习变成不可或缺。由此可见,学习型社会的来临,是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的一个结果。

四、学习型社会构建模式探析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应该创建“三主”模式。

(一)主导——政府的职能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通常理解为建立开放、灵活、发展、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和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的社会。那么在这个体系的建立中需要有一个主导者,或者叫管理者、组织者,这个角色非政府莫属。

(1)政府必须建立机构,指导和管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工作,研究、规范、启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社会激励机制。

(2)政府必须重建社会的知识价值体系,要由尊重资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转变,由追求人际关系向追求学习、追求创新转变。在干部的任用上,由只看能力向既看能力又看学习转变,从只重学历向更重“学力”转变。

(3)政府必须保证学习型社会必要的物质需求,要从财政预算上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建立现代化的公益性的图书馆、阅览室,建立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促进教育的社会化;要建立强大的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建设。

(4)必须率先建立学习型政府,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将学习变成从政的第一需要。

(二)主体——社会的角色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不是靠哪一个组织或哪几个人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全社会都来关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才是基础。

(1)以社区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是学习,但前提是教育,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立体化和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必须整合各社区内的学校、机关、团体、企业的教育资源,同时挖掘社区内的各种人才组建社区学院,改变社区内各单位和各院校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局面,为广大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

(2)以团队为单位开展集中学习,逐步建立各种学习型组织。相比社区学习来说,团队由于工作联系的紧密性,整体素质的均衡性和共同愿望的一致性更容易开展学习,建立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政党或者学习型科室、学习型班组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3)以学生为核心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的建立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前提。

(4)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三)主动——个人的态度

无论是学习型社会还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都体现在提高个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所以,如何引导个人主动、积极、自愿地学习是关键。

(1)鼓励建立个人学习计划。

(2)建立学习型个人指标评价体系。

(3)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阵地。

(4)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五、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

任何一个社会的改革总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并且以思想观念的变革贯穿于改革的始终。21世纪的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发展学习型社会,实际上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进一步的变革要求。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践来分析,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前提,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学习型社会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制度与实践方式,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与经济转型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当全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都树立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形成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时,学习型社会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各种水平教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受教育者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和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二)组织力量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无论是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研究,都是不够的。我们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强理论指导。所以,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实践探索,为在我国建立和发展学习型社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一方面,要组织专职研究人员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发达国家的实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和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可行性方案等进行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各级各类学校及学习组织成员参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从客观、中观、微观角度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类型的研究与实践。只有把学习型社会放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才能真正确立大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为政府制定政策、法令、社会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建设这一目标。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使“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通过立法转变为国家意志,真正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在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酝酿终身教育法。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实现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应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估制度,作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四)积极推进面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各项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

我国推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已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就其性质和作用来看,应该属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在教育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应该主动探索建立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型社会的途径,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美满幸福的和谐社会。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3]胡慧平:《新经济,呼唤学习化社会》,中国人才,2001年第7期

[4]吴忠魁:《终身学习:对教育及社会的改造》,中国教育报,2002年第1期

[5]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许正中、江森源:《学习型社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7]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

[9]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