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

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高等院校组织和管理教学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进行。因此,教学计划管理是大学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价等环节。该类教学计划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批准实施,各高等院校遵照实行。当代学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大学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

大学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高等院校组织和管理教学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计划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就不能很好地展开相关的组织教学活动,也就不能保证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教学计划管理是大学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价等环节。

教学计划应体现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反映教育的应有价值。教学计划还应明确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服务。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大体分为三类:其一,指令性教学计划。该类教学计划由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批准实施,各高等院校遵照实行。其二,自律性教学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作统一要求,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编制的教学计划。其三,参考性教学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一个参考性的教学计划,各高等院校可以参照这一教学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

(一)大学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和依据

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制定的,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专业的课程设置、各门课程及各种教学环节顺序安排、学年编制和学时分配上起着统筹规划的作用,是高等院校组织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参考。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制、学习形式、课程设置、开设方式(性质)、学时分配、教学进度、教学环节、学分计算、毕业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为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制订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

1.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是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因而,教学计划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制订和修改,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觉悟和献身精神的“四化”建设人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教育和教学管理的指南。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因此也必须服从这个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年来的扩招政策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教学质量下滑,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水平越来越令人担忧,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这使我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同经济建设相协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借鉴和吸取国内长期以来得出的经验和教训,理论联系实际,遵循教学管理工作自身的规律,利用自身规律指导具体教学工作,使教学计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

当代学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当前学术发展呈现出分化和综合两大趋势。一些学科不断分化,朝着更加深入精细的方向发展。另一些学科,彼此相互关联,向着互相融合的方向延伸。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应体现国际发展潮流,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当关注当代学术发展的新动向。此外,教学计划的制订还应紧紧围绕我国当前的科教兴国战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

外国高等院校关于教学计划的有益经验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参考依据。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从整体水平上来讲,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基本国情出发,吸收和借鉴外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来弥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之不足。其次,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们避免走许多弯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2.教学计划制订的原则

教学计划体现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遵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它是指导、管理和评估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专业特色,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教育文件和教育精神,将制订教学计划的有关原则分述如下: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原则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高等院校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要作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使之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教学计划中还应适当增加一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体育内容,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优化教学,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人才。

(2)“专”与“广”相结合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要根据这一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各高等院校的性质和类型不同,其具体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各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安排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时间等教学因素。良好的知识结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除了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还需要学生有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中要同时处理好“广”与“专”这两类问题。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重视实践效能,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专而不狭、广而不滥。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最终要作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因此,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推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良性教学过程,让学生能用实践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制订教学计划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与专业需要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能力出发,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合理安排习题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明确实践的内容,保证实践训练的时间,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自身发展运行规律的知识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自觉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按照教学活动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精心组织教学管理。这些内容包括开课顺序、课程间内容的衔接、课时的分配和实践环节的布置等若干事项。

(5)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个体智力因素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速度也有所不同。老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自身潜力。教学计划是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它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二)大学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1.教学计划的制订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培养各类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的标准,它反映了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规格和特色。制订教学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不仅只是一个明确性指标,它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计划。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紧紧围绕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主题,同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国家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会有新的变化。当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富于开拓精神,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关于哪些专业,开设什么课程以及开设课程的顺序的内容。课程设置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和学生培养的依据,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任务,围绕这些任务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设置直接为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开设课程的种类及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这一中心。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体系严密,因此要处理好课程设置的规范化问题。按照不同性质,课程可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就是通过调节不同性质课程的种类和比例,使不同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科学搭配、密切配合的系统。所以,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也必须根据教育学原理正确确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教学时间的分配

教学时间的分配是教学计划的具体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决定着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一般来说,教学时间的分配以学年为基础,新生开学时间大都在9月初,学年的结束时间不晚于7月底,一年间共有两个学期。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有所不同,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4)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一个专业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授课、考试考查、社会调查、生产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等,是教学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学环节的主次主要反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如课堂授课占的时间较多一些,考试考查占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各个教学环节的主次和其占学时的多少也会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工科学校的实习环节较多一些,化工学校的实验环节较多一些。

2.教学计划的实施

好的教学计划能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离不开教学计划的有效顺利实施。在教学计划的实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内容还不够完善,有的规定不适应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等。增强教学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教学计划的有效顺利实施。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涉及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长期选编、教学环节的组织和经常的教务常规管理。

(1)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规定某一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它的内容包括课程的知识范围、目的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对编写教材、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大纲编写的原则有:①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为依据。主要课程在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可以多一些,次要课程内容可适当少一些,使教学大纲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大纲不仅要保障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增强他们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大纲内容少而精且详略得当。教学大纲要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学术发展成就。在保障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学术前沿,了解学科的发展新趋势。⑤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引入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引发学生的有益思考。

(2)选编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阐述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时教材编写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师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

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自己长期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还是对国内外本学科教材的最新成果和基本内容的借鉴和吸收。高校的教材编写工作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成果卓著的优秀教师进行,这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要加强选编教材工作的管理,抓好教材的编写、印刷、发行等环节,适时开展优秀教材评审工作,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

(3)组织教学环节

高等院校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和课堂讨论、实验课、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社会调查、考试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内容。下面就其几个主要环节进行分述:①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知识传授过程,其特点是直观、深刻。教师在授课前经过精心准备,通过简明的语言,扼要地将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必要时可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现代技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②习题课和课堂讨论。习题课和课堂讨论是在老师辅导下的课内练习或讨论,能够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内容。对于教学难点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③考试考查。考试考查既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系统回顾,促进学生查漏雨补缺的过程。通过考试考查学生主动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考试考查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该规章制度进行。

(4)教务常规管理

教务常规管理是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常规管理,包括以编制执行课程表为中心的一系列工作环节的教学运行管理、日常教务工作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务常规管理根据教学计划,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力图构建一个稳定的、协调的、灵活的教学秩序。抓好教务常规管理是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三)大学课程管理

高等院校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管理的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它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1.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在西方,对课程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其一,课程是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设置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教学计划得以具体的实施和执行。其二,课程是教学的具体内容。将课程定义为一个具体的学科内容,如高等数学、数理逻辑等,这是对课程最狭义的理解。其三,课程是学生有益的学习经验。这里的课程内涵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总结归纳出的一套学习经验的总称。

在我国,对课程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如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考试考查环节等。狭义的课程仅指一门具体的学科,即教学课程表里的一门具体科目。

课程的内涵丰富,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并不统一。当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大学里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有序过程。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讲,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的趋势是教学与课程逐渐走向融合,大学教师便是教学与课程的中间纽带。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大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肩负起课程开发的责任

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不同,大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大学课程的专业性相对基础教育课程更强。这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的需要。学生进入大学后,被分入不同的专业,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专门的学习,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②大学课程的内容紧跟学术发展潮流。高等院校不仅是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而且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场所。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的课程就要不断关注最新科学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符合社会的需要。另外,高等院校承担着科学研究任务。科学研究离不开教学经验的总结,因而课程中也必须有最新科研课题方面的内容。③大学课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是常识教育、通识教育,大学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它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大学课程管理中,要安排好各类专门的课程及其比例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得到整体的优化。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有:①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②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④保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分为四类: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不同性质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①公共课。公共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的课程。如外语课是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培养学生阅读有关外文书籍资料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课程。公共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应选修大学课程。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③专业课。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及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科学成果和发展趋势,为将来的专门研究或社会工作打下基础。④选修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对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通过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有利于使自己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大学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应当追求的首要目标,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状况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质量的管理同时也是调控一个学校的教育策略的指挥棒。科学、成功地运用这个指挥棒对一个学校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求要有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观的树立要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我国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结合我国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质量观就是,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出:既有强健的身体,又有聪明的头脑;既能满足自己的个人内心需要,又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既自我内心和谐,又能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的大学生。这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心智、理智、德智、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其次要求根据质量观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教学质量控制要做到:第一,要明白与理解控制的方法手段以及控制的对象(控制的要素)。教学质量可以通过那些方法与途径对教学的对象施以影响,已达到该教学质量要求,这是管理者首先要明白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制度、机构、人才和具体的教学质量指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指标是具体的、微观的、可操作的、可衡量的指标。第二,合理计划、并利用合理的方法手段组织各要素,进行管理与控制。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各要素,为着共同追求的目标前进。这是控制管理的重心所在。这是一个依据制度、通过机构、组织人才实现既定质量指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是有计划、有秩序、有激励、有鞭策。第三,分析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试。控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会使我们偏离既定目标。所以,我们要分析——分析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分析预期质量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较调。真理是相对的,我们制定的质量标准也是阶段性的,所以要时刻调整,力争做到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学生的需要。第四,反馈。管理总是阶段性的,在每一个阶段完结之后,我们都应该以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一下本阶段的教学情况。并把这个衡量的结果,作为制定下一个教学质量具体指标的依据、或者作为管理经验,反馈给制定者或管理者。第五,教育质量的改革。改革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能谈到改革。所以,我们常常所谈到的改革,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那仅仅是量变而已。教学质量的改革也是一样的道理,它需要长久的分析、比较、调整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这是在前述四点反复多次的循环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的。而每一次改革都前一阶段的总结,后一阶段的开始。每一个阶段性的质量控制都是在为改革增量。

质量管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半封闭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与社会需要的协调性上,学校的每一次质量管理过程的完整的循环结束之后,都需要和社会需要做一次比较,并利用此比较结果来对下一次质量管理作以较调,这种较调促使教学质量与质量管理技术在一步步的提高,所以说,质量管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半封闭的循环系统。

学校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国家的大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的单位系统。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最高的层次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他们制定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掌握着规划权、经济上的分配权和具体的大学教学质量考评权。再次是大学里的决策人员。他们制定学校具体的方针、政策、规划,并对各个职能机构进行定期的、适时地检查和监督。最后一个层次是学校的各个教学机构,主要包括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学位办等机构。他们要做的是具体的、详细的教育管理工作。以上各个层次中,越往上、管理得越宏观,越往下、管理得越微观越具体。但是它们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上级的方针政策需要下级的贯彻实施才能实现,下级的贯彻实施,为上级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可以检测其正确性。但是无论如何,这个系统的统一性在实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系统只有充分发挥了它的整体作用,我们所期望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