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本构思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本构思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范畴,为何强调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具有可行性?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未成年人教育系统。由此可见,从学理上来分析,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具有可行性的。如图所示,①表示家庭教育决定个体学校教育的起点与水平,②表示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撑与

(三)“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基本构思

1.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既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范畴,为何强调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三者同属教育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具有教育对象相同、教育总体目标一致、教育功能互补、教育过程互动等特征。

(1)教育对象的同一性

家庭、学校与社会有着相同的教育对象,即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具有主体性的未成年人。当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教育形式会有所侧重。比如,在儿童初期,家庭教养占据主导;步入学龄期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会显著提高。但是,教育个体在发展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业问题、青春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交往问题等,都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对接起来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此外,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兴的观念,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国外的一些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进入我国,为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客观上也要求三者实现对接来促进教育的进步[26]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教育目标,即最终要把受教育者培养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从三者关系看,家庭教育处于整个未成年人教育体系的基础地位,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和培养兴趣爱好等目标需求;学校教育强调个体的社会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社会教育重点在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由此可见,虽然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义务,但经仔细分析可见,就其本质而言,三者的教育目标间却无实质不同。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未成年人教育的重点都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推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三者只是在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不同,其本质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当然,在由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未成年人教育平台中,不同教育目标间互相联系、彼此一致的一体化过程并不是三者目标的简单混合,不是一种教育目标对另一种教育目标的全面代替或掩盖,而是通过强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学习目标间的内在联系,在充分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共同构建起未成年人教育目标体系。

(3)教育功能的互补性

从教育功能上来看,虽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存在着不同和分工,其中,家庭教育侧重于个人道德品性与修养的塑造,其内容主要包括轻松的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习惯的形成;学校教育则以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从而为个体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注重从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社会教育更多的是在已有家庭、学校教育学习的基础之上为满足个体进入社会后的实际需要而做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种分工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理解。从时间上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接性,家庭教育是个人接触的第一种教育学习形式,紧接着个体在学校中度过其从儿童直至青年的教育阶段,并随着个体的成长进入社会而迈入社会教育范畴。尽管不同教育形式之间也会存在交叉和重叠,但在个体成长的每一个独立阶段都会有其占支配地位的教育形式。从空间上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几乎囊括了未成年人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全部空间载体,它们彼此互补、相互呼应、彼此合作,共同完成对未成年人教育的任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成年人教育合作平台的构建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性。合作平台的构建可以在突出每种形式的特色的基础之上,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加强不同教育学习内容的内部联系,强化彼此的互补性,突出整体,从而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学习之间内容上的系统优化与整合。

(4)教育过程的互动性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未成年人教育系统。在教育过程中,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并彼此影响。家庭为学校教育奠定基础,社会为学校教育创造环境,它们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社会是家庭教育的运用和延伸,学校是家庭教育的继承和延续,它们共同影响甚至冲击着现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内容。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基地,家庭是社会教育的根基,它们共同制约甚至直接左右着社会教育的方向和动力。三种教育学习形式在日常交往过程中既彼此牵制又互相推动。“三位一体”教育合作平台的建设正是力图为各类教育形式间的互动交往建立一种常态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三者间的良性运行,促进传统单向交往走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学习间的多向沟通和联动,为消除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间的不和谐,促进三者间的统一协调发展提供便利和条件。

作为教育工程的子系统,学校、家庭、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三者在时空上循环衔接、相互兼容,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教育目标宏观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基本一致的;教育内容是互补的,内涵和外延上是互为依托互为凭借的;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各有所长、情境各异、手法各异,殊途同归。因此,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系统观点、层次观点、动态观点,设计与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使教育的目标、结构、组织、管理、运行达到均衡、协调、有序、动态、和谐,使系统中各部分的本质属性达到最优化组合。由此可见,从学理上来分析,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是具有可行性的。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模型

中央8号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

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如图1‐2所示,A表示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进行的共性化培育过程;B表示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挖掘和发现儿童的天赋潜能,培养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而进行的个性化培育过程;C表示社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化培育过程。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所示,①表示家庭教育决定个体学校教育的起点与水平,②表示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撑与导向作用,③表示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起着辅助与优化作用,④表示社会教育会对学校教育提出反馈与挑战,⑤表示社会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环境与条件,⑥表示家庭教育会影响社会教育的基础及其发展[27]

img3

图1‐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关系示意图

总而言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不同形态,在教育过程中,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既分工不同又互促互进。任一教育形态的失误都可造成未成年人发展的障碍,任两种形态教育的不协调都可导致教育方向的逆转,教育效益的下滑。唯有形成合力,将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才能避免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力量相左、互相掣肘、力量相互抵消的现象。

但是,合作绝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是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和系统同构属性的现代化教育系统工程。在“三结合”教育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合作主体的教育功能,发挥合力中同质分力不同的独特作用;要探索优质的组合模式,提高合作意识,自觉作为、发挥优势,自觉、互动、互补,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赢与共识。这种教育合作才会更有针对性、更灵活、更机动、更全面、更有活力[28]

(1)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

在三种教育形式中,学校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专门研究教育问题,更能把握教育的科学方向。学校教育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系统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完善的组织形式,有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系统措施,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和教育水平的教师。学校可以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不仅体现为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控制,而且可以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一定的调控,充分利用和发挥它们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从人的成长历程看,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主要是在各类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学校具有在社会上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助。

因此,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必须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原则。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需要充分发挥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使其在尽到自身教育责任的同时,积极向另外两种教育延伸。具体包括:

增强意识,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学校信息公开是促进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桥梁。要规范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公开制度,做好学校基本情况、规划与年度计划、招生、收费、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安全管理、学生服务、突发事件处置等重点信息的公开工作,让学校在阳光下透明运作。

学校教育应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强大的教育科学知识支持,以保证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实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比如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与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也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密切配合,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校内外结合,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发挥纠错功能,即防止和克服家庭及社会上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应摸清社会和家庭影响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通过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把学校教育同社会与家庭中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先入为主的规律,使学校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影响的前面,变学校影响的“后入”为“先入”,这种抢先“打预防针”的教育,可使学生在碰到“后入”的社会和家庭的消极影响时,具有“拒腐蚀、抗污染”的能力。而且,学校还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青少年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对学生“先入”的错误思想进行引导和矫正[29]

推进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沟通。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是形成各方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合力的有效办法。学校加强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联系,可使家庭和社会全面地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部署,从而采取与学校教育一致的教育思路,以增强教育的合力。推进学校建立与家长、社会联系的责任人制度,健全联系沟通机制,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微博、虚拟社区、家长接待室等举措,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和社区实践,通过协助社会净化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能够有效推动学校和家长、社会的互动,能够帮助学校灵活应对家长、社区提出的合理诉求,及时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2)家庭教育是基础

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是最早和最初的教育。对于教育系统而言,家庭教育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教育之源。

首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走进学校和面临社会之前已经在家庭打下了教育基础,家庭教育给了个体最重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技能和知识,养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习惯、语言和言语沟通本领,培养了他们对生活、对他人的爱心情感以及人格等最基本品质。其次,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进程的关键。人的成长有着许多发展关键期,一旦错过,其教育效果在以后是很难补偿的。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鲁姆(Benjamin Samuel Bloom)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17岁所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50%,4—8岁期间又增加了30%,8—17岁则增加大概20%[30]。而在8岁之前,尤其是4岁之前,进行适时教育的则主要是家庭。再次,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即时性、恒常性的特点。此外,在劳动与生活技能和行为、卫生保健知识与习惯、待人接物的风度与技巧等方面,家庭教育都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最后,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智力发育中某种特殊智力和超常儿童有发现和鉴别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提供动力,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推动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家长在抓好子女家庭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家长要通过与校方、教师互通电话或邮件等形式加强联系与沟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家校活动,如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家长在积极参加家长会后还要向家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成员在开展家庭教育时的一致性。家长要通过参与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联合会、学校领导接待日、意见箱等方式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献计献策。家长要通过做志愿者、集资募捐等形式积极为学校发展服务。家长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系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科学教子的水平。

此外,家长还要重视社会教育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家庭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如亲子冲突等,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家长要学会应对社会提出的问题,善于利用社会教育提供的优势,努力从整体认识上提升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的适应能力。家庭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教育,要从细节着手。比如,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化的状况;经常分析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注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要利用看电视、听新闻、上互联网等一切机会经常地和孩子一起讨论社会问题,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选择社会价值;积极带领孩子参与社会的各类活动,特别是公益性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等[31]

(3)社会教育是平台和依托

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个体在学校和家庭所学的是基础性的知识,但不是全部的知识。个体只有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和事物,不断学习与成长,方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这正是社会教育之所指。社会教育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实践平台。社会教育通过营造有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所扮演的是“平台”和“依托”角色。

加强社会教育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深化社区教育。要以社区活动场所为依托,整合社区文化活动空间特别是图书阅览室以及墙报、板报、宣传栏等文化资源,开辟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阵地;挖掘社区人才资源,通过“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等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文化素质熏陶活动,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完善中小学生回社区报到、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和社会教育。

其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互联网、手机中的不良信息的专项整治,完善网站备案管理系统,严格执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准入管理制度,严厉处罚为传播淫秽色情视频网站提供广告、链接、代收费等服务的单位和企业,强化运营接入服务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最大限度挤压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上传播空间。加大网络整治监管力度,积极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提升网吧服务水平和行业形象,推动在学校、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安装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认真落实影视节目把关责任,严格管理黄金时段广播影视节目播出,大力整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遏制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低俗媚俗之风。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探索建立学校周边经营户档案库,严查中小学校周边的各类文化、娱乐市场主体资格,扫除色情、暴力等有害出版物。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防范,严防伤害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为学校和幼儿园营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其三,着眼于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加大精品创作力度,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强的优秀少儿读物、音像制品。积极推进少儿文艺出版精品工程,大力支持优秀少儿歌曲、动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把校外活动场所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益性原则,完善馆校联系制度,落实分级负责的财政保障政策,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落到实处。继续加大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建好各级各类未成年人活动场所[32]

总而言之,成功的“三位一体”教育合作体系必须置于教育整体功能观、教育服务观、教育合作观的思维框架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是自然的、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支离破碎的。它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成为一个有序的开放系统。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不是一种机械的外在的纯组织性联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它们通过三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形成正面合力,从而达到教育效果。为达致这一目标,需要调动各方教育力量,调动各自内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志同道合、行动一致,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正确实施上达成共识、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模式,使未成年人教育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