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教学环节与精细教学常规管理的结合

注重教学环节与精细教学常规管理的结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仍然存在学校管理领导力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内驱力不足的问题。我校注重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锤炼,从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做起,奠定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我校重在作业布置的规范与学生作业质量的监测。上述要求都属于基本教学环节,而把握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也是学校课程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重要的是与本校校情相结合。

精细教学环节管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能力的实践探索

黄 琴

学校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课程品牌,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

对基层学校来说,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执行课程政策,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方案的能力;有效进行客观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学校把握好课程计划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改革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同时,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迫切需要通过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迫切需要提升校长驾驭课程改革的能力、教师把握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一、注重课程领导力的理论与本校校情的结合

理论的生命在于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实践的成功在于有了理论的指导,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实践课程领导力的理论,还是提升学校课程团队对于课程的领导能力,都需要与本校的校情相结合,也就是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会有效、有益。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县处于中等水平。近年来,我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有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务求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学校管理领导力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因而,我们从本校的校情出发,把现阶段课程领导能力实践的要求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够掌握大纲与教材要求,备有质量的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包括钻研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实际,研究教学方法,编制学期(学年)和单元教学计划,写出课时计划(教案)等。备课是教师教学重要基本功之一,体现了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我校注重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锤炼,从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做起,奠定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

2.教师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素,上有效益的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上课质量。教师能不能上好课、上有效益的课,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要素的把握如何。主要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这正是课程领导能力的重点。从总体上说,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尚不够高,把握教材、上好课的能力有所欠缺,尤其是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掌握上,还没有到火候,因此,我校把教师能够把握课堂教学的要素、上有效益的课,作为提升课程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

3.教师能够布置有效的课外作业,巩固课堂教学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重在作业布置的规范与学生作业质量的监测。

4.教师能够明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差异辅导

教师要能够明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内分层教学,课外差异辅导,这是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对于前者,教师要集中精力抓好课堂内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后者,应该在区别对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虽然不应该本末倒置、前后颠倒,但是,对一些后进学生注意课外辅导也是十分重要的。我校有大量的上海船厂务工职工子女,也就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的流动性相当大,学习基础水平差,尤其需要教师的关心与经常的辅导。

上述要求都属于基本教学环节,而把握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也是学校课程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重要的是与本校校情相结合。

二、注重教学环节与精细教学常规管理的结合

(一)有效集体备课

1.明确要求,落实行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并对照《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预设好教案,在课堂实施中关注生成。

教学中,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把各单元的内容分派到组内每位教师,进行主备,备出第一份教案;然后组内教师集体研讨、修正,达成共识后,由主备人进行调整完善,形成第二份教案;各任课教师再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形成个性化教案。

具体的流程是:定量主备→定人主讲→集体评议→完善共享→复备教案→课后反思。

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这种同伴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预案(教案),为教学最优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专题查阅,适时指导

我们将教师备课的各个环节设置成多个专题板块,每次重点查阅指导一个专题板块。例如备课管理小组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先对教师备课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情况进行:“研讨—指导—查阅—反馈—跟踪”。再用几个星期的时间重点对“师生活动、作业分层设计”这块进行剖析,同样进行“研讨—指导—查阅—反馈—跟踪”。我们相信,这项工作对教师备课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打造优质课堂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心灵互动、实现生命对话的舞台。我们聚焦课堂,积极开展常规性的推门课、引领性的展示课、激励性的亮相课活动,使精细管理的理念贯穿课堂,向常规落实要质量,向课堂细节要效益。

推门课——学校分管领导随时听取教师们的常态课,课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总结优点,找出不足,制订改进措施。对上课问题较多者,进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展示课——学校每学年都要对县级、校级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借此机会,让他们的课堂向全体教师展示。上学期,围绕“小班化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展示了6堂骨干教师的课,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听4堂骨干教师的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主题撰写、交流观课后的感受和体会。

亮相课——几年来,学校引进了不少青年教师,激励性的亮相课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促进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平台。上学期,5位青年教师就学校“打造主动有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这一主题,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向全体教师亮了相。相关教研组都举行了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改进意见,执教老师也做了深刻的反思与重构。

(三)加强作业管理

首先是建章立制抓落实。在听取教师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制定的《学校各学科作业常规要求》发给每位教师,组织大家通读,熟悉内容,让每一位教师明确自己在作业布置、批改上要做到些什么、应该怎样做,同时全校每班教室内张贴一份,班主任利用午会等时间宣传,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便于学生操作,教师管理。

其次是搭建平台搞展示。每学期期中考试过后,我们总要用一个星期每天中午的时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学生作业检查、评比、展示活动。一—五年级每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评出10份优秀作业参与校级层面的展览评比。星期一—星期五每天中午12:30—13:30举办一个年级的作业检查、展览、评比活动,轮到哪个年级展览,由该年级各班班主任带领班级学生组织参观展览,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也要求人人参与,同时邀请中层监控人员以及各班语文、数学、英语课代表担任评委,评选出各班每门学科一名最佳作业选手,以及每门学科每年级一个团体奖,学校进行颁奖。

三是反思活动促提升。活动结束,认真反思作业展示情况。在教师层面:让教师不仅看到同一门学科其他班级教师的作业布置题型的丰富多样性、批改的方式方法规范性、批语的激励性,以及其他班级学生作业与自己班级学生作业之间的距离,还能吸收到其他学科教师作业布置、批改的长处。在学生层面:对各班的课代表来说是一次能力的锻炼,对全体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榜样的激励作用,鞭策自己今后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中层监控人员层面:发现了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的差异,教师中的层次性,有利于今后更多地关注薄弱教师和薄弱班级。

(四)优化个别辅导

1.学困生辅导——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袋

开学初,教导处建立学困生档案库,每位任课教师(语数英学科)认定本学科每班两—三位学困生,并明确学困生在学科学习中存在哪一方面的问题,本学期重点辅导所存在的问题。教导处下发记录表,帮教老师记录每周辅导内容,围绕存在问题,小结反思。教导处建立学困生汇总表,根据教师记录表、学困生前后几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对照,一方面考虑学困生是否可以“摘帽”;另一方面检测教师对学困生辅导的有效性,同时也作为下学期接班老师的一个参考。

2.学优生辅导——创设竞赛活动平台

开学初,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确立班级智优生名单,然后定期根据学优生的特长加强辅导,或是围绕研训部规定的一学期竞赛内容进行训练,并记录下每次训练的情况。学校教导处汇总各班学优生名单,并注明学优生的特长,形成档案库,然后要求各教研组在一学期内由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和组员一起自主开展年级组的学优生学科竞赛活动。活动结束,对获奖同学,在年级组办公室前张贴红榜,以致鼓励,促进智优生的发展。

(五)精细质量监控

测试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检查,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环节,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一次测试的结束也是下一阶段教学的开始,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监控窗口。

1.制定复习评价方案

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学校教师人人制定复习评价方案。各备课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中全组教师的智慧,共同梳理教材知识点,按照循序渐进、阶段侧重、专题突出、精讲精炼的原则,合理安排好基础复习,强化能力,补漏补缺,上好每一堂复习课。

2.加强单项检测

教导处在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召开各学科负责人会议,明确各学科质量监控要求(包括单项检测和综合检测),然后由学科负责人制订学科检测方案,包括检测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检测人员、检测学生数等,通报教导处,再按时间节点落实检测。

3.做好质量分析

测试结束,不管是考试学科还是非考试学科都要进行质量分析。质量分析共分四个层面:首先是任课教师根据试卷分析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其次是教研组质量分析,主要分析教研组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教研活动的质量;然后是学科负责人分析,主要分析学科教学情况、学科教研活动情况以及对命题的评价等;最后是学校分析,汇总全校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成绩,根据一学期教学工作情况做出评价,明确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差异,提出今后教学要求等。

三、注重完善教学常规制度与教师校本研修的结合

(一)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常规规范落实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稳步、有序和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为了使我校的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法可依,今年一开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就着手修订各项常规管理制度,依据科学性、适切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组织学校教导处成员共同参与《备课制度》、《上课制度》、《听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个别辅导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制订,然后把讨论稿下发给各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修改稿,再下发给各学科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整套涉及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完备、明确、富有规范性的制度。

教学常规制度经过几上几下、反复修改,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被广大教师乐于遵守。我们想,只有大家共同编制的标准,才是大家愿意遵守的准则,这样教学的领导力才会不断提升。

(二)加强校本教研,推进教学常规精细管理

1.规范校本教研制度,明确校本教研任务

教导处期初召开学科负责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明确一学期教研工作的任务、要求。学科负责人和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围绕课题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

各学科每学期教研活动不少于五次,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持人;三有:有主题、有主线、有主讲;两记:记出缺勤、记活动过程;三会:教师会听课(边听边思)、会评课(评优点、亮点、缺点)、会学课(取长补短);两双:双目标(教学目标、课题目标)、双捆绑(教研活动和绩效考核捆绑、教研活动和中层监控捆绑)。

每位教师每学年围绕课题,结合“二期课改”理念至少上一节挂牌课或教研课。

2.丰富校本教研形式,健全监控制度

实践性强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研效益,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课题式教研、论坛式教研、阶段反思式教研、学习交流互动式教研、课堂案例式教研、问题式教研等。

为保证校本教研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学校还制订了校本教研监控实施意见。每个教研组都安排一位中层干部当监控人员蹲点教研组,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学习等教研活动,审核教研组活动材料,包括教研计划的制订、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出缺勤、评价表的填写、书面材料的积累等,审核通过及时交教导处。

3.形成校本教研激励机制

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每个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后,教导处根据活动参与情况、上交的资料等进行考核奖励,一个月发放一次。教师必须参加相应的学科听课活动,记录详实,明确时间、地点、即时点评内容,听评课作为学期绩效考核参考指标。每学期学校评选出两个优秀教研组、两个优良教研组进行奖励。

总之,提升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的领导能力是因校制宜的,不同的校情,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于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思路、着眼重点、途径与方法,都有所不同。我校从校情与实际出发,实践“落实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务求精细实效”,这是适合我校实际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法宝。

(作者系崇明县竞存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