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入侵种生态后果极为严重、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安全评价也迫在眉睫,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极为紧迫。同时,为解决长江中下游流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简介)

项目背景

1997年以来,Nature、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的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论文剧增,反映以下趋势:①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起源、变化与丧失过程与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②应用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境丧失、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释放等人为干扰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③研究区域的热点在Ecoregion200。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入侵种生态后果极为严重、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安全评价也迫在眉睫,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极为紧迫。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

通过5年努力,将本学科点建成在该领域国内一流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心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为解决长江中下游流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

(1)队伍建设:拟加快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着重组织优秀科研群体,造就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2)科学研究:进一步组织重大、重点项目;集中力量与资源,选好科学问题,将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系统与深入研究,争取突破。

(3)人才培养: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教学体系完善起来,重点放在培养博士生和训练博士后人员。

(4)基础设施:建成“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中心实验室”。

本项目的拟突破方向

(1)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第一,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起源、变化与丧失过程与机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等科学问题上有所建树;第二,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特别是生物数据库互操作系统研究上做出原创性的成果;第三,发现重要化学分子和作物基因多样性,提出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策。

(2)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通过对华东沿海地区的恶性外来种的研究,揭示外来种入侵、扩散和快速适应的动力学机制,提出有效控制恶性外来种的对策;第二,建立自花授粉植物转基因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式实验体系,为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提供依据;第三,提出生态建设的新理论与可操作性的途径,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上作出成果。

本项目已有基础及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近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达2 000万元以上。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研究论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主要方向均属国际生态学前沿;②研究队伍中,有一批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卓著并具有很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如陈家宽教授,55岁,兼任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委员;卢宝荣教授,45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国际水稻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申请国家专利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钟扬教授,38岁,出版专著3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曾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李博教授,39岁,获英国Univ.of East Anglia生态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做博士后和国立农业研究中心任研究员;骆亦其教授,46岁,长江特聘讲座教授,现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主持项目的经费达1000万美元,发表论文近40篇。

本项目的预期效益

(1)队伍建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科研群体。

(2)科学研究:主持或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科研经费3 000万元;SCI论文90篇,高水平论文明显增加;专著和教材8部;1~2项国家级奖励。

(3)人才培养:博士后进站30位,出站博士后优秀率达1/3;培养博士生达60名,争取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名。

(4)基础设施:建成“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中心实验室”,争取建成“河口湾湿地生物多样性定位观察站”和“生物安全试验区”。

本项目建设经费

本项目建设经费为1500万元。其中,国家计委:300万元;财政部:200万元;上海市财政:500万元;自筹经费:500万元。其来源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约150万元,“863”项目150万元,“973”项目300万元,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300万元,浦东新区环保局项目250万元,长江讲座教授启动经费200万元。

设备费用(550万元,其中自筹50万元):指集中管理的生态学领域研究中的大、中型设备,安排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中心实验室”内,主要对生态学科点人员开放。其中,野外流动生态学实验室(包括越野车)合计250万元,分子生态学实验设备合计180万元,化学生态学实验设备合计120万元。

修缮费用(150万元,其中自筹50万元):指中心实验室改装费用,以及引进人才的实验室装修

业务费用(500万元,其中自筹300万元):两个重点方向上项目业务费用包括实验材料费、测试分析费、差旅费等。

师资培养(150万元,其中自筹100万元):指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费、出国进修费等。

学术交流(50万元):举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外专家等。

机动费用(100万元):指不可预测费用,如申报成果、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研究群体和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开支,以及临时工、加班费等。

代表性仪器设备包括野外流动实验车、人工气候室、碳/氮分析仪+相关模块、定量/梯度式PCR仪。

作者后记

2001年复旦大学生态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无疑是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大多倾向于所谓“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仅少部分投入学术队伍建设。2000年前,复旦大学生态学科只得到小额资助,当一旦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就可以得到大额投资。这是“211工程”重点项目的一份简介,生态学得到了1000万元的投入,真正奠定了该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学科有4个方向,但重点建设项目只允许2个方向,因此取了这样一个项目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