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学校的办学新模式的思考

社区学校的办学新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教育是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学校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从而形成终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有力的舆论导向。近年来,堡镇社区学校每年一万人次左右的培训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堡镇社区居民的心中。如今的堡镇社区学校是由镇和教育局联合管理下的成人学校。

社区学校办学新模式和功能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顾 斌

社区教育是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学校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优质的社区学校建设能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质,社区成人教育的质量,不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在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有关社区教育和发展社区学校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对镇社区学校的办学新模式和功能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一、社区学校的优良传承

1.“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催化了社区教育和社区学校的成长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全面素质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已将我们带进了终身教育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终身学习。我们只有树立起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才能获得终身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社区教育和社区学校的不断发展是水到渠成的,社区学校已经承担了业余教育、老年学校、特色学校等功能,为社会业余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场所。

2.高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为社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市郊农村正朝着“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上海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之间,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为了谋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已经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精神层面都发生了转型,发展社区学校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有着厚实的现实基础的必然。

二、社区学校功能开发的探索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学校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对于组织实施社区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使社区学校的设置应适应本社区成员学习需求,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成为每个社区领导心中思索的一个问题。

基于以上基本认识,我认为社区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加强功能开发:

1.支持终身教育体系,提供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服务的功能

社区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关于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能保证社区各类学校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带动整个社区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社区学校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树立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使社区居民感悟到: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事情,而是贯穿整个人生;学习不仅是为自己谋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终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有力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堡镇社区学校每年一万人次左右的培训量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堡镇社区居民的心中。但从另一个侧面说堡镇包含堡镇乡、新渔乡、五滧乡(合并而成)。全镇目前下辖18个行政村、393个村民小组,9个居委会、250个居民小组,总人口是67 139人。要使社区教育面向全体成员,推进全员终生学习还是有可以挖掘的潜力。

2.完善多样化、多功能育人体系,提供更适合社区需求的教育服务的功能

社区学校是公益性、社会性显著的教育机构,它能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区教育网络中的各成员提供各类教育服务。社区学校提供的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具有大教育观,它融入了社会,融入了社区,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教育服务更注重时效性、及时性和实用性。它能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适应其生存、发展、娱乐需求为依据,提供尽可能周到、细致的教育服务,并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

社区教育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多样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口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各类的合格人才,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推动社区的各项建设。例如:我们堡镇社区学校常年开设老年学习兴趣班13个、职业技术培训班12个。对年老的退休或在家人员进行夕阳红教育,让他们发挥余热,丰富业余生活;也对在职或下岗的居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帮助这类人员通过学习掌握技能提高工作能力或重新就业。因此,堡镇社区学校还可以结合学习型城区建设,开展了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和各种旨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整体素质的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如可以开办“全民健身活动”、“全面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全民艺术节活动”、“百万家庭学礼仪”培训活动、“学普通话、学英语”的“学双语”培训活动等,可以通过多样化、多功能的活动,完善育人体系,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切实提高全民素质。

3.提供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精心打造高素质人才的功能

随着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那些中老年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特别是社区服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社会需要专业人才,但社区学校解决的是低素质的全民培训,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缺乏一定的思考。例如,崇明已经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一座新兴的生态岛旅游岛,根据崇明发展旅游业的需求,缺乏很多旅游的一条龙服务的人才,如旅馆、导游、餐饮、服务等产业链都需要服务型的人才,为崇明的旅游形象提升作出贡献。因此,根据崇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开展适应农村新生活的各类培训,帮助他们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社区学校的办学新模式的思考

1.社区学校管理新体制的思考

社区教育是整合社区内各组织单位的职能优势,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同时以社区学校为核心,整合各企事业单位办学点、村民学校、镇党校、团校、老年学校、外来流动人口学校等教育资源,组成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

如今的堡镇社区学校是由镇和教育局联合管理下的成人学校。如果堡镇能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将家长学校、法制教育基地、中小学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燎原计划实验基地等教育的功能开发出来,按照县对社区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社区的具体需求,制定社区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和社区公益活动;同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对策,采取措施,协调解决办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校务委员会委员要经常深入学校教学第一线,听取教师和学员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社区教育“全程、全员、全面”的特点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工作要求,统筹安排活动场所,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社区学校接受区教育局在业务上的指导,并组织专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参加业务培训活动。

2.在教育对象、内容和手段特点的新挖掘

社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具有广泛性和层次的多样性,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社区教育的对象其年龄、学历、职业、阅历、兴趣爱好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社区学校应按其差异进行划分整合,开展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活动。例如对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对青少年注重文化知识道德教育和科普教育、对流动人口注重法制教育;对弱势群体注重生存技能培训;对新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注重政策法规教育;对老年人注重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根据以往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的基础,对社区学校的教育内容实施“两大板块”和“专业系列”。“两大板块”:即以各类短期培训班、技能学习班、全员大培训等为主的非学历教育;以各种文体团队的培训和活动的开展,文化生活的宣传等为主的社会生活教育。“专业系列”可以开展崇明人才需要的学历培训,如以旅游为主线的服务型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各类等级考试,也可以是英语、日语、德语等语言的等级培训,还可以是出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教育手段上,社区学校的教育跳出了传统的“灌输”方式,它更多地采用“因势利导”、“因需而导”、“因人而异”的教育手段,注重学员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有活动教育、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开放式教育等。

3.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学校还应将社区内特有的当地文化教学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居委会、学校校外活动基地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统筹管理,分工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力以赴形成教育合力。

特别是社区学校的师资来源,可采用选派、招聘、聘请、交流等方式构建起来的。通过整合社区内有志于社区教育的学者、专家、教师、文艺工作者及热心社区教育一切人士,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性强、有特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做大做强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正在发展的事业,已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区教育载体的社区学校建设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社区居民将在这所大学校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继续探索社区学校的办学模式,不断开发社区学校的功能作用,构筑社区教育的坚实平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系堡镇业校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