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分层的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村职业教育正是在社会分层的规制下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定位作用。但实际上,这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普遍存在,并且无法避免的一种历史现象。社会分层不仅是客观的,也是社会所必要的。具体而言,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即资源富有者因易于获得新的社会资源将会更加富裕,而资源贫乏者因难于获得新的社会资源将会更加贫困。

一、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分层的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正向功能有利于激发人们努力的积极性,负向功能则有碍于个体向上流动机会的获取。农村职业教育正是在社会分层的规制下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定位作用。

(一)社会分层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社会分层(相关概念及理论参见附录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社会分层的客观性表现在: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社会分层现象,一种旧的分层过程消失了,另一种新的分层过程就会取而代之。社会分层的必要性就在于它不仅无法避免,适度的社会分层还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形成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一种动力机制。社会分层的必要性正是社会分层必然性的背后依据。

对于社会分层,过去我们的理论主要着眼于如何消灭它,视之为万恶之源。但实际上,这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普遍存在,并且无法避免的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7)所不同的是,各个社会的分层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传统社会里,社会分层都是建立在各种先赋的条件之上,并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层则是以职业、收入和社会声望等形式的不同出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无法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社会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规则和制度对社会资源进行不平等的配置。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之间形成无法解决的尖锐历史矛盾,不管人们用何种方法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其结果都会导致人们在拥有社会资源上的巨大差异。

社会分层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还表现在,一种旧的分层过程消失了,立即就会被另一种新的分层过程所取代。人们可以消灭一种具体的社会分层形式,却无法消灭一切社会分层现象,正像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消灭了阶级分层以后,各种身份分层就会悄然出现一样。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消灭所有的社会分层现象,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更符合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分层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分层模式。

社会分层不仅是客观的,也是社会所必要的。社会分层反映的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差别,而社会正是从这种结构性差别中发育出一种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这种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情况下,通过社会资源的差别分配,保证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类社会所必须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奴隶社会相对于原始社会的进步性正是表现在这里;②由于社会资源的差别分配,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推动着人们为追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去奋斗和竞争,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二)社会分层的功能影响着教育作用的发挥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层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1.社会分层的正向功能

社会分层对于整个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就社会整体层面而言,社会分层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人类社会与其他系统一样,需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如果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绝对平均的状态,那么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缺乏推动力。社会分层的出现,肯定了人们在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声望地位等方面的差别:一方面,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不同的社会个体调配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职位上,保证每个社会职位都由合格的人员担任,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并通过个体间的分工协作,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分层会形成一种社会竞争机制,为人类的拼搏进取提供一个表达方式,其开拓进取精神支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分层肯定了人们奋发图强、力争上游的精神,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2)就社会个体层面而言,社会分层是因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是对社会个体之间能力和素质差异的肯定。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有其合理性,由于社会分层是对社会成员的不同能力特别是对社会精英的非凡能力的认可,因而它能激励人们为增强自己的能力而努力,从而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的素质和水平。

2.社会分层的负向功能

当然社会分层不仅具有正向功能,而且还存在负向功能,社会分层的负向功能指社会分层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社会整体层面而言,社会分层是权力和特权作用的结果,社会分层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及其集团的利益,会通过各种手段将掌握的权利和特权制度化、合法化和固定化,他们通过继承或世袭的方式,将阶层地位传给后代,并且限制其他阶层的精英分子进入社会的高层,这可能导致权力阶层的腐败,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就社会个体层面而言,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现象,社会分层与个人能力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有其不合理性,也就是说,社会地位较高者并不一定是能力较强者或贡献较大者,因此,社会分层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人们的能力和贡献,从而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3)社会分层所依据的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原有社会地位的不同。具体而言,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即资源富有者因易于获得新的社会资源将会更加富裕,而资源贫乏者因难于获得新的社会资源将会更加贫困。其结果是引发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从而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社会分层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在理论上充分认识其正负功能,是我们具体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理论背景和前提。其正向作用在于个体可以通过教育机制流入上层,而其负面功能又影响了弱势阶层对优质教育的获取,正负作用共同造就了农民获取教育机会的目的性和可能性,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呼应

人们已经看到了教育水平确实有助于人们向上层社会流动。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了。不同的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以学历制定;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又会及时传达给学校,学校将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结构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样,通过教育分流,教育流层(包括类型)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就形成了紧密的对应关系。

“教育分流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把接受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几个流向,使其分别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8)(相关理论参见附录三)。分流教育意味着学校体系的分化,不同类别和阶段的学校教育,有着迥然相异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前景。最基本的教育分流是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之间的分流。所谓生存教育,就是一个人为适应某一社会的基本生存而必须接受的教育。相应地,地位教育即指超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以获取更好的社会职业地位为指向的教育类型。受教育者或学生通过分流进入不同的教育分流层次,就会获得不同的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是指受教育者或学生通过分流进入不同流层、流向、流型,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而获得的最后教育结果,可操作性的指标则是“学历”或“文凭”。因此“教育程度”是教育分流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获得不同程度的教育,就会影响到学生从事不同的职业,进而影响到学生流入不同的社会阶层。

正如Deng and Treiman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9)正因如此,谁能获得教育分流机会,并在分流中取胜这一问题,就被置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位置,教育分流结构或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经济分化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机制(10)

在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中,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关系最为明显和密切,表现为一种对应的关系。表1-1和表1-2分别从“行业”与“职业”两个方面说明了受不同教育程度者流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首先,从“行业”来看(见表1-1),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主要集中在国家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占18.25%),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占24.50%),制造业(占18.16%)等3个行业中。而据陆学艺等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这3个行业均处于社会上层与中上层。初中(63.56%)、小学(85.21%)、文盲(94.40%)等3个层次教育程度者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行业,这几个行业处于下层与中下层。高中(包括中专)文化程度者所流入的行业比较分散,有23.17%流入了制造业; 11.56%流入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行业;国家机关、教育文化艺术等两个行业加起来有16.21%,这些行业是社会的中层或中上层。此外,有26.62%的高中生流入农、林、牧、渔行业,这是由于分流所造成的。

表1-1 全国1%人口按教育程度分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资料(11)

img4

续表

img5

其次,从“职业”角度看(见表1-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主要集中在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占53.5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9.25%),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岗位(占14.70%)等3种职业岗位上,处于社会分层的上层或中上层。而初中、小学、文盲3个文化层次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63.30%、85.04%、94.27%)及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21.22%、8.98%、2.70%)等职业中,这是社会的下层或中下层。由于高中这个层次包括了中专等教育流型,因而流入的职业阶层也比较分散,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22.09%,办事人员等占7.41%,商业工作人员占8.71%,服务工作人员占4.00%,这些都是社会的中层或中上层职业。也有25.88%的高中生流入了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有关职业阶层,有25.85%的高中生流入农林牧渔劳动者职业阶层,这些是社会的中下层或底层。

表1-2 全国1%人口按教育程度分不同职业人口调查资料(12)

img6

综上所述,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上层或中上层;初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层文化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下层或中下层;高中(包括中专、技校、职高)教育程度者则主要流人社会中层或中下层,但如果分流不当,也会流入社会底层。这就表明,教育分流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个体在分流中只有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流入理想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教育流层结构对形成社会阶层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