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环节的历史探寻

教学过程环节的历史探寻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过程的环节也称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也即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进程。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首次提出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这样,柏拉图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对话→辩论→思考→善。他在教育史上首次论证并实践了班级教学这种工厂式的教育组织模式,开辟了班级教学的先河。

一、教学过程环节的历史探寻

教学过程的环节也称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也即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进程。教学过程的环节究竟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从古至今,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

(一)古代教学过程环节探寻

1.孔子的“学、问、习、思、行”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孔子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影响巨大,而且对世界教育影响深远。他首创规模巨大的私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余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启发教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习温故(“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启发思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博返约(“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以及“一以贯之”等。孔子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且,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十分重视学与问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行结合,其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学→问→习→思→行。

2.柏拉图的“对话、辩论、思考、善”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承前启后,影响巨大。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首次提出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他创办“学园”,免费收徒,吸引许多学者,是“学园派”的开创者。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柏拉图把辩证法和数学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在柏拉图的“学园”中,师生之间用对话形式教学,由此掌握辩论之术。他强调学习几何,由此掌握推理之术。同时,柏拉图十分重视体育和艺术的学习。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声学等学科,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三十岁以后,进一步学习辩证法,掌握“善”的本性。这样,柏拉图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对话→辩论→思考→善。

3.朱熹的“学、问、思、辨、行”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信奉儒家思想,重视伦理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他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分阶段:15岁以前的教育称为小学教育,15岁以后的教育称为大学教育。朱熹执教五十年,兴办和发展“书院”,提倡和实践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与“小子之学”不同,“书院”属于大学教育,它要始于读书,终于立身。他对读书之法颇有研究,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的门生将读书之法总结为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朱熹阐述了《中庸》所提倡的“为学之次序: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一步主张:“知先行后”,故有“学、问、思、辨”,最后是“行”;“知易行难”,故必须“行重知轻”。还主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知行相须互发”。因此,朱熹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学→问→思→辨→行。

(二)近代教学过程环节探寻

1.夸美纽斯的“模仿、发现、纠正”

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捷克人,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于1632年发表《大教学论》,此书的基本结构是以“适应自然”为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演出九条教与学的一般原则,其中三条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和迅速性原则。并且由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各分别引出十条小原则,由教学的简明性和迅速性原则论证了班级教学的八个问题。他在教育史上首次论证并实践了班级教学这种工厂式的教育组织模式,开辟了班级教学的先河。他积极提倡应用直观方法、程序方法进行教学,认为感性先于理性,整体先于部分,简单先于复杂,重要先于次要,并建立了一套同近代科学文化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既研究了一般的教学过程:感官→记忆→理解→判断,还研究了一系列特殊的教学过程,例如艺术教学过程是:实践→榜样→模仿→纠正,等等。归纳起来,可以把夸美纽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概括为:模仿自然→发现偏差→进行纠正。

2.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名著《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提纲》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的四阶段说,并将其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可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是指教师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是指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系统”是指教师作出概括和总结;“方法”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四个阶段所对应的心理要求分别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他的门生又发展为“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曾风靡世界,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影响巨大。赫尔巴特开创了课堂教学过程阶段论的先河。随之而来,有许多中外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课堂教学阶段的新设想、新程序。

3.杜威的“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著作颇丰,社会活动积极,并且积极进行教学实验(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从而形成了颇具实践价值的教学思想体系。杜威认为,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有局限性,用此理论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把教育的中心从教师和教科书转换到儿童,这种“转换”,它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以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提出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9)一书中,杜威对教学过程的论述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它必须负责一步步地展开它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简言之,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4.陶行知的“生活、行动、联系、前进”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卓越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一认识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人”。生活即教育表明,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用生活去代替教育;社会即学校表明,社会与学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用社会去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表明,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知即传表明,生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互教互学、自觉觉人、教人者教己、小先生制等。所以说,生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教育人民”、“人民为自己生活的提高、进步所希求的教育”,其特质是“生活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在《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可以看到陶行知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生活→行动→联系→前进。

(三)现代教学过程环节探寻

1.罗杰斯的“信任、真诚、移情”

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他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回答“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促进学习和如何去爱学生”这一问题。他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把“案主中心疗法”运用于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他把教学自由问题作为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并把自由与责任联系起来,积极推进教学民主。在《学习的自由》(1969)一书中,罗杰斯提出应该十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要求教师用情和爱、信任和真诚去教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信任→真诚→移情。信任,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学好;真诚,就是教师诚实而不虚伪,不把自己情感强加给学生;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

2.布鲁纳的“获得、结构、转换、发现、评价”

布鲁纳(J.S.Bruner,1915-),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思想家。他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出发,强调人的质量比人的数量更为重要,进而指出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去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智力;要重视广泛地使用“发现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产生学习的行为,从而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要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按照不同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特征进行教学。在《教育过程》(1961年)一书中,布鲁纳提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涉及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这三个过程。获得的结果是形成结构,转换的结果是要有所发现。所以,布鲁纳结构模式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获得→结构→转换→发现→评价。

3.巴班斯基的“选择、优化、组织、激励、检查”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运用马克思对劳动活动过程的分析阐述教学过程的同时,率先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现象和教学过程,并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思想。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他研究了如何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内容。除了“因材施教”这一古已有之的思想外,它增加了“因课施教”的思想,即要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最优的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1982)等著作中,巴班斯基提出一种基于选择内容、形式,优化结构、方法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选择→优化→组织→激励→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